迷失的“三角”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np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生。”[1]这句在《挪威的森林》中起到核心解释作用的话,既为我们诠释了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为大家展示了那群困惑在这句话中而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的故事。
  关键词: 三角关系 青春 迷失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充满“三角关系”的小说,渡边、直子、木月构成高中年代青春的懵懂和流失;渡边、直子、绿子组成了有关恋爱物语的纯真三角;渡边、玲子、直子则是在理性与叛离的角逐中左右摇摆;渡边、初美、永泽可以说为我们诠释了迷离的人生追求。
  如果非要追问这样的“三角”到底有何意义时,在一篇名为《在挪威的森林里苏醒》[2]的论文里是这样说的:“这部作品就好像是用许多三角形的七巧板拼凑而成的……里面登场的人物,拥有像是一棵摇摇欲坠的树,需要邻近的两棵树来支撑的三角形结构。”当我们将这些人物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和青春迷失的惊人相似性。
  1.渡边、直子、木月
  每一个三角中都会有一个中心人物,他或多或少在这样一个三角中扮演着的串联的角色,而更是在他的身上折射出村上那独特的“忧郁”。而在这一组三角中,木月是关键。
  木月和渡边是高中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渡边也是因为木月的介绍才认识直子。按理说,青春的爱恋是两个人的世界,而木月却常常将渡边拉上进行三人约会,而且在这样的约会上木月常常是谈笑风生,他总是“可以准确无误地捕捉气氛的变化,从而挥洒自如地因势利导。”[3]
  就是这样看似开朗的男孩在自己17岁时在自家的汽车里自杀身亡。如果我们深究木月的死因,就会发现他与渡边一样在学校里并没有什么其他朋友,看似热情开朗的木月事实是个相当忧郁自闭的人。他忧郁的表现大概正是因为他无法在这个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他不敢面对像潮水一般涌来的现实。他在渡边的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事实上是在极力地掩藏内心的脆弱。
  木月突然的死亡给了渡边和直子以沉重的打击,“木月死后到高中毕业前的十个月时间里,渡边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4]渡边意识到自身与木月之间的相似,更第一次让死这个黑色阴影进入了内心。木月的死对直子的打击更是致命的,因为直子也是脆弱的,她无法做到如渡边这般“无所谓的淡定心态”。这也就导致了当渡边和直子在地铁上相遇之后,那些曾经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慌再一次席卷了彼此的世界。
  2.渡边、初美、永泽
  在这一个三角关系里,永泽是重要的角色。渡边和永泽因为共同读着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而成为朋友,但这并不能说明渡边和永泽之间的共同之处,而相反的是,渡边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如这个成绩突出、气质非凡、风度潇洒的人,然而他们成为了朋友,而且是双方面的需要。
  如果说这个看似什么都有了的永泽还有在什么欠缺的话,那便是渡边的自由自在。永泽属于那种应该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支柱作用的精英人才,而渡边则属于走不出战后一代精神空虚阴影的典型。永泽一类的人物虽然表面风光无限,然而内心却是比任何人都绝望,这可以从在多年后他当上外交官后自杀的例子中印证。正如渡边所看见的那样:“他既具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又是个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直进,而那颗心同时又在阴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5]
  另外一个让渡边十分欣赏的女性便是初美,这个在渡边眼里堪称完美的女性有着与生俱来至善至美的气质——“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也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就是这样完美的女性在永泽去往德国之后,嫁人之后又选择自杀。渡边在无限的感慨中惋惜,并对当时没有及时领悟初美给自己带来的感觉而深深后悔和自责。猛然醒悟,逝去的人已成过往,“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6]
  这种憧憬与其说是渡边少年时代的纯真,莫不说是村上对日本那个年代生活的一种期望。这种憧憬长眠于那个年代人们的心中,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中被人们遗忘,而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像初美这类的至善至美的女性遭到牺牲。
  3.渡边、玲子、直子
  在这三个人中,直子是中心。我和玲子也是因为直子的关系而相识,此时的直子已经陷入到精神极大的折磨中去。但直子并没有把自己的离去以及精神的压抑归结到与渡边的相恋上,正如她在写给渡边的信中这样说:“我想要说的,是希望你不要因为我而自己责备自己,这确确实实是应该由我一个人来全部承担的。”[7]直子的心是死的,在17岁那年木月自杀时,随着木月的灵魂一起远走了。所以与渡边的重遇,尽管渡边深深地爱着直子,并予以最真挚的关怀,导致的结果也无非加速直子生命的终结。
  我认为自己对你都是不够公正的,以致使你茫然不知所措,心灵遭受创伤。但同时我本身也同样陷入了迷惘和自我伤害的境地。[8]
