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说“奶奶”想到人的口语交际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 物 档 案
  名片夹:孙志毅,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从事中学教育7年。1991年调入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教育》杂志社做采编工作,历任副总编、主编,正编审。已经出版《教育的悖论》《做有策略的教师》《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等教育专著,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师道》《内蒙古教育》等报刊发表文字五十余万字。
  《红楼梦》中要论口才好,凤姐肯定是排第一位的。先看一段出自《红楼梦》第27回的文字。
  (红玉,即小红)到李氏房中,果见凤姐儿在这里和李氏说话儿呢。红玉上来回道:“平姐姐说,奶奶刚出来了,他就把银子收了起来,才张材家的来取,当面称了给他拿去了。”说着将荷包递了上去,又道:“平姐姐教我回奶奶:才旺儿进来讨奶奶的示下,好往那家子去。平姐姐就把那话按着奶奶的主意打发他去了。”凤姐笑道:“他怎么按我的主意打发去了?”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
  话未说完,李氏道:“嗳哟哟!这些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说着又问红玉笑道:“好孩子,难为你说得齐全。别像他们扭扭捏捏的蚊子似的。嫂子你不知道,如今除了我随手使的几个丫头老婆之外,我就怕和他们说话。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咬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得我冒火,他们哪里知道!先时我们平儿也是这么着,我就问着他: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说了几遭才好些儿了。”李纨笑道:“都像你泼皮破落户才好。”凤姐又道:“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说着又向红玉笑道:“你明儿服侍我去吧,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庚辰本与程乙本文字有所不同,但大致意思差不多。
  “小红说奶奶”是一段绕口令,基本可以当作相声演员的“功课”去练。总共出现了十五个“奶奶”,其中九个指的是凤姐,其余六个分别指舅奶奶、姑奶奶、五奶奶。这里既有小红的角度,又转述平儿的话,还有五奶奶捎来的口信,复杂之极,不仔细甄别,真搞不清这些奶奶谁是谁。
  贵族之家规矩多,下人当然不能对主子直呼其名,用的都是身份。这两段话不仅反映着小红的灵牙利齿、擅长表达,更符合凤姐这个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力极强的管理者的人才观——凡可用之人首先得思路明晰、口齿清楚,准确地传达主子的意思,文化水平高低倒在其次。小红是贾府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林家夫妻用凤姐的话说是“一对锥子扎不出声音来的天聋地哑,哪承望生出一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可见口齿既有遗传,也有变异。后来,小红确实从宝玉房中调动到凤姐手下工作了。
  《红楼梦》此后对小红的描写不多,据脂砚斋评语称,原本有小红到狱神庙探望被囚禁的凤姐一说。
  这段描写对“课改”以来倡导的“口语交际”(语文教学四大目标之一)训练是颇有启发的。
  “好刚口”(即好口才)的二奶奶凤姐,基本概括了口语训练的几个大要素:说话神态要从容大方,不可“扭扭捏捏”,这与“课标”中所提出的“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同出一辙;一句话不能断成几截说,要主、谓、宾一气呵成;说话要“简(捷)(果)断”、响亮明了,达到一定的音量,不能“哼哼唧唧的”“装蚊子”,这与“课标”中“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做到清楚、连贯”的要求极为相仿;口语表达与书面语不同,不能咬文嚼字、拿腔作调,大观园内的宝玉和姐妹们交谈可以引经据典、一语双关,可以用借代、拈连、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加不少趣味,也反映着他们的文化修养。但跟丫环、婆子、刘姥姥说话就得直白明了。这不就是“课标”强调的口语交际“要注意对象和场合” 吗?
  《红楼梦》里有不少“会说话”的小姐丫环,也有不少拙嘴笨舌的人。前者如凤姐、宝钗、探春、黛玉、刘姥姥;后者如赵姨娘、邢夫人以及那么多的男人。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十分注重口语交际,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也提法不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11版)将先前听说读写中的“听说”改为“口语交际”。为啥这样改?已故的丁培忠先生是这样解读的:“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口语交际不仅是语言交际,同时也是情感态度的交流。”
  尽管语文教学应该听说读写并举,不可厚此薄彼,但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多年来听说能力无法纳入书面考试体系,“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口语交际”能力无法考,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进入教学视野,能力培养自然形同虛设,文字表达还算流畅,但“讷于言”的学生出现自在情理之中。
  基于此,我特别佩服那些脱口秀的演员,如杨笠、思文,更敬仰那些演讲时出口成章的外国政要。
  张志公先生曾在鲁宝元的《听与说》一书的序言中说过:由于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的话,后世儒家误以为老夫子不讲究说话,甚至把不善于说话当成一种美德。其实不然。孔子反对的是口是心非、花言巧语的不好的品质,提倡的是朴实淳厚的好品质。在他看来,听说能力被边缘化源自中国人对“会说话”者的偏见。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理念仍然是“不学文,无以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诞生出一批侃侃而谈、纵横开阖的演说家、外交家,如苏秦、张仪、唐雎、鲁仲连。中国民间也有“好汉出在嘴,好马出在腿”的熟语。在当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更频繁、更便捷,更需要高效。
  上世纪八十年代,读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发现在四十年代的美国中学就开设一门叫“说话”的课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份中国香港的中学语文考题,其中便有“口语交际”的考察:上了公交车,因某事与其他乘客发生了纠葛,你如何倾听、表达、应对,化解矛盾?
