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zx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发现: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结构上可以划分成4个维度,即积极社交性、贴近社会性、社交障碍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会逐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发展上表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關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结构;发展特点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从概念上讲就是指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感觉、处理以及协调与自己同龄或年龄接近的人之间的同伴关系的能力。当前,虽然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着丰富的研究,但是相关研究者还没有就此达成共识,尤其是对年龄在3~6岁的幼儿进行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还较少。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10所幼儿园中按照大、中、小班进行分类,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5名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了结构与发展特点的分析研究,抽取样本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2.研究工具
  在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正式的问卷编制之前,本研究通过谈话与开放问卷的形式对部分教师和幼儿进行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特点的调查,并结合相关标准,在结构上把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划分成4个维度,即积极社交性、贴近社会性、社交障碍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编订了3~6岁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其中,社会障碍这一维度为反向计分,即该维度得分越高,社会障碍越大,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越弱;其它维度均为正向计分。
  二、研究结果
  1.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特点分析
  本研究中,从结构上把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划分成4个维度,即积极社交性、贴近社会性、社交障碍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众多学者认为,在交往中,控制作用与归属感是一种基本能力,灵活的行为以及放松状态下的社交同样会对同伴交往产生影响。从本研究所进行的前期谈话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因为幼儿的年龄问题,其表现出来的控制作用并不清晰,而且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的灵活性表现的也并不理想。前期研究当中,有学者发现在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中,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教师在谈话中提到,“同伴交往能力较好的幼儿可以主动地同其他幼儿进行交流,且在这种交流中,往往会是主导者”“会主动向教师表达发生于家中的事情”。
  存在社交障碍情况的幼儿一般表现为“常常一个人孤立于人群外进行游戏,不与同伴进行玩具的交换”“排斥同伴活动,喜欢独处”“即便参加同伴活动,也仅仅扮演配角,不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证明了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存在的情况。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还有语言以及非语言的能力,在本次研究中同样得到了验证,在语言以及非语言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幼儿在进行同伴交往时,一般会有更好的表现,也更容易得到来自于同伴的好感。
  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不管呈现在何种维度上,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幼儿受到来自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其交往经验会得到不断积累、心理发展会得到不断完善,因此,幼儿的自我中心化程度会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力也会逐渐提升,这就导致了同伴交往能力会得到较大发展。研究发现,年龄在4~5岁的幼儿基本上具有了观点采取的基本能力,且具有了基本的控制自我意识的能力,可以使用较为适当的方法同他人进行交往。
  很多学者认为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发展中存在一个关键期,本次研究也验证了关键期的真实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小班与中班年龄段可以被看作是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在研究前期的谈话中,部分教师提到,刚刚进入小班的幼儿,不知道如何与同伴进行交流,而进入到中班以后,幼儿一般会更加积极地和同伴进行主动地交流。幼儿表现出较好的交往行为,一般会使交往行为获得成功,而获得了成功的交往,反过来又会再次使幼儿的交往行为得到正方向的强化,把这种循环融合到幼儿慢慢形成的行为模式当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能力,发展为引导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行为的主导因素,慢慢建立起幼儿同伴交往的良性循环。所以,家长以及教师需要紧紧把握住3~4岁之间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会,以实现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巩固。
  3.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
  该项研究表明,在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清晰的性别差异,这种表现同已有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相似性。结合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在于幼儿在交往中的对象大部分为同姓同伴,所以导致了男孩与女孩文化氛围差异的形成。存在差异的文化氛围会导致幼儿形成不相同的行为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男孩一般情况下会在公共场合中进行游戏,受到成人方面的控制比较少,而且男孩在进行游戏时一般会比较粗狂,有较多的身体接触;而女孩间的交往则更多的是一种语言与合作商的交流。所以,男孩与女孩在进行同伴交流时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结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从概念上讲就是指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感觉、处理以及协调与自己同龄或年龄接近的人之间的同伴关系的能力。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结构上可以划分成4个维度,即积极社交性、贴近社会性、社交障碍以及语言和非语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会逐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在发展上表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林仲贤,张增慧,张家英,陈美珍;3—5岁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理解——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3]赵章留,安桂玲;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其他文献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
2014年我国发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暂行条例发布以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房地产来说,不动产登记对其经济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最近几年来,我国不断
【摘 要】班级干部作为优良班风形成的基础;注重身教的影响;让和谐的师生关系之树常青;在美的环境中教育学生;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关爱中提升学习的动力;并在好的习惯的引领下共同进步。  【关键词】注重身教 和谐 激发兴趣  引領班风,是指班级的风气、作风。班风外在的表现为班级的形象、班貌。内在的表现为班级的一种氛围、一种潜在的隐形力量。良好的班风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它对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起着十分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传奇式人物,他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舛,但却能从容做到不随波逐流,而是随遇而安,随缘而适;不悲天悯人,而是淡定自若,超然物外.他积极用世却又能
本文首先以乌鲁木齐遥感影像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紊乱度得出信息熵,从而对2014年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属性进行分析;其次,在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的基础之上,从构成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四大要素着手,分主客观两个方面建立了乌鲁木齐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再次,依据评价指标
【摘 要】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从19世纪末期私塾教育开始,相继经历了二战前的繁荣、二战后的复苏与衰落及60年代的衰落到70年代以后的复兴和90年代后新的发展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探讨了华文教育在缅甸出现这三个阶段的原因。  【关键词】缅甸华文教育 私塾教育 学校教育  一、缅甸华文教育的历史概述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依,历史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与我国有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无论是从海上或是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