  这段直子写给渡边的信中,直子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对于渡边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是无法承受渡边的爱的,因为她深深知道自己是无法给予渡边回报,并在同渡边睡过之后内心彻底崩塌,选择了逃避。尽管如此,直子绝不是一个悲观绝望的人,在阿美寮的修养所里,直子也是一个相当活泼的女孩,或看书、听音乐唱片、织东西,或打篮球、网球。她试图走出木月死亡的阴影,试图接纳渡边,试图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但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要求,在直子身上却变得异常的艰难起来,并最后在绝望和悲痛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挪威的森林》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让人物眩晕,面临困境他们徒劳挣扎,出口只有两个;要么拒绝,在隔离的理想世界里窒息而亡;要么接受,在现实的世界中蜕变羽化成蛾。”[9]直子无疑选择了前者。
  玲子也是这里一个重要的人物,她作为渡边和直子的中介,作为一种类似“传声筒”却又比“传声筒”更具理性意识的特殊女性。阿美寮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所谓的特殊是相比较外面世界的喧嚣和错综复杂而言的,这里安静、舒适,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如果用村上惯用的现实与非现实来界定的话,这里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非现实的地方。
  以至于原本康复了也不愿出去玲子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玲子的出现,事实上给渡边和直子这两个心灵多少有忧郁的年轻人以一种踏实的感觉,玲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她也正是被外界的骚扰和压抑逼迫到阿美寮来,但岁月的洗礼和成熟让她拥有了比常人更加坚毅的性格。
  一曲《挪威的森林》,渡边,玲子还有直子便在阿美寮这个非现实的王国里继续进行着未完的恋情,渡边和直子就好像两个懵懂的孩子,在玲子的怀里寻求安慰。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直子甚至说“死的人(木月)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10]这样的话,事实上她多希望自己可以和渡边在一起呀。玲子给予渡边和直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忠告,她希望直子可以从忧郁的影子里走出来,大概她从直子身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身影。
  无论是直子,还是玲子,她们都是在极度抑郁的情况下散失了生活的主动,这并非一个渡边,一个村上可以挽回的,这样说来《挪威的森林》更像是当代日本的靡靡之音,或许每一个人都该从中反思青春的回忆。
  4.渡边、直子、绿子
  前面笔者已经就渡边和直子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而在一组的三角中,渡边徘徊在两个女子中间,如同这两个女子本身的性格一样,或真实,或虚幻;或开朗,或忧郁。而绿子就是这里面最重要的链条。
  如果说直子是渡边永远摸不到的一面无形的镜子,那么绿子就是站在渡边面前一个真真实实的人物。文中是这样描述绿子的:“坐在我面前的她,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或笑或恼,或惊讶或气馁。”[11]
  绿子是一个率直、天真的少女,她是那种有话就说,有不满就会表现出来的人,她不喜欢父亲那种邋遢,不喜欢高中上那种贵族女子学校,不喜欢将对渡边的感情掩藏在心中。现实和青春并非没有给予绿子烦恼忧郁,她也并不是那种乐观到可以忘记一切的人,她与直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学会适应了生活,适应了这多少有些不公平的时代,适应了青春给予她的忧郁。
  对于绿子,村上曾经这样说过:“感觉上是象征着现实的拯救吧!其他的人物,像永泽啦、直子啦,或玲子,所做的都是一点一点地从现实偏离开。但是绿子这样的女子,却是双脚踏入现实中生存着,并没有脱离存在的现实。”[12]那么,村上最后让渡边在电话亭通过电话对绿子不断地呼唤,事实上正意味着渡边对现实的回归。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绿子,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真实”让渡边重回了现实世界。
  纵观上述四个三角关系,我们很容易发现渡边在这里面似乎只是扮演了一个叙述者的角色,他接触到这些人,他感受到他们心中的落寞,并通过自己的口向我们娓娓道来。曾有人在论著中将渡边定义成平庸的人,而笔者认为他更像是集聚他们所有人的性格特点,是作家村上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这部《挪威的森林》中最核心的人物,他就像一个灵魂式的指引灯,将发生那个年代的所有故事都叙述给我们听。
  渡边通过自己的眼睛,带着我们一起见证了这场青春故事的始末,就算十八年过后,当渡边坐在飞机上回忆这一切的时候,他仍旧免不了感伤。“记忆这东西真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未曾觉得它有什么撩人情怀之处,更没想到十八年后仍历历在目。”[13]于是,我们明白渡边也是刻骨铭心地经历其中,大概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总会让他感悟到青春真实的秘密,感悟生和死之间的纷纷扰扰。
  村上春树试图为读者讲述那些青年男女的青春苦闷,他们在面对精神压抑时,无法确立在世界的位置。他曾这样写过:“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寻。”我们不否认曾经的错失和等待,我们也不否认在青春日子中有过的忧郁,只是每当读者再读起《挪威的森林》时,心中不禁都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呼唤,呼唤那些被我们忘记的岁月。我们或许会因为上面的困境而陷入到彷徨中去,也或许都会悄悄地问起渡边在文章最后呼唤的那句话:我现在哪里?
