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耶鲁大学的哈姆林及其研究队伍,对6个月及10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实验,找出他们是否已有评估他人行为的能力。结果发现,婴儿很早便发展出“亲好人、远坏人”的社交判断能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能力可能成为日后道德判断及行为的根基。
他们为婴儿准备一出简单的木偶戏。戏中主角要上山顶,此时会出现一个“忠”角色,帮助推主角上山;“奸”角色则推主角下山。坐在家长膝盖上的婴儿看了木偶戏数次后,研究人员便将忠奸两个角色的木偶递给婴儿选择。12名6个月大婴儿全部伸手接触“忠”角;16名10个月大婴儿中。有14个触碰“忠”角。
研究人员再在木偶戏加入一个“中立”角色,既不帮助主角,亦不阻碍主角上山。当婴儿面对“中立”角色和“忠”角色时,他们大都选“忠”角色;要在“中立”角色和“奸”角色中选择时,他们则会选“中立”角色。
为了排除其它或会影响婴儿选择的因素,研究人员再进行多次参照实验,最后确定婴儿的选择与他们区分好人与坏人有直接关系。
研究人员表示:“婴儿比较喜欢乐于助人的角色,而不喜欢破坏者;他们宁愿选择袖手旁观者。也不选择破坏者。”
研究结果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这项研究显示,人类的社交判断力是普遍及先天的。”
研究人员说,这种能力并不意味婴儿已懂得作道德判断,“但对好人好事产生好感,对坏人持负面意见,却是构成道德思考的基本部分。这种能力似乎是日后理性及道德系统构成的重要部分”。
能够迅速判断是敌是友,对成年人来说是关键的社交技巧。耶鲁大学的研究或能指出,这项能力可能是随进化而来的求生技巧,并可能是道德思考及行为的基础。
研究报告说:“我们不能说这项能力与生俱来,但肯定的是,它是先于语言及不用教导的。”报告指出,婴儿展现出社交能力,“他们毋须帮助,便能够辨认出谁是好人”。
牛津大学教授布拉迪克同意这说法,他说:“这项研究显示,婴儿很早便已具备学习社交技巧的基础。”但他认为,究竟婴儿所具备的能力是否意味着真的明白社交生活,仍然未清楚。
过往的研究显示,婴儿头6个月的好恶纯粹是依据脸孔的吸引力来判断的,他们要到18个月大才发展出真正的社交能力,懂得跟朋友合作。
摘自《香港明报》
责任编辑 覃福贵
他们为婴儿准备一出简单的木偶戏。戏中主角要上山顶,此时会出现一个“忠”角色,帮助推主角上山;“奸”角色则推主角下山。坐在家长膝盖上的婴儿看了木偶戏数次后,研究人员便将忠奸两个角色的木偶递给婴儿选择。12名6个月大婴儿全部伸手接触“忠”角;16名10个月大婴儿中。有14个触碰“忠”角。
研究人员再在木偶戏加入一个“中立”角色,既不帮助主角,亦不阻碍主角上山。当婴儿面对“中立”角色和“忠”角色时,他们大都选“忠”角色;要在“中立”角色和“奸”角色中选择时,他们则会选“中立”角色。
为了排除其它或会影响婴儿选择的因素,研究人员再进行多次参照实验,最后确定婴儿的选择与他们区分好人与坏人有直接关系。
研究人员表示:“婴儿比较喜欢乐于助人的角色,而不喜欢破坏者;他们宁愿选择袖手旁观者。也不选择破坏者。”
研究结果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这项研究显示,人类的社交判断力是普遍及先天的。”
研究人员说,这种能力并不意味婴儿已懂得作道德判断,“但对好人好事产生好感,对坏人持负面意见,却是构成道德思考的基本部分。这种能力似乎是日后理性及道德系统构成的重要部分”。
能够迅速判断是敌是友,对成年人来说是关键的社交技巧。耶鲁大学的研究或能指出,这项能力可能是随进化而来的求生技巧,并可能是道德思考及行为的基础。
研究报告说:“我们不能说这项能力与生俱来,但肯定的是,它是先于语言及不用教导的。”报告指出,婴儿展现出社交能力,“他们毋须帮助,便能够辨认出谁是好人”。
牛津大学教授布拉迪克同意这说法,他说:“这项研究显示,婴儿很早便已具备学习社交技巧的基础。”但他认为,究竟婴儿所具备的能力是否意味着真的明白社交生活,仍然未清楚。
过往的研究显示,婴儿头6个月的好恶纯粹是依据脸孔的吸引力来判断的,他们要到18个月大才发展出真正的社交能力,懂得跟朋友合作。
摘自《香港明报》
责任编辑 覃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