  虽说用文字表达考察口语表达仍与初衷有相当的距离,但重视人际交流的语文教学思想值得肯定。我们为何不能在高考试题中加入一点这样的题型呢?
其他文献
甲午年春,与朋友去南京看梅花,同时吃到了很鲜的冬笋。  在元墓的明代老梅树下,忽然想起一件考古的故事,就是当年给朱元璋修墓的时候工人们忽然挖到了三国孙权的墓,这就不得不秉报朱元璋,是继续修?还是换地方?或者是把孙权的墓移走?朱元璋想了想只说了一句话:权亦是好汉子,就留他在此处守墓也好。可以说,到南京元墓看梅花,是一举三得的事,梅花也看了,顺便还看了朱元璋和孙权的墓。再加上道边有卖鸭血汤和小烧饼的,
巨人的史书  “阿斯哈图”是蒙古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  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克什克腾旗境内,大兴安岭南端黄岗峰北。  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委经棚镇,再往北行三小时,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人和车始终在起伏的草原上穿行,淹没在望不见边际的绿色之中。偶尔掠过大片的紫花苜蓿和在风中摇曳的白色雏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
千古风流人物,我最崇拜的男神就是苏东坡。前段时间,经好友的推荐,我有幸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竟一见倾心,进而痴迷不已。  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和人格上的魅力,经过林语堂先生的转译,不但没有丝毫的折损,反而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先生之所以选择苏东坡作为传主,与其说是出于对他的个人偏爱,倒不如说是古今两位才子的惺惺相惜,更是把他看作是自己在精神和道德上想达到却达不到的那种至高境界。  
徐嘉馨 女,生于1999年,內蒙古通辽人。现就读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热爱文学创作,曾于2018年、2019年入选第九届、第十届“国家新闻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参与“红色基因丛书”创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漆巷残灯,星月渐沉,人影迷离,风雪依稀。我幻想自己是卡夫卡笔下的K,独行于暗色的城堡墙下,任由影子被剥离身形,在深雪上拖得无限长。我叩着那扇沉重而有潮气的木门,从深不见底的回响中只听得到绝望,像是聊以自慰,我转而凿着冰冷的墙。  我从未想过要定义自己为如何如何的人。在我看来,给自己钉上一长串马蹄铁似的定语,其作用无外乎便于他人了
奇思妙想,万事皆有可能。  地面有拴住我的手,  因而能登上空中的樓梯。  每当我抖肩抗击风威,  便一级级深入太空的怀里。  地面有拴住我的手,  因而我正把地球吊起。  泰坦尼克号沉了,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对船上餐厅里活着的海鲜来说,就是生命的奇迹。
当今野生的、原生态的烹饪原料越来越少,人工培育、养殖的原料越来越多,然而这些原料没有野生的、天然的鲜美。人们为了使菜肴鲜美,尽量使用各种增鲜的调味品。五六十年代,商店卖的佛手牌味精包装只有八九厘米的扁扁的小瓶,有的还不满50 g,家中烧菜时只须用小勺,如扒耳朵的那样的小勺子一点点,其菜汤就异常鲜美了。现在可不同了,味精论斤包装,烧菜时用调羹盛味精,放了一勺还不鲜,干脆再加一勺才过瘾。商店增鲜的品种
风味鳗鱼菜  宁海窍    鳗鱼,也叫白鳝。鳗鱼的肉质细嫩肥美,可汤可菜。无论蒸、炒、煎、炸,还是焖、烧、炖、煨,成菜均佳。下面就向广大读者介绍几款不同风味的鳗鱼佳肴。    一、泰式炸鳗鱼  用料:鳗鱼1条(重约750曲,野山椒50 g,蒜心50 g,生姜30 g,红椒50 g,蒜仁50 g,鸡蛋半个,精盐、料酒、味精、胡椒粉、生抽王、清油、生粉、香油、蚝油各适量。  制法:1.鳗鱼宰杀,去内脏
方舱医院像一座微缩城市,患者、医护人员在其间游走。他们写下“方舱日记”,记录不同的人间日常,这是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建立起的一份普通人的历史存档。方舱的日子一定都是快乐的吗?应该是不会的。但是如果能在这些枯燥、充满未知的生活里寻找到一点点微弱的光芒,那些快乐的瞬间,是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我们选了4位已经康复出舱的患者写的日记。通过这些文字,一起了解他们在艰难时期的抗疫故事。  出舱后,我最想去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