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使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为“工业强国”。随后,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呼吁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工匠精神”这个概念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汇,被官方和民间广泛谈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传统手工业的灵魂,也是现代制造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而其中精益求精的特质,更是提升产品品质以扭转我国制造业“大而不精”局面的关键。
目前关于工匠精神及其培育的文献研究,大体集中在工商业和高职教育两大领域。但是,一方面,在3~6岁幼儿所从事的、能形成特定作品的各种创作和制作活动中,包括绘画、手工、建构等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于作品“品质”的追求,从而产生各种“精益求精”的表现——它们通常被幼儿教师们标识为“完美主义”。另一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其中的兴趣、专注、坚持、反思、创造等品质同样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
因此,本文尝试论证在幼儿时期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一,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工匠精神”与幼儿的“学习品质”建立概念上的关联;其二,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以表明在没有任何针对性课程安排和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工匠精神在幼儿身上仍然有着简单而深刻、具体而完整、自发而普遍的日常表现;其三,基于以上分析,初步提出若干培养方向;最后,作为本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旨,希望人们能够重新检视流行“话语”背后的真实具体的幼儿,唤起人们对于幼儿除了游戏之外的另一项“基本活动”——工作的重视。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工”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词汇。《汉书·食货志》中的解释是: “作巧成器曰工。”《公羊传》何休对此进一步注解: “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夸赞一件手工作品精美时,也常说“手真巧”。由此,我们分析“工”的词义:(1)“劳手”——它是一种动手操作的活动;(2)“巧心”——它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的劳作,而是需要运用智慧和手段,克服物的阻抗,改变材料的结构或属性;(3)“以成器物”——它是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即完成某个有一定用途的物品。
“匠”指技艺。“工匠”一般指有特定技艺的手工业者,后来引申为“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典型代表如被称为“当代最伟大工匠”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
关于“工匠精神”,本文采用目前较常见的定义,它指的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
通常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和工作伦理,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具体而综合的学习品质。从具体性上来说,工匠精神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它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容易被感知。从综合性上来说,它包含了学习品质的诸多方面。
1. 兴趣
工匠对于他们的工作对象,包括材料和作品,有着一种特别的积极情感,其中有熟悉的亲切感,有爱惜,有期待,也有喜悦。如陶匠之于陶泥瓦罐、木匠之于木材桌椅、园艺之于花草盆景。这种在工作過程中时刻伴随的积极情感,即主体的兴趣所在。兴趣一般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特征,也称为过程的兴趣;后者取决于主体的认识,也称为结果的兴趣。工匠对于制作对象的兴趣显然不是因为材料的新颖新奇,不是因为过程的跌宕起伏变化多端,而是出于他们对于对象的熟悉、了解和期待,因此是典型的间接兴趣。兴趣还可以分为情境性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即人们常说的“爱好”),工匠精神中所含的兴趣是持久的、稳定的。在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中,为了实现幼小衔接,就必须着力考虑如何基于幼儿的直接兴趣,发展他们对于事物和过程的间接兴趣和持久的爱好。
2. 主动与创造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于所制作之物的品质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既定的规范标准,而是主体自身的“趣味”“想法”。因此,工匠精神首先便包涵了一种动机、意图、目的方面的主动。具体而言,不是别人要我怎样,而是我自己想要它成为怎样。
3. 专注
工匠精神要求制作者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尽善尽美”,而力求某种极致。这就必然导致其注意力不能是分散的、凌乱的。就某一次制作活动而言,对于当前的工作即将要达到的状态保持高度的紧张乃至全神贯注,才能确保主体对于过程的控制,使得事态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深入。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更是超越了一次性的专注。“一生只做一件事”,国际上(尤以日本为典型)许多百年企业多年只经营一种产品,将其做到极致而无可替代,其中不仅包含着一种长时间的专注,也意味着更稳定和自觉的、对于诱惑的抗拒和对于干扰的排除。在幼儿教育当中,将幼儿被吸引而产生的专注,发展成为自觉而主动的专注,同样也是幼小衔接的任务。
4. 反思与坚持
《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诗句,描述了古时的工匠在制作玉器和骨器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工作状态和反复修善的工作方式。工匠精神要求人们注重事物的细节,如乔布斯对待iPhone4的工作态度,要求的是不断反思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
工匠精神中的反思调整,同常见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调整不同。在通常的问题解决中,反思调整是因为失败、错误,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尝试错误或顿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然而在工匠精神中,反思调整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主体的“不满意”,因为作品没有达到主体心目中所设定的标准,即所追求的品质。
不断的切磋、琢磨,必然同时要求主体坚持的意志品质。总要在“还差一点点”的时候不去想“差不多就行了”,而是需要不断地克服心中的挫败感,以及因为反复调整和长时间专注所带来的疲惫感。 幼儿时期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我国学前教育久经考验的百年真理。工匠精神是对于“大社会”中所存在的优秀工匠品质的提炼,我们将其纳入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由于它的重要性,还在于我们时常可以从幼儿身上,看到工匠精神的具体而生动、普遍而深刻的体现。以下略举三例,初步尝试对其进行描述、分析和说明。
在计划环节中,添添说自己要到建构区中搭建双层立交桥。在搭建的过程中,他不断遇到问题,不断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桥总倒怎么办?
