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探究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文学作品,而中国文学作品较为注重意境,因而也形成了相应的意境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意境理论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从前意境阶段、现代意境阶段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文学中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期令学生对意境理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文学作品 意境理论 形成 发展
  意境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极为深远。意境是一种审美方面的追求,同时也为中国作家神往。故而,有关意境理论的文学论述数量颇多。学生在学习该方面知识时,往往出现所学知识不准确的问题。需要简要分析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便学生更为明确中国文学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1]
  一、意境理论的形成——前意境阶段
  (一)《尚书》“诗言志”
  《尚书》中所提及的“诗言志”,是对诗自身的理解与认识,阐述了诗自身的特性,即抒情言志。《尚书》中不仅提到诗,还包括了乐以及舞,将三者合并为一体进行论述,叙述了三者抒情性这一特征。虽然音乐以及舞蹈存在于宗教祭祀活动当中,目的是为了娱乐神灵和祖先,但其也抒发了乐者以及舞者的情感。由此可证,诗也具备抒情性,而“诗言志”便是基于诗本体所体现的诗的本质。
  中国诗词作品当中,少有直接表露或是抒发自身情感的作品,往往通过比兴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所谓“比”,指通过距离或是比喻的方式说明问题或是道理的方式。“兴”则是指通过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事实上,不仅诗词作品运用了比兴的表达方式,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广泛应用这一方式。以“诗”比兴“志”,已然成为中国文人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具有象征性以及功能性,“诗”同“志”构成了对应的关系。
  (二)《老子》“大象”
  《老子》一书中多次谈及“象”这一词,“象”本意代表客观存在事物或是人物外部的形态。但老子所言的“象”不同,其目的是借“象”阐述自己理论中的“道”。《老子》中的“道”具备不确定性,无法用言语表达,是超越人们感性认知的存在。因此,《老子》中的“象”也脱离了本意,指超越人类视听认知的某种思想在想象中的形态。《老子》认为,“道”不可描述,同时也无法把握,但其确实存在。人们若要感知“道”,便需借助中介物质“象”。当人们思想观念以及感情变化时,其可以无视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影响,仅凭想象便能形成“象”。所以,“意象”本身便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而是一种深层的领悟。这也是意境理论的雏形,通过“意象”体悟“道”,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二、意境理论的发展——现代意境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意境理论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意境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以王国维为例,其将传统意境理论转变为现代美学的行列当中。运用现代无功利美学观替代了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即功用诗学观。使得文学作品不再为政治与道德服务,成为了人学,进而为文学作品争取了独立。
  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认为:政治、道德、哲学以及文学相互结合,因此文学作品具有一定功利性质。然而,王国维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超越功利的存在。这一观点,使得文学成为了独立于政治与道德的存在,开始与人生相结合。我国文学史中,文学也开始具有了人文价值。随着文学观念的变化,意境理论内容也产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意境与传统意境也具有较大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王国维以无功利美学观为基础,开始进行诗学的升格,即把传统文学当中形而下的批评以及鉴赏术语升格,使其成为形而上的诗学术语。同时,将意境作为核心,构造一个具有隐秘性的诗学体系。不仅如此,王国维还以无功利文学观念对传统文学观中的情景交融学说进行了再解释与提升。
  传统文学观念中,并未将意境理论同政治与道德绝缘。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评价时,便会受到道德与政治价值尺度的影响。正因如此,我国传统文学并不能算作纯正的文学作品。所以,当意境理论以诗学理念出现时,往往会受到政治与道德理念的排挤。但当意境理论同政治与道德理念树立时,又缺乏形而上理念的支持。所以,意境理论只能作为批评或是鉴赏术语这一形式出现。如今,意境理论已然拥有无功利文学观作为支撑,便可以进行形而上文学构建。换言之,意境理论不再是作为批评或是鉴赏术语存在,同时也是一个诗学术语。由此可知,现代意境理论不再是对文学作品感性的评判,同时也将神韵、兴趣等传统意境均纳入现代意境理论当中,开始构建形而上的诗学理念。[2]
  三、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构成语文教材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应对我国文学作品意境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习从意境理论的角度分析与评价文学作品,以此提高自身文学鉴赏水平以及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兴芳,梁胜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意境论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12(01).
  [2]张训涛.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哲学审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作者简介:周冰倩,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趋临近,企业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有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摘要:思想解放运动后,我国诗歌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时期。经历七十多年的变革,诗人不再局限于艺术的表象上,逐渐深入诗美的创作中,并随着时代的审美变迁不断更新审美特点。本文将根据新时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建国后三十年之间诗歌创造的观念,深入分析新时期诗歌的审美特点变化。  关键词:新时期 诗歌 审美特点  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程分析  新时期诗歌沿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条路发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
公示语的翻译研究作为面向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郑州城市公示语的现状和重要意义,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存在错误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
在高三立体几何复习课上,我自拟了这样一道题目:三解形ABC中,∠B为直角,绕直角边AB将△ABC旋转θ角后得到Rt△ABC′,然后再绕直角边BC′旋转θ角得△A′BC′,求平面A′BC′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层自主学习模式建设,在因材施教、认知学习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易于被忽视的问题。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研究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
摘 要: “信义”,即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信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内容,其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建设“信义城市”,研究传承和发展“信义文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信义文化 信义城市 传承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信义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信义文化”,并深深地融入人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以及读图的能力,是机械职业学校的重要课程,本文旨是就机械制图教学的原则和新体系展开探讨。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提供指导性的
英语教学中,课常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只能使学生乍昏昏欲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热情活泼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