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颞下窝A型入路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疗效:改进与实践

来源 :协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 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结论 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植骨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O C型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85例于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就诊的AO C型桡骨远端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分为掌背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ORIF)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组(CREF),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情况、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4)个月.CREF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颈基底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楔效应的影像学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至2018年手术治疗的3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选取采用PFNA治疗的颈基底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依据术后髋关节影像学资料,统计出现楔效应的发生率,测量患者双侧颈干角和股骨头中心到股骨外侧皮质的距离.该组病例中出现楔效应的患髋作为试验组,健髋作为自身对照组,分析楔效应组骨折影像学特点和对PFNA固定复位质量的影响.结果 共有39例PFNA治疗的颈基底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男1
侧颅底解剖复杂,病种庞杂,手术入路多样,虽然现有的手术入路可以处理大部分病变,但若遇到病变跨区域生长的情况,即需采用联合入路进行处理.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处理复杂侧颅底病变的颅-耳-颈联合入路.
听神经瘤是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单侧感音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入路包括以耳科为主的经迷路入路、经耳囊入路、扩大经迷路入路、改良经耳囊入路和颅中窝入路,以神经外科为主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一般建议听力良好的小肿瘤选择颅中窝入路;肿瘤较大、希望保留听力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不考虑保留听力且为中、小型听神经瘤者,可采用经迷路入路或经耳囊入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小型听神经瘤手术的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已有显著提高
目的 评价围术期精细化营养支持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加速康复中的价值,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调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因骨关节炎而由同一高年资主刀医生完成的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将2017年尚未进行围术期精细化营养干预的患者设定为常规化营养组,2018年正式进行围术期精细化营养支持的患者设定为精细化营养组.其中常规营养组120例,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47~83岁,平均(64±8)岁,精细化营养组112例,男性44例,女性6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低氧血症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59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n=248)和非低氧血症组(n=1351).根据有无肺部疾病和低氧血症,将患者分为4组:有肺部疾病且低氧血症组(A组,n=136),有肺部疾病且无低氧血症组(B组,n=362),无肺部疾病且低氧血症组(C组,n=112),无肺部疾病且无低氧血症组(D组,n=989).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PSS 24
随着创新药物研发速度加快,临床试验复杂性越来越高,把患者意见和参与整合进临床试验全流程成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此种医药研发新模式被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与传统临床试验相比,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可有效提升方案可行性、加速研究实施进程、提高成功率,其价值获得了产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共识,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应重视和主动适应临床试验模式的改变.本文介绍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概念,分析该模式出现的背景,梳理现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实现方式,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旨在提高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对Gitelman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群Gitelman综合征新的临床表型、疾病分型、改良功能试验、生物标志物和特殊人群管理经验相继在国内外期刊报道.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多学科领域专家在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表型、诊断、治疗、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管理方面达成一致共识,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的 探索降钙素原(PCT)与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入组患者的预后,治疗前、治疗第3天、第7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PCT、D-D水平.计算降钙素原变化率(PCTc)和D-二聚体变化率(D-Dc)值,同时记录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c及D-Dc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转归的评估作用.采用SPS
目的:鉴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血清外泌体微小RNAs(microRNAs)差异表达谱,探索miRNAs在NAFLD发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各取4例人口学特征、个人史相近的S2~3级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外泌体miRNAs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最显著的4条miRNAs按S1组、S2~3组、对照(Control)组每组各20例行qRT-PCR验证,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n 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