活动一开始,他就选择4块长方体积木立在地垫上,作为支撑桥梁的柱子,然后又拿出2块拱形积木拼在一起,放在柱子上面做环形立交桥。可是由于他拿的长方体积木的着地面积较小,所以立交桥总是倒塌。他不断调整4块长方体积木的位置和方向,调整了3次,倒了3次。这时,只见添添走到玩具柜跟前,从中拿出了2块和之前一样的长方体积木,立在地垫上,和之前的4块积木一起作为支撑。这下,环形立交桥终于不倒了。
问题2:路如何与桥连接?
接下来,他开始铺路,他要铺一条能够和环形立交桥连在一起的路。他选择了多块有坡度的积木,但是斜坡总是不能恰好和立交桥连接起来。看来对他来说,要想将这条路搭出坡度,并且还要连接住立交桥,有些难度。他不停地摆弄这些积木。最后,他想出的办法是,先从立交桥处开始搭,向外延伸搭出坡度。
问题3:如何连接一个完整的圆?
开始搭第二层立交桥了。他选择了和之前一样的长方体积木,两块搭在一起立在地垫上,作为柱子。因为着地面积较小,很容易倒,他搭得非常小心。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搭了6根柱子。
搭好柱子后,他选择了和之前一样大小的拱形积木作为第二层环形立交桥,小心地将它们放在柱子上,但是这两个拱形积木并没有连接成完整的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借助其他积木,让这条环形路变得完整。他先拿出一块短一点的长方体积木在缺口处比了比,发现不够长;又拿出一块长一点的积木在缺口处比了比,发现有点长;他又拿出一块小的拱形积木在缺口处比了比,发现比较合适。如何将这块积木连接上呢?添添又搭了两根柱子,这次他用的是比之前大的长方体积木。然后将试着合适的拱形积木搭在上面。
这个案例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在极其寻常的过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冲突及其变化,可谓高潮迭起,幼儿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柳暗花明。幼儿在搭建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及其解决依次有:(1)第一层桥面不能站立,从两点支撑到三点支撑的顿悟;(2)路面与桥面的衔接,不断尝试解决;(3)第二层桥面容易倒,动作的精细控制;(4)第二层桥面直径大于第一层,导致不能合围,寻找其他材料补充解决。
虽然人们通常都将积木建构活动看作是幼儿的游戏,但是很显然,这个在建构区并不罕见的活动并不是游戏,而变成了幼儿的工作。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一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特定形态的双层立交桥的表象,成为一个他自己强迫给自己的任务,一个自己赋予自己的坚定的目的,从而不再具备游戏的自由。
就幼儿的作品表现而言,更加难得的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去设想其他的可能(换一个别的孩子),就会发现该幼儿对于第二层立交桥的支柱的处理方式(将其搭建在第一层支柱的外圍),实在令人赞叹。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会采用相对比较容易的处理方式,直接将第二层的支柱立在第一层的桥面上,依照游戏的象征性,这种搭建方式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最后的作品仍然会看起来非常像。这样在搭建的时候便于控制,同时也不会带来第二层桥面不能合拢的问题。
依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从该幼儿身上看到十分典型的工匠精神——对于品质的追求——幼儿并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像”,而是尽其所能来逼近真实,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第二层支柱的处理上,而且也体现在他对于桥面和路面衔接的反复调整尝试上:他不满足于在形式上有一个路面和桥面的连接,而且竭力使二者之间的衔接尽可能紧密无间。
泥工制作——五颜六色的小苹果
结合“秋天的水果”的主题,今天区域活动的计划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结构等方面细致观察了苹果,并告诉他们在美工区提供了制作苹果的材料。后来只有索炜一个人选择到美工区制作苹果,她的整个制作过程时长40分钟,一共进行了5次大小不同的调整,她最终的作品是一个五颜六色、结构完整的苹果。
索炜从柜子里端出了一盒彩泥,用粉色、白色、紫色、肉色的彩泥团了一个圆圆的球,团好之后拿在手里看了一下。
第一次调整
她拿出绿色的彩泥,打开袋子,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小心地取了一点,跟自己手里的圆形彩泥和在一起,说“我想让苹果更漂亮一些”,边说边用手捏了两下彩泥,之后又团了起来。团圆了以后拿起工具用圆圆的头在彩泥上按了3下做苹果蒂,然后又团起来。团好之后拿在手里看了看,就放在桌子上。
第二次调整
她拿出咖啡色的彩泥,取了一些放在手里捏,捏了几下之后又跟自己原来团好的彩泥和在了一起,然后又开始团圆,团好放在桌上。
第三次调整
