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0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人数多,活动的形式也较单一,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要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一定程度上,能让每个幼儿受到公平、充分、均衡等的教育,使他们在和谐适宜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师必须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我认为,关注分区活动,有着一定的价值。
1、自选区角,满足需要
尊重幼儿,就是给予幼儿自己选择的权力,幼儿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幼儿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在整个区角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不是被动的服从教师的要求,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活动。如:在《纸乐园》中有的选择造纸区去再造纸,有的选择纸塑区去塑造不同物体,有的选择彩绘区去上色,还有的在压图区去制作贺卡等;在玩中自己探索,幼儿相互研究使用工具材料,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设计玩法,积极活动,获取经验,得到满足,尝试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实践表明:所有的幼儿都有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幼儿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那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2、个体差异,个性教育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幼儿间的个别接触机会明显增多,强化了师生间的一对一的相互作用,获得了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良好机会,使教师在面对全体幼儿的同时,能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成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个体,使个性得到了发展。
每到孩子纸塑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的投入,但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发现他们虽然都乐在其中,但塑造出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无非是老师教过的那几种,虽然孩子们可以在自己想象的意境中玩得不亦乐乎,但孩子们没有创造性的动手操作总是有点美中不足。也许四五岁的孩子想象力总是有限的,所以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视野,目标性操作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如:牛牛小朋友是一个动手能力较弱的男孩子,平常集体面前由于缺乏自信,更是不愿伸出自己的手,无所事事,但是在纸塑区活动中,我会单独引导他利用简单立体矩形磨具和动物外形磨具,一个个简单作品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第一步;对于能力较强、缺乏兴趣的乐乐小朋友,我们就会通过图片让他先观察或者回忆等方式来激发创作欲望,通过叠加、变形等技能塑造出动物等外形特征,乐乐小朋友不仅在兴趣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他的动手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3、积极引导,支持扶助
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兴趣易产生,但是难持久;当幼儿刚走进《纸乐园》内的折纸区,看到多彩的纸张和多种多样的成品,都会兴奋不已,甚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但真正进入学习阶段后,若缺乏老师的引导,看步骤图折纸的难度会让他们的热情减退,幼儿最初产生的短暂的、临时兴趣得以保持,并失去对该活动区的参与率。要让孩子单纯的外在兴趣转化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支持者"。于是我们在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先从看简单步骤图学习基本的折法入手,并不断引导幼儿在动手折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不时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越折越精,越折越好,幼儿对此活动区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4、尊重幼儿、科学评价
评价并非是为了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与对错,在个别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智能强项,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等问题,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如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老师等着你的新作品。"等等;如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而在集体讲评中,孩子们都高高地举起手,希望把自己的作品、成果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从而时每次的作品、成果逐步提高质量。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一次讲评中,有幼儿说 "自己造的纸不好(颗粒大)而不开心"。教师引导幼儿就为什么有的造出来纸张的颗粒大,有的纸张颗粒小的问题展开讨论,结果有的说"搅拌机不好",有的说"原来的废旧纸不好",也有的说"搅拌时间短了"等。虽然"再造纸"的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更多知识经验,每个幼儿的经验原本是零碎的,通过讲评使之得到整理,幼儿在整理经验时也分享了经验,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并丰富了下次游戏的内容。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做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发展的不同,让孩子在探索的世界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表现、表达,真正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师则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样。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活动规则模糊和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减退或转移时,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当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明晓艳,女,幼儿教师,幼教一级,教育学本科学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 )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人数多,活动的形式也较单一,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要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一定程度上,能让每个幼儿受到公平、充分、均衡等的教育,使他们在和谐适宜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师必须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我认为,关注分区活动,有着一定的价值。
1、自选区角,满足需要
尊重幼儿,就是给予幼儿自己选择的权力,幼儿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幼儿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在整个区角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不是被动的服从教师的要求,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活动。如:在《纸乐园》中有的选择造纸区去再造纸,有的选择纸塑区去塑造不同物体,有的选择彩绘区去上色,还有的在压图区去制作贺卡等;在玩中自己探索,幼儿相互研究使用工具材料,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设计玩法,积极活动,获取经验,得到满足,尝试成功,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实践表明:所有的幼儿都有某种物品通常的使用方法基础上发现的特性和功能,甚至创造出新的作品,幼儿会陶醉于自己的想象之中,对于那些经过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2、个体差异,个性教育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幼儿间的个别接触机会明显增多,强化了师生间的一对一的相互作用,获得了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良好机会,使教师在面对全体幼儿的同时,能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成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个体,使个性得到了发展。
每到孩子纸塑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的投入,但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发现他们虽然都乐在其中,但塑造出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无非是老师教过的那几种,虽然孩子们可以在自己想象的意境中玩得不亦乐乎,但孩子们没有创造性的动手操作总是有点美中不足。也许四五岁的孩子想象力总是有限的,所以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视野,目标性操作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如:牛牛小朋友是一个动手能力较弱的男孩子,平常集体面前由于缺乏自信,更是不愿伸出自己的手,无所事事,但是在纸塑区活动中,我会单独引导他利用简单立体矩形磨具和动物外形磨具,一个个简单作品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的第一步;对于能力较强、缺乏兴趣的乐乐小朋友,我们就会通过图片让他先观察或者回忆等方式来激发创作欲望,通过叠加、变形等技能塑造出动物等外形特征,乐乐小朋友不仅在兴趣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他的动手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3、积极引导,支持扶助
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兴趣易产生,但是难持久;当幼儿刚走进《纸乐园》内的折纸区,看到多彩的纸张和多种多样的成品,都会兴奋不已,甚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但真正进入学习阶段后,若缺乏老师的引导,看步骤图折纸的难度会让他们的热情减退,幼儿最初产生的短暂的、临时兴趣得以保持,并失去对该活动区的参与率。要让孩子单纯的外在兴趣转化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支持者"。于是我们在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先从看简单步骤图学习基本的折法入手,并不断引导幼儿在动手折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不时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越折越精,越折越好,幼儿对此活动区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4、尊重幼儿、科学评价
评价并非是为了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与对错,在个别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智能强项,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等问题,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如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老师等着你的新作品。"等等;如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而在集体讲评中,孩子们都高高地举起手,希望把自己的作品、成果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从而时每次的作品、成果逐步提高质量。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一次讲评中,有幼儿说 "自己造的纸不好(颗粒大)而不开心"。教师引导幼儿就为什么有的造出来纸张的颗粒大,有的纸张颗粒小的问题展开讨论,结果有的说"搅拌机不好",有的说"原来的废旧纸不好",也有的说"搅拌时间短了"等。虽然"再造纸"的过程中幼儿会获得更多知识经验,每个幼儿的经验原本是零碎的,通过讲评使之得到整理,幼儿在整理经验时也分享了经验,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并丰富了下次游戏的内容。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做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发展的不同,让孩子在探索的世界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表现、表达,真正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师则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样。在区域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活动规则模糊和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减退或转移时,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当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明晓艳,女,幼儿教师,幼教一级,教育学本科学历,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