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高三地理的高效复习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2018年全国卷1地理卷命题依据及试题特点分析,试卷命题具有稳定性与新颖性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提出新高三年有效復习的策略方法,实现高考复习有效高效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地理学科素养 能力培养 高效复习
  福建省高考重返全国卷I考试已第三年,纵观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地理试卷始终延续以学科素养为立意,重视基础性和综合性结合,侧重学科能力的考查。2018年地理试卷题材的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一、2018年全国卷I地理整体特点分析
  整份试卷始终贯彻人地关系主线,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强调地理学科的现实生活意义,重点考查学生的四大能力。
  1.试题结合生活地理,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第9题-11题从重庆到贵州毕节的旅行线路分析、旅途中如何选座等问题,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全国I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标。
  2.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试题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延续近几年全国卷命题风格的基础上,同时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推测扎龙湿地地貌、气候特点”、“指出未来水中含盐量变化”,重视用逆向思维和发展变化的视角思考问题。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3.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如第43题分析说明九寨沟震后重建规划措施对旅游发展的意义,第44题卑尔根岛世界种子库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等,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都是体现立足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地理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
  4.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核心价值观。
  精心选取体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话题,引导考生关注时政、全面认识中国和世界,将家国情怀、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考查中。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如试卷第36题以“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合作为背景,探究中俄两国各自在“俄罗斯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项目”中的优势,将区域地理和时代热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深入感受时代和世界的变化,体现了地理试题立德树人的初衷。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试卷整体稳定中寻求创新突破,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了高考试题育人和选拔的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新高三高效复习基本策略
  1.梳理“三基”主干知识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为高考夯实知识储备。
  夯实主干核心地理基础知识是备战高考的前提。能够对重点考查的地理知识内容梳理成体系做到了然于胸。因而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该梳理系统地理主干知识:地图、等值线、地形、气候、河流、能源、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高中主干地理知识,突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融合。抓住核心地理知识,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高中地理“三基”核心:(1)突出地理基本原理(如5大基本原理:热力环流、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交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2)突出地理基本规律(5大基本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大气[气压带风带/季风]运动规律、水体[河流湖泊的水系/水文]变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3)突出地理基本过程(5大基本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人口增长与迁移过程、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资源和产业的跨地区转移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掌握主干核心知识。
  我们要立足教学重点于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掌握的地理“三基”知识结构向思维导图内化,形成运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拓展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在高考中灵活运动系统地理知识的基本能力。
  搭建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思维。高考地理命题尤其是全国1卷较为重视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往往一道题中会联系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考量,因此对知识体系的搭建提出了要求。对于备考的同学,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学会定期整合和总结已学知识内容,试着构建每个知识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思维导图,发现和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考。   2.加强地理图表材料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思维和读图技能、材料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高考中通常有多幅不同类型图表应用分析,学生能读懂图表是高考做题的重要条件。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以图表材料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运用。重视以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地理分析方法,学会用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区域,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因而在平时复习教学中应该重视地图复习引导,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用图习惯教会学生读图方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应该注意图文信息转换,培养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的读图思维能力,归纳图表信息能力。从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考生要从“读会图”转变到“会读图”,掌握好读图方法。这就要求在日常复习教学中重视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针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
  3.强化地理考题训练培养审题能力,提升地理問题的探究和论证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系统地理的学习,应以问题发现为中心,以案例为基本呈现方式的教与学,需要地理区域的具体化支撑。同理,新课程地理高考出于对能力目标“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两方面考察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地理备考中对相关地理区域背景有所熟悉和了解。复习中要注意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系列化高考能力目标的训练。指导学生通过系统性的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推断并描述出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事物分布、特征,阐释其影响因素、形成原因;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分析综合对本区域的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论证。着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验证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逻辑水平,及时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知识漏洞,查漏补缺。同时,地理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
  4.观察生活和世界,培养核心素养。
  历年来,地理命题坚持从生活实践出发,关注日常出现的地理现象和问题。所以在备考阶段,学生要注意进行心理调适,不能一味“埋头苦读”,还应当积极观察周围环境及其变化,了解社会和时政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有益思考。同时,沉着应对高三各次考试,积累考试中出现的新鲜热点素材,了解考查方向,把握命题思路,全面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学会深挖,学会细究,学会沉淀。
  高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服务。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心中要清楚高考怎么考、考什么,夯实掌握核心主干知识的同时,才能让我们复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高效复习高考取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1.