她又取了一些咖啡色的彩泥在手里搓了起来,搓长之后将彩泥对折重新再搓,这样反复4次之后将长条状彩泥安在了刚才搓好的圆上当苹果把儿。安好后她开始从根部一点一点地调整苹果把儿。调整的时候,她的眼睛紧紧盯着苹果把儿,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搓苹果把儿。调整到末端时她的动作变得更轻,不再用搓的动作而是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捻着苹果把儿,把末端捻成尖尖的。
第四次调整
她将苹果拿在手里看了看,就把整个苹果把儿取下来。老师问:“为什么要取掉?”她说:“太不整齐了。”说完又搓了起来。这次搓成大概有五六厘米的长条安在苹果上,安好以后她松开手,可是苹果把儿从中间往下弯了下来。她用手去扶,扶了两次,每次都是一松手就又耷拉下来。 第五次调整
她用手扶着苹果把儿中间最细的地方,看了大概有五六秒钟,取下苹果把儿团在一起重新搓。这次搓的短了一些,大概有刚才的一半长,搓好后将把儿安在苹果上。
相对于第一个案例,这次活动就显得普通寻常,但是仍然有足够丰富的情节,幼儿碰到的问题也足够真实与充分。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共进行了多达5次的检查与调整,其中有2次将已经团好的苹果主体压扁、添色并重新团圆,有3次调整苹果把儿。
这5次调整中,只有1次是因为失败而进行的反思调整,其余4次都是基于幼儿的“不满意”。由于这种完全出于自我设定的“不满意”,使得幼儿在每次基本完成作品的时候,都会进行补充、修缮,以使得最终结果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作品标准——尽管幼儿的最终作品看起来仍然不那么“漂亮”。
益智操作——桩板组合
桩板组合是益智区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一套操作材料,包含4个部分:任务卡(一共16张)、若干一端带孔的各色圆柱桩子、正方形均匀分布有25个小孔的泡沫底板(桩子可以插上去并嵌入其中)、长约1米的线绳(可以穿过桩子一端的小孔)。该材料要求幼儿按照任务卡的提示,将各色桩子插在底板上,并按照箭头走向穿线。
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观察了超过100名中、大班幼儿的桩板操作活动,幼儿在各自独立进行的操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任务的完成程度上,更体现在幼儿的操作方式上。在初次进行的操作中,主要由于在连贯递进穿线送线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绝大多数幼儿只能基本甚至勉强完成任务,小部分幼儿(只占到一成左右)则在按任务卡要求完成任务的同时,出现了以下“非必需”的行为表现。
(1)在插桩子的时候,尚未进行穿线之前,保证所有的桩孔全部朝上并且方向一致。此时幼儿会出现一个类似于木匠使用墨线瞄准的动作:拿起桩板,单眼看向桩孔,确保一眼能够看穿一排或者一列的5个桩子。为了确保该动作的效果,可能出现几种辅助行为:不断旋转或者按压桩子、拿起桩板查看底部是否有凸出或者凹陷的情况。在这些动作的帮助下,幼儿一开始插好的桩子就十分整齐。同时,当随后的穿线(有时需要用力拉拽)导致桩子歪斜的时候,幼儿会逐一将其扶正。
(2)大部分幼儿最终完成的作品只确保线绳按要求穿过桩孔,线绳的松紧则无暇顾及。小部分幼儿则在将线绳全部穿过桩孔后,还会逐一调整,拉紧线绳。这样,最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笔直的线,没有常见的两个桩子之间绳子松松垮垮的情况。
(3)小部分幼儿在最终完成作品后,还会将穿出来的线头和留在最后的线尾调整到完全一样的长度。为确保此效果,幼儿会出现一种看起来是“多余”的、“玩耍”的动作:捏住线头和线尾,将作品提起来,观察其是否保持水平状态,然后进行调整。
基于以上描述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时期确切地存在着工匠精神的表现,并且在这些表现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品质。以上所列举的表现,无一例外地展示了幼儿对于他们自己所设定的作品“品质”的“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体现为对于细节的苛求与完善,也可能体现为由于“不满意”而进行的反复调整。而这种追求所指向的方向,是我们对于产品品质的另一种表达,即“形式感”。摒除或者超出了作品实用属性的形式感,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人类艺术的源头,具体表现为作品的均衡、对称、平整、嵌合、色彩、风格等等。这种对形式感的追求既非现实的功利,亦非超我的规范权威,而是属于本我的固执:“我就是想要它成为我想让它成为的样子。”
以上案例同時还显示了幼儿工匠精神的一个前提,即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基础。在“保本无虞”的情况下,幼儿还行有余力。这些技能和经验,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也可以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尝试、观察和模仿来获取。■
(本刊下期将刊发《培育幼儿的工匠精神》,敬请期待。)