  
  参考文献:
  [1][3][4][5][6][7][8][10][11][13][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川村凑著.银色快手译.遇见百分百的村上春树:264.
  [9]刘延红出自论文《写给青春的墓志铭》.作者发表在论文集《相约挪威的森林》.雷世文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稻草人.遇见百分百的村上春树.当代文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 入选教材的文章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就被舍弃,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键词: 《想北平》 教材删该 “是”与“非”    一、《想北平》课文与原文之不同  很多文章在编入教材之前要经过编者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
摘 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为豪放派诗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不少作家和论析者都对此词作了鉴赏评论。本文作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风格与影响等方面鉴赏了这首佳作。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摘 要: 本调查报告以河北省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主,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的方式,抽样调查大学生考场作弊情况。在整理分析各项调查数据以及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深层次对大学生考场作弊形式、原因与防治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调查,并总结出大学生考场作弊的新趋势,结合大学生考场作弊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考场作弊 防治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考场作弊现
摘 要: 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关键词: 高启 美 生命悲剧 美学意义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是元明之际世所公认的诗坛领袖,“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1]P1090,开启明一代诗歌新风
摘 要: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属纯理论的文科专业,该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建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难题。本文提出,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理论课、实验课有效互动、校内外资源整合,从而建构一个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 综合创
“画,形也”(《尔雅》),“形,象形也”(《说文》),“应物象形”正是以摹形造像的方式来反映现实。就人物画而言,离开“形似”这个起码要求,连所画对象究竟为何别人都看不出,谈何去传达对象之神呢?人物画发展的最初价段,对“形似”的追求尤其如此。由此看来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理论之前的先秦到西汉,中国绘画实践和理论基本上是沿着崇尚“形似”这条主线行进的。历史上最先在论画著作中提及“形”字
摘 要: 相声、小品等演员常利用“包袱”理论制造幽默的言语。本文在分析“包袱”和预设关系的基础上发现,预设相悖其实就是“包袱”技法背后的语言学规律。在具体分析小沈阳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幽默言语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预设相悖生成言语幽默的三个具体方式,从而更充分地证明了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其实是预设相悖。  关键词: 预设相悖 言语幽默 “包袱”    一、引言  小沈阳凭借性别错位的装扮、惊人的模仿能力
摘 要: 贾政与贾宝玉父子是《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一对父子。他俩与贾府中的贾敬、贾赦、贾珍之类的男人不同,是贾府中相对出色的男人。一个为贾家基业兢兢业业;一个聪明灵慧,来历不凡。可他们父子之间却是疏离的,相互无法理解,完不成各自的角色期待,最后以悲剧告终。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政 贾宝玉 角色期待    一、前言  “角色”这个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应保持的某种身份特性。由于在现实生活
2011年,依托我国文化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研究分野日益细致的学术趋势,在中国艺术研究领域几代学者的努力下,终于使得艺术学跻身于学科门类之中,艺术学理论也随之拥有了一级学科身份,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一方面我们希冀艺术学理论学科能够衍生出具有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从文本中走到田野,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