  [2]韦志榕.改革与创新——学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积极融入转型发展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凝练自身办学特点,找准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制度保障,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控,这样转型发展才能有序推行,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 目标 举措 保障 风险  一、地方本科院
摘 要: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是深入了解清代社会、文化和学术的海外汉学家的集大成之作。艾尔曼教授此书中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利用政区和地方史透视朴学的兴衰。此外,他还采用福柯的“话语”概念,追根溯源,与东汉经学、宋明心性之学进行比照,确立清代朴学的历史定位与承继关系。种种有关学术话语的“丛聚”概念和“子概念”贯穿全书,勾勒出一幅朴学贯穿的清代的社会长卷,这两种研究范式无疑为研究清代朴学提供
摘 要: 1902年腾越开埠,滇缅间的商贸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分析清末,即缅甸沦为殖民地到清朝灭亡(1886—1911)期间滇缅商贸状况,理清其发展因素、具体表现、发展特点等,对于明晰清末滇缅间的开放交流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 清末 滇缅商贸 腾越关 腾冲商人  滇缅间的贸易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已有的“蜀身毒道”。早些时期在商人牟利及双方互通有无的推动下发展商贸。到元明清时期,滇缅间商贸获得
摘 要: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小说《野棕榈》采用音乐对位法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夏洛特的爱情故事与高个子犯人的救援传奇。由于福克纳本人深受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小说中也不时透露出柏格森的哲学观。本文尝试以柏格森哲学解读《野棕榈》中人类的绵延。  关键词: 绵延 记忆 时间 形式 对位法  福克纳曾公开承认他受到了柏格森的影响,在《野棕榈》这部结构尤其特别的长篇小说中也对此有所
摘 要: 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网络由网民创造的,在网络中约定俗称的、流行的表达方式, 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中外文化交融大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和新词的翻译成为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汉语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运用三维转换理念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 流行语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一、引言  网络流行
摘 要: 教育部出台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突出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尤其阅读能力更是体现出空前的重要性。近年各地高考题日渐突出“大语文”概念中的开拓、延展、思辨等思维,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形势下,让学生重视语文阅读,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的尤为重要。作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合理实施或许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语文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大语
摘 要: 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实现组织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组织绩效最优化。本文通过对四川省100余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高校的组织结构设置及其职能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趋同性或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对导致这种趋同性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组织结构模式改革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学生事务管理部门 组织结构 四川省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部门
摘 要: 實施国家“双一流”战略,关键是本科教育。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发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统一全院教师思想,确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同时组织党员示范课、青年教师竞讲课赛课、学生科创之星评比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强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文章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长效机制及保障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课堂中心观念 一流本科教育 思想大讨论  国家高等教育“双一
摘 要: 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和《晚安玫瑰》都涉及对“弑亲”和“强奸”这两大类主题的书写。本文通过分析与这两个主题相关的人物《群山之巅》中的辛欣来及《晚安玫瑰》中吉莲娜、赵小娥三者的同源异构关系,进一步阐释弑亲主题投射出的意义,并透视情节背后承载的内核,揭示弑亲者的迷失和救赎。  关键词: 《晚安玫瑰》 《群山之巅》 弑亲 救赎  迟子建小说《群山之巅》中的辛欣来和《晚安玫瑰》中的吉莲娜、赵小娥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从掌握学生价值取向、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行导师责任到人、推进课堂协同育人四个方面阐述高职生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入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新生认知大学、适应大学、融入大学的重要环节,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基础性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报告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