目前关于工匠精神及其培育的文献研究,大体集中在工商业和高职教育两大领域。但是,一方面,在3~6岁幼儿所从事的、能形成特定作品的各种创作和制作活动中,包括绘画、手工、建构等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于作品“品质”的追求,从而产生各种“精益求精”的表现——它们通常被幼儿教师们标识为“完美主义”。另一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其中的兴趣、专注、坚持、反思、创造等品质同样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
因此,本文尝试论证在幼儿时期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一,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工匠精神”与幼儿的“学习品质”建立概念上的关联;其二,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以表明在没有任何针对性课程安排和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工匠精神在幼儿身上仍然有着简单而深刻、具体而完整、自发而普遍的日常表现;其三,基于以上分析,初步提出若干培养方向;最后,作为本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旨,希望人们能够重新检视流行“话语”背后的真实具体的幼儿,唤起人们对于幼儿除了游戏之外的另一项“基本活动”——工作的重视。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工”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词汇。《汉书·食货志》中的解释是: “作巧成器曰工。”《公羊传》何休对此进一步注解: “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夸赞一件手工作品精美时,也常说“手真巧”。由此,我们分析“工”的词义:(1)“劳手”——它是一种动手操作的活动;(2)“巧心”——它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的劳作,而是需要运用智慧和手段,克服物的阻抗,改变材料的结构或属性;(3)“以成器物”——它是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即完成某个有一定用途的物品。
“匠”指技艺。“工匠”一般指有特定技艺的手工业者,后来引申为“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典型代表如被称为“当代最伟大工匠”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
关于“工匠精神”,本文采用目前较常见的定义,它指的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
通常来说,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和工作伦理,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具体而综合的学习品质。从具体性上来说,工匠精神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它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容易被感知。从综合性上来说,它包含了学习品质的诸多方面。
1. 兴趣
工匠对于他们的工作对象,包括材料和作品,有着一种特别的积极情感,其中有熟悉的亲切感,有爱惜,有期待,也有喜悦。如陶匠之于陶泥瓦罐、木匠之于木材桌椅、园艺之于花草盆景。这种在工作過程中时刻伴随的积极情感,即主体的兴趣所在。兴趣一般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特征,也称为过程的兴趣;后者取决于主体的认识,也称为结果的兴趣。工匠对于制作对象的兴趣显然不是因为材料的新颖新奇,不是因为过程的跌宕起伏变化多端,而是出于他们对于对象的熟悉、了解和期待,因此是典型的间接兴趣。兴趣还可以分为情境性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即人们常说的“爱好”),工匠精神中所含的兴趣是持久的、稳定的。在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中,为了实现幼小衔接,就必须着力考虑如何基于幼儿的直接兴趣,发展他们对于事物和过程的间接兴趣和持久的爱好。
2. 主动与创造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于所制作之物的品质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既定的规范标准,而是主体自身的“趣味”“想法”。因此,工匠精神首先便包涵了一种动机、意图、目的方面的主动。具体而言,不是别人要我怎样,而是我自己想要它成为怎样。
3. 专注
