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村游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人。热爱阅读与写作,已发表剧本、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作品见于《中国作家》《鹿鸣》《中国魂》《洮湖》等刊。
  2019年的夏天,有幸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文学采风创作活动。老朋友,新朋友,一行人愉快地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途经的玉米地、香瓜田、荷花滩、酿酒坊等等,乡村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旅途的最后一站是土右旗美岱召镇大青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河子村。村里只有一条主道,两边长着一些年轻的李子树,树上的李子不多,基本都是青绿色的,上面粘着一层淡淡的果霜。此刻的我,心中闪出一个坏坏的小念头,偷个李子尝尝。很快,仅仅一秒的时间,邪恶的右手就帮我完成了这项任务。朋友劝我不要吃,一定很酸。果然,酸得我五官都扭曲了。可能,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变甜吧。
  村子里很安静,没有来往的车辆,还能听到虫鸣的声音。两三个小孩儿在路上跑来跑去,玩儿着不知道是什么游戏的游戏。路边的一口大水井突突地冒着清水,我把双手伸进水里,那股透心凉真是爽极了。
  一棵大树下,几个老人坐在阴凉里悠闲自在地聊着家长里短。他們说,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现在终于住上了敞亮的新房子。说话之间,他们的欣喜溢于言表。脸上的那一道道褶子忽长忽短,扭来扭去,显得生动有力。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骄傲地讲着村子里的光荣历史,他们的言语带着我们回到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年代。
  “我们河子村那可是了不得的村子。一九七几年来着?”
  “一九七一年,不对,好像是一九七二年。”
  “就是一九七一年,我记得可清楚了,正是我家三儿子出生的那年。”
  “对,就是一九七一年,我们河子村还上了报纸。”
  “河子村,是咱们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跨长江’,亩产量在400公斤以上的生产大队。”
  ……
  老人们眉飞色舞地讲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一个小孩儿跑来搅扰了我们的兴致。他吵吵着让奶奶给他买雪糕,奶奶正努力地回想着那个年代的事,根本顾不上管他。那小孩儿也是够淘气,看奶奶不搭理他,一把抓起奶奶旁边的薄外衣撒腿就跑。他知道奶奶衣服里有钱,所以,不给就抢。奶奶也不示弱,起身就去追,虽然跑得没孙子快,但是将近八十的她,看起来依然是身手矫健。
  有个老头打趣道:“东升他奶奶,再跑快点,不然钱都被你孙子花完了。”
  几个老太太爽朗地哈哈大笑着。
  “哎!瞧瞧人家那腿脚,真叫人羡慕啊!我今年才六十八,比她整整小了十岁,可就是跑不过人家。”一位大爷发出一阵可爱的感叹。
  来之前我就听说这里的老太太厉害得很,看来真的是名不虚传。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大青山脚下的女人们也是彪悍得很啊!
  当然,这里最厉害的老太太并不是东升奶奶,而是几十年前的一位王老太太。王老太太本名叫乔培玲,十八岁那年,她嫁到了河子村的王家,与丈夫育有三子一女,一家人过着殷实富足的日子。不幸的是,在乔培玲三十一岁那年,丈夫王建业被土匪打死,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房子也被一把火烧成了土灰。所幸的是,乔培玲暗中带着孩子们躲进了高粱地,这才逃脱了土匪们的魔掌。
  当土匪们离开后,乔培玲带着孩子们再次回到昨日还温馨的院落时,看着躺在地窖口的丈夫尸体,还有那满眼的残垣断壁,那时的她一定哭了吧?操办完丈夫的丧事,乔培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她的努力下,家里的生活再次好了起来。然而孤儿寡母的他们,无依无靠,时常被地痞流氓欺负也是可想而知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五十多岁的乔培玲与儿子们一起投身革命,参加抗日。她将自己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家产变卖,为游击队员购买枪支弹药。随着战势的变化,五十七岁的乔培玲带着儿女和孙子们随部队上了大青山,村里仅留下两个儿媳妇为根据地传递信息。
  在大青山根据地,乔培玲为战士们缝衣做饭,和战士们同生共死,不管是多么崎岖的山路也挡不住她的脚步。有时候,她那双三寸金莲实在走不动了,大家就让她骑马,可她总是不骑,还很坚决地让给伤员,而她自己,宁愿跪着用膝盖走,也不愿给部队添麻烦。她就像战士们的母亲一般,爱护着他们,照顾着他们。她身上这种坚韧不拔、舍己为人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战士们。她,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可命运之神似乎总是不服气,总喜欢捉弄她,想尽各种办法考验她。
