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箫声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kuaile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古韵,买来一支箫学习吹奏。当初选购箫时,店主给我演奏了一段《飞雪玉花》,悠悠箫声,低婉哀伤。临走时,店主特别嘱咐:“箫本性平和,初学不能急躁。”
  我握着箫,跑到公园凉亭。旁边荷花池的荷葉撑起张张绿伞,掀起层层绿浪,朵朵荷花正红着脸颊含着笑,散发着阵阵清香。我迎着微风,回忆着老师所指导的吹箫站姿、手势和嘴型,可箫只发出呜呜气息。我上下挪挪手指,可不管怎样调整手势与口型,吹出来的依旧是急促的气流声。我急了,对着箫孔“呼呼”地猛吹一气……
  “什么破箫!怎么吹不响!”我愤愤不平地嚷着,准备找店长理论去。可我转身跨出凉亭时,身后的那片荷池似乎牵住了我。哦!是荷花的芬芳带着一股声音牵住了我,它提醒道:“箫本性平和,初学不能急躁。”
  我止住脚步,仔细端详眼前的这支箫。竹制的箫身平滑,显着淡淡的米黄色。我轻轻抚摸着箫,箫身的清凉挑动着我的神经,直达那颗躁动的心。
  “平和,不能急躁。”我默念着。
  重回凉亭,迎着荷花池,我平心静气,调整气息,使其平缓、顺畅。“Sol~”,箫终于发出了第一个音调。我顺着音孔一个一个往下按,音调也随之越来越低。
  可是我按到倒数第三孔时,发出来的又只是气流划过的声音。我松开一指,未成调;再松一指,还是未成调;直到第二孔时才又成韵。我调整姿势,聆听着箫的原音——音色平和,曲调舒缓。就这样吹了好一会儿,我才开始换音孔,虽时有卡音也有气流声,但我不再焦急,因为我知道“箫本性平和,初学不能急躁”。
  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我的心境渐渐平和,那一片箫声也渐趋平稳,即使有时还断断续续,但吹奏的音符就如大大小小的蝴蝶,在清风荷香中回旋飞舞。
  【点评】作者通过学习吹箫的经历,悟出心境平和才能成事的道理。动作描写细腻生动,景物描写优美传神;“箫本性平和,初学不能急躁”这句话多次出现,既推动人物心境的变化,也揭示了文章主题。
  (指导老师:蔡丽平)
其他文献
我这篇东西是写给外地人看的,不是写给昆明人看的。和昆明人谈昆明菜,岂不成了笑话!其实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是有特点的。昆明菜——云南菜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很多人以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实并不一样。四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多数四川菜都要放郫县豆瓣、泡辣椒,而且放大量的花椒——必得是川椒。中国很多省的人都爱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样爱吃花椒
【编者按】本期所选文章,写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有清洁工、农民、司机、育儿嫂、工人等等。他们有的贫穷,有的艰辛,有的忘我工作,有的追逐梦想。虽然大家的生活有些奔波,工作也有些辛苦,但都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让生活更好,让未来更好。  我说不出来  马金瑜   我说不出那四个徘徊在三里屯服饰大厦里的清洁工有多穷,她们都三十多岁了,聚在一角商量去吃两碗面条,但谁也不敢打头,怕进那个里面装饰着荷花的餐厅。
华灯未起,步行街就开始忙碌起来。美食片区,烤肥牛、小龙虾、椰子鸡、湛江鱼……南腔北调,满汉全席,酸甜苦辣任君选择。这边厢,店小二穿上自家的特色工作服,也学古人,在肩上搭一条白毛巾,开始笑容可掬谦逊地招揽客人。那一头,年轻的女服务员,面容姣好,目光盈盈,声音甜美:“进来坐啦,辣不辣都有的。”   大排档的味道,永远是寻常百姓最放不下的味道。场合不正式,行为不受约束,于是,人们甩开膀子,觥筹交错,呼朋
为深入研究“教学评一体化”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运用,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基于学教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内容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深度指导并参与了此次活动。下面重点从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的角度对“学教评一体化”具体实践过程进行阐述:   一、学的内容:单元目标的确定   我们首先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明晰单元教学中需要涉及的所有内容。它是单元教学的基
明代《笑林》中有一则笑话,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囊萤映雪本为赞颂读书人用功刻苦,可放弃白天充沛的自然光去捉萤火虫,这样的车胤不是荒谬的吗?一年四季,下雪天不过日余,不似下雪之日便不读书,不是失了孙康读书的本心吗?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人生就像在圆圈上行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满足于粗略地了解情节内容,阅读过程缺少思考的层次性与思辨性。为此,笔者运用审辩式思维,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审辩式思维也叫“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综合的系统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
我的展示课题为统编版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专题——《如何突出中心》。  一、阐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确定文章的重点,合理安排详略。(教学重点)  2.能围绕重点内容,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二)确定依据  统编教材的写作专题相对独立又与单元学习重点配合,一般包含四个内容:概念性知识、写作教学支架、写作知识介绍和写作实践。  而就写作专题《如何突出中心》而言:概念性知识是中心
“家”本是一个象形字,由兩个部分组成:  上面的“宀”,本义就是房子。汉代许慎在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说:“交覆深屋也。象形。”最早是这样写的:  第一个是甲骨文,第二个是金文,都是房子。第三个是小篆,是一个圈顶的房,真像今天草原上的蒙古包。  所以说“家”字上半部分这个“宀”(作为汉字的部首,读miǎn),是指代房子。  而下一半的“豕”,就是“猪”,解释为家养的猪,财产的象征,是中国人驯
【編者按】这期三篇散文里都写了动物,有脾气暴躁的猫,有懂得用眼神求救的狐狸,还有意志强大的寄居蟹。动物世界其实也是人类社会,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情感,也有故事。作家看见了它们,写出了它们的故事,是它们的幸运,更是人类的幸运。
我展示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教读课文,教学预计需要两个课时,今天我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几十年如一日种树,最终凭借一己之力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这篇课文对于处在人生观形成早期的初一学生来讲是特别有阅读意义和价值的。  一、阐述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部编教材的构建,采用了“语文要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