工匠精神要求制作者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尽善尽美”,而力求某种极致。这就必然导致其注意力不能是分散的、凌乱的。就某一次制作活动而言,对于当前的工作即将要达到的状态保持高度的紧张乃至全神贯注,才能确保主体对于过程的控制,使得事态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深入。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更是超越了一次性的专注。“一生只做一件事”,国际上(尤以日本为典型)许多百年企业多年只经营一种产品,将其做到极致而无可替代,其中不仅包含着一种长时间的专注,也意味着更稳定和自觉的、对于诱惑的抗拒和对于干扰的排除。在幼儿教育当中,将幼儿被吸引而产生的专注,发展成为自觉而主动的专注,同样也是幼小衔接的任务。
4. 反思与坚持
《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诗句,描述了古时的工匠在制作玉器和骨器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工作状态和反复修善的工作方式。工匠精神要求人们注重事物的细节,如乔布斯对待iPhone4的工作态度,要求的是不断反思和调整,甚至推倒重来。
工匠精神中的反思调整,同常见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思调整不同。在通常的问题解决中,反思调整是因为失败、错误,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尝试错误或顿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然而在工匠精神中,反思调整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主体的“不满意”,因为作品没有达到主体心目中所设定的标准,即所追求的品质。
不断的切磋、琢磨,必然同时要求主体坚持的意志品质。总要在“还差一点点”的时候不去想“差不多就行了”,而是需要不断地克服心中的挫败感,以及因为反复调整和长时间专注所带来的疲惫感。 幼儿时期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我国学前教育久经考验的百年真理。工匠精神是对于“大社会”中所存在的优秀工匠品质的提炼,我们将其纳入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由于它的重要性,还在于我们时常可以从幼儿身上,看到工匠精神的具体而生动、普遍而深刻的体现。以下略举三例,初步尝试对其进行描述、分析和说明。
在计划环节中,添添说自己要到建构区中搭建双层立交桥。在搭建的过程中,他不断遇到问题,不断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桥总倒怎么办?
活动一开始,他就选择4块长方体积木立在地垫上,作为支撑桥梁的柱子,然后又拿出2块拱形积木拼在一起,放在柱子上面做环形立交桥。可是由于他拿的长方体积木的着地面积较小,所以立交桥总是倒塌。他不断调整4块长方体积木的位置和方向,调整了3次,倒了3次。这时,只见添添走到玩具柜跟前,从中拿出了2块和之前一样的长方体积木,立在地垫上,和之前的4块积木一起作为支撑。这下,环形立交桥终于不倒了。
问题2:路如何与桥连接?
接下来,他开始铺路,他要铺一条能够和环形立交桥连在一起的路。他选择了多块有坡度的积木,但是斜坡总是不能恰好和立交桥连接起来。看来对他来说,要想将这条路搭出坡度,并且还要连接住立交桥,有些难度。他不停地摆弄这些积木。最后,他想出的办法是,先从立交桥处开始搭,向外延伸搭出坡度。
问题3:如何连接一个完整的圆?
开始搭第二层立交桥了。他选择了和之前一样的长方体积木,两块搭在一起立在地垫上,作为柱子。因为着地面积较小,很容易倒,他搭得非常小心。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搭了6根柱子。
搭好柱子后,他选择了和之前一样大小的拱形积木作为第二层环形立交桥,小心地将它们放在柱子上,但是这两个拱形积木并没有连接成完整的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借助其他积木,让这条环形路变得完整。他先拿出一块短一点的长方体积木在缺口处比了比,发现不够长;又拿出一块长一点的积木在缺口处比了比,发现有点长;他又拿出一块小的拱形积木在缺口处比了比,发现比较合适。如何将这块积木连接上呢?添添又搭了两根柱子,这次他用的是比之前大的长方体积木。然后将试着合适的拱形积木搭在上面。
这个案例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在极其寻常的过程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冲突及其变化,可谓高潮迭起,幼儿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柳暗花明。幼儿在搭建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及其解决依次有:(1)第一层桥面不能站立,从两点支撑到三点支撑的顿悟;(2)路面与桥面的衔接,不断尝试解决;(3)第二层桥面容易倒,动作的精细控制;(4)第二层桥面直径大于第一层,导致不能合围,寻找其他材料补充解决。