  在大青山根据地,乔培玲经历了多次日军大扫荡。年近花甲的她,为了不拖累部队,带着孙子和几个伤员藏进山林中。她把仅有的粮食留给伤员,自己和孙子们常常以野菜充饥。就这样,他们坚持了一个多月,一直到敌人撤退。
  一九四一年,乔培玲的长子王培玉下山为游击队买药时被日军杀害。当大家找到他的时候,尸体已经被狼咬得残缺不全。战士们怕老太太伤心,没人敢告诉她。儿子的牺牲,老太太怎么可能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那种失去儿子的痛苦,一定让她彻夜不眠。我不知道那一天,母亲是否去送过儿子,是否在他们分别之时说过什么,如果,她知道那是他们的永别……
  失去丈夫,失去儿子,失去女儿,失去孙女,命运给了她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但这个拥有铮铮铁骨的女人始终没被打倒。
  八九年间,乔培玲随着部队跋山涉水,她那三寸长短的足迹踏遍了大青山的山山水水。
  听了这位英雄母亲王老太太的故事,我不禁为之动容。我在想,她会不会也曾像很多普通的女子一样,有过少女的憧憬,有过初为人妇的拘谨,有过为人母的喜悦,有过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几十年的磨砺终究要将她造就成一个不朽的传奇。
  在王老太太故居,我看到了那口可以说是改变了她命运的地窖,黑黢黢的,脚伸进去还能感觉到些许凉风。这里曾经是吞掉她丈夫的虎口,这里曾经是革命活动的会议室,这里曾经是八路军宣传材料和革命刊物的保险柜。在过去的岁月里,它经历过多少血腥和惊险,我们不得而知。如今的它依然平静地守在院子里,似乎还在给我们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有关于这家男女主人的故事,也有关于他们后代的故事,还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故事。
  这些动人的情节,穿越了时空的阻碍,再次重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刻,我心中感慨万千。她一定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乔培玲的名字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记忆中。也许,她真的从未想过这个。
  我还记得上学期间,每天早上操场里总会响起一首歌——《精忠报国》。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
  这首歌的歌词在我的大脑里已经储存了很多年,惭愧的是,我连唱都唱不好。
  或许是“时势造英雄”,也或许是“英雄造时势”。从一千多年前的木兰到几十年前的王老太太,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们,她们可曾问过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相夫教子便是好。为何身披铠甲,冲锋陷阵?”
  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她们的表现毫不逊色。也许人们不曾见过她们的泪水,但谁又知道,在某个夜里,她们是否会泣血难眠。
  所有的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撕心裂肺的痛苦,苍凉孤寂的绝望,我不敢想象。因为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常常会因听到的故事而哭泣。不了解我的人会觉得我做作,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真的情难自禁。
  几年前,有个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应该去演戏,因为我总是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有水准的导演就需要情绪丰富又饱满的演员。对于她这句话,我是该正着听,还是反着听呢?我懒得去思考,只是告诉她,我这一生,能做的事不多,或平庸,或非凡,就想把我自己演好。
其他文献
荷塘月色  云彩裂缝,月光钻出来  荷塘只怪自己,失却了宁静  月色下,蜻蜓  依然在荷花上倒立、练功  精神十足的青蛙  在荷叶上打坐、念经  几条鱼儿吐出水泡  美丽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今晚,月光与微风缠绵  生出缕缕情意  一只失伴的水鸟,水面上徘徊  谁为它打捞失去的爱情  此刻,还有小船漂来  船桨一甩,滑落几粒星星  嫦娥,羡慕荷塘月色  悄悄地,离开了寂寞的月宫  月满西楼  夜已
期刊
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包头日报》《鹿鸣》《黄河塞纳》以及一些平台上发表过文章。爱好广泛,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三毛一样的旅行作家,用一支笔书写人间的喜怒哀乐。  老头子的病越来越严重了。  从最初的懒怠饮食到现在的水米不进,整个人看上去就像只剩了一副骨架子。除了在梦中会呼喊石头的名字之外,竟是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大夫摇着头说心病还需心药治,若是药不对症只怕这人是没得救了。  
