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智能媒体发展逻辑再思考:从技术融合到人媒合一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媒体具有智能化、强连通性和强交互性等特征.其是以人类真实需求为导向,依托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多种智能技术而不断发展的新型媒体系统.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是智能媒体的核心.随着5G技术与上述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智能媒体将呈现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其主要表现为技术融合、跨场景数据贯通、需求—服务连通、机器与智能的协同以及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的深度融合,人媒合一将成为未来智能媒体的新形态.
其他文献
选取19世纪50年代至今共23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为研究样本,运用电影叙事学、电影类型学和价值认同理论等方法,对抗美援朝电影以情感动员与情感认同为核心的叙事策略的演进、经验与不足以及升级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抗美援朝电影在叙事策略方面,从题材叙事到类型叙事的演变以及对打入模式和小分队作战模式的多元探索,始终紧扣从家庭伦理情感到阶级情感认同以及爱情、战友情等具有普遍性共情的认同;在价值认同方面,呈现出一条从伦理本位到阶级本位的政治认同,再到向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转变的清晰路向.
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威胁到个人信息的保护,但是合理隐私期待的法律适用基础、标准与限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仍然遵循原有法律制度与规则以保障隐私权.作为一项从宪法中推导出来的隐私权益,合理隐私期待在法理上建基于对人格尊严和个人自治的尊重和保障.尽管不同法律体系中的适用实践各有不同,但普遍依据隐私法的制定法框架并参照非制定法准则,对合理隐私期待进行检测.不论是欧美实施的主客观两步检测法,还是我国运用的普通法标准,均是通过保障个人信息和隐私权而实现对合理隐私期待的保护.此外,合理隐私期待的适用
皮尤研究中心涉华民调报告(2015—2020)对"中国"的再现是一种基于议程设置、框架运用和话语策略而进行的双面建构过程:一方面,通过"中国崛起"与"中美竞争"的议程,肯定了中国在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他国疑虑"与"全球威胁"的议程和问题框架,淡化了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凸显了部分国家在面对中国国力增长和经济影响力上升时的局部不安情绪.在对民调数据进行话语解读的过程中,相关文本亦通过"意识形态图式"的话语元策略和相关子策略的运用,对作为意识形态群体关系中"他者"的中国进行了一定
Twitter平台已成为国家战略议题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主体层面,包括留学生、海外华人等在内的普通网民声量不断提升,但专业性媒体依然是话题引导主力军;内容层面,事实类和观点类信息声量最高,而情绪类信息最易激发转发,感官类信息最易刺激点赞;受众层面,美国用户在中国战略议题上的敌意声量最高,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南非等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相关议题关注度较高;效果层面,"一带一路"传播热度最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面情感和认知引导最强,相较而言"中国梦"认知偏差最大.综合而言,基于主体—内容—受众—效果联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应用场景中产生了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预测是依据历史数据挖掘并预测下一时刻状态的技术,挖掘这些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对众多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物联网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非线性等特点,现有的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物联网时间序列预测的需求。当前计算机性能的提升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为物联网时间
新冠肺炎病毒以其极强的传染力和杀伤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灾难.面对共同的威胁,世界各国理应团结合作、共同抗疫,但西方一些国家却对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动了猛烈的舆论攻击,试图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无论从国家组织还是个体层面,污名化对被污名者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会导致其生存与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了解污名化过程并寻找有效去污名化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聚焦于污名过程以及中国政府对应的话语分析视角可以发现中国政府应对污名化所采取的外交行动步骤和话语策略,从而揭示去污名化和维护管理组织合法性的过程特点与行动模型.污名情景
电影被视作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一带一路"电影的传播,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走出去",在区域性的共同目标指导之下凸显出自身的"建构性"特点.建构性意味着主体性,"一带一路"国家主体的多元性形成了电影生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通过经济的区域性建构文化的共性,从而形成"一带一路"电影的共性,有意识地营造"一带一路"国家的区域归属感,兼顾文化差异与包容;同时还体现出多向互动性,通过电影对话机制,建构属于"一带一路"文化的交流互鉴,赋予更高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电影形态与文化价值观,从
跨媒体叙事从来都不只是叙事领域自觉的创新实践,而是一开始就依靠着深刻的文化工业背景.究其实质,跨媒体叙事是资本用以刺激需求,抵挡文化领域的"产能过剩",进而维持文化产品"再生产"的优化策略.为此,来自资本和权力的双重主体发挥出了作用:资本主体发现了"通俗小说"的批量生产和分销模式所释放出的商业潜力,并将其成功挪用到了跨媒体平台上.随后,跨媒体叙事愈发膨胀的影响力又使其引起了政治权力的重视,成为战争期间执政者推进意识形态的工具,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速了跨媒体叙事的推广.然而这种用以自我拯救的方式在暂缓产能危
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在中外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获得广泛认同的深层机制值得探析.从读者评论出发,究其深层原因可知,其故事文本中有很多引发认同的机制设置:首先,作为外国人,其题材选取和视角呈现上的组合,恰好对国内外不同的读者构成了一种认知差,使得讲述的共通话题"既熟悉又陌生";其次,叙述方式上采取的"第一人称叙述"普通人生活所带来的浸入式体验,能够更加贴近中国日常生活;最后,作者对讲述事件探究式的评价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之上,由此故事得以冲破文化的藩篱最终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同.这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