期刊
蒙古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15期学员。曾在《草原》《延河》《鹿鸣》《六盘山》《安徽文学》《脊梁》《散文诗》《诗歌风赏》发表作品。出版个人散文集《阳光下的苏鲁锭》。获第四届、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创作二等奖,并获鄂尔多斯市文学艺术精品再奖励奖。  1     北方的村庄总是显得单调与萧瑟。但河子村家家户户的檐角上飘动的红旗,加之革命之家“王老太太”故居的存在,让河子
期刊
1974年冬月出生。2008年开始中短篇小说写作。小说在《花城》《十月》《作品》《青年作家》《上海文学》《西部》《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有小说入选《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 。短篇小说《金色的麦子》获第九届《上海文学》奖。中篇小说《追随天梯的旅程》获辽宁省文学奖。有小说集《用眼泪,作成狮子的纵发》《长在天上的树》,长篇小说《我的乌托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小武你好:  我
期刊
1968年生人,土默特右旗文联主席,包头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鹿鸣》《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包头晚报》等报刊杂志,编辑出版文学作品集《阴山下》《敕勒新歌》等,散文作品被选入多个文学选本,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哥放羊》传说传承人。  酒为五谷杂粮所酿,五谷杂粮就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所以自有酒以来,乡村便与酒紧紧交织在一起。没有酒,乡村会荒芜,没有乡村,酒也会失去本真。在我的家乡土默川,会
期刊
1  一块草地上  有我的绿色  故乡的事物清凉如水  月光下  我想起爱情  想起过去的伤口  无法在红尘中延续  我不断地迎合虚无  創造一些果实  让众人瓜分  让时光从容抵达  此刻所有的日子  仿佛都是春天  2  消失的地方  有时下雨  夜深人静的赞叹里  思乡曲永无止境  一些故事正在清醒  许多脚印  停留在空旷里  此处已无人纪念  抒情的声音  还原成鸟鸣  在一个黄昏的后面
期刊
1989年生,甘肃人,内蒙古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草原》《青年作家》《山东文学》《散文诗》《广西文学》《作品》《当代人》《鹿鸣》等刊,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16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2018中国年度散文》等选本,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第十二届内蒙古文学创作 “索龙嘎”奖。  大青山  土默特右旗,我们
期刊
包头市作协会员。  参加金秋八月走进固阳文学笔会的途中,同行的肖宁老兄问我有没有一个好的去处,地方要僻静幽深,约几个好友小住两日,喝点小酒调节一下紧绷的神经,我的脑子里马上蹦出来一个叫“蒙圪气”的地名,当即答应尽快筹划,随后选定在9月8日、9日两天。头日早晨八点,一路相随三辆车出发,路过石拐大发街,当年的矿区曾经热闹的街镇早已不复存在,从毛忽洞村拐下油路沿着东北方向河槽沟壑进入了崎岖山路开始翻山越
期刊
现就职于包头市昆都仑区统计局。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诗词学会会员。曾有大量作品发表于《草原》《鹿鸣》《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电视报》《包头诗词》等刊物。  第一场春雨,我醒了。立即,我感到了变化——头脑清晰了;腰肢舒展了;枝条伸长了。最有趣的是,我的叶子们像离巢的鸟儿,扑棱棱,眨眼功夫就长大了。这些“鸟”们一有“翅膀”就安静不下,它们相互拍打着拥抱着说着笑着,互道离
期刊
内蒙古作协会员,内蒙古大学法律硕士,土右旗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百合笑了》,参与编辑散文集《敕勒新歌》。荣获黑龙江电视台举办的剧本接龙优秀编辑奖,现工作于土默特右旗纪委监委,曾在《检察日报》《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计三十多万字。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你在我旁边,只打了个照面。  ——王菲《流年》  九峰山,高山深渊,青青苍苍。险峻的崖壁如刀削,满山不知名的杂树,一片接一片,一丛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