虽然人们通常都将积木建构活动看作是幼儿的游戏,但是很显然,这个在建构区并不罕见的活动并不是游戏,而变成了幼儿的工作。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一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特定形态的双层立交桥的表象,成为一个他自己强迫给自己的任务,一个自己赋予自己的坚定的目的,从而不再具备游戏的自由。
就幼儿的作品表现而言,更加难得的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去设想其他的可能(换一个别的孩子),就会发现该幼儿对于第二层立交桥的支柱的处理方式(将其搭建在第一层支柱的外圍),实在令人赞叹。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会采用相对比较容易的处理方式,直接将第二层的支柱立在第一层的桥面上,依照游戏的象征性,这种搭建方式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最后的作品仍然会看起来非常像。这样在搭建的时候便于控制,同时也不会带来第二层桥面不能合拢的问题。
依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从该幼儿身上看到十分典型的工匠精神——对于品质的追求——幼儿并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像”,而是尽其所能来逼近真实,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第二层支柱的处理上,而且也体现在他对于桥面和路面衔接的反复调整尝试上:他不满足于在形式上有一个路面和桥面的连接,而且竭力使二者之间的衔接尽可能紧密无间。
泥工制作——五颜六色的小苹果
结合“秋天的水果”的主题,今天区域活动的计划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结构等方面细致观察了苹果,并告诉他们在美工区提供了制作苹果的材料。后来只有索炜一个人选择到美工区制作苹果,她的整个制作过程时长40分钟,一共进行了5次大小不同的调整,她最终的作品是一个五颜六色、结构完整的苹果。
索炜从柜子里端出了一盒彩泥,用粉色、白色、紫色、肉色的彩泥团了一个圆圆的球,团好之后拿在手里看了一下。
第一次调整
她拿出绿色的彩泥,打开袋子,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小心地取了一点,跟自己手里的圆形彩泥和在一起,说“我想让苹果更漂亮一些”,边说边用手捏了两下彩泥,之后又团了起来。团圆了以后拿起工具用圆圆的头在彩泥上按了3下做苹果蒂,然后又团起来。团好之后拿在手里看了看,就放在桌子上。
第二次调整
她拿出咖啡色的彩泥,取了一些放在手里捏,捏了几下之后又跟自己原来团好的彩泥和在了一起,然后又开始团圆,团好放在桌上。
第三次调整
她又取了一些咖啡色的彩泥在手里搓了起来,搓长之后将彩泥对折重新再搓,这样反复4次之后将长条状彩泥安在了刚才搓好的圆上当苹果把儿。安好后她开始从根部一点一点地调整苹果把儿。调整的时候,她的眼睛紧紧盯着苹果把儿,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搓苹果把儿。调整到末端时她的动作变得更轻,不再用搓的动作而是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捻着苹果把儿,把末端捻成尖尖的。
第四次调整
她将苹果拿在手里看了看,就把整个苹果把儿取下来。老师问:“为什么要取掉?”她说:“太不整齐了。”说完又搓了起来。这次搓成大概有五六厘米的长条安在苹果上,安好以后她松开手,可是苹果把儿从中间往下弯了下来。她用手去扶,扶了两次,每次都是一松手就又耷拉下来。 第五次调整
她用手扶着苹果把儿中间最细的地方,看了大概有五六秒钟,取下苹果把儿团在一起重新搓。这次搓的短了一些,大概有刚才的一半长,搓好后将把儿安在苹果上。
相对于第一个案例,这次活动就显得普通寻常,但是仍然有足够丰富的情节,幼儿碰到的问题也足够真实与充分。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共进行了多达5次的检查与调整,其中有2次将已经团好的苹果主体压扁、添色并重新团圆,有3次调整苹果把儿。
这5次调整中,只有1次是因为失败而进行的反思调整,其余4次都是基于幼儿的“不满意”。由于这种完全出于自我设定的“不满意”,使得幼儿在每次基本完成作品的时候,都会进行补充、修缮,以使得最终结果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作品标准——尽管幼儿的最终作品看起来仍然不那么“漂亮”。
益智操作——桩板组合
桩板组合是益智区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一套操作材料,包含4个部分:任务卡(一共16张)、若干一端带孔的各色圆柱桩子、正方形均匀分布有25个小孔的泡沫底板(桩子可以插上去并嵌入其中)、长约1米的线绳(可以穿过桩子一端的小孔)。该材料要求幼儿按照任务卡的提示,将各色桩子插在底板上,并按照箭头走向穿线。
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观察了超过100名中、大班幼儿的桩板操作活动,幼儿在各自独立进行的操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任务的完成程度上,更体现在幼儿的操作方式上。在初次进行的操作中,主要由于在连贯递进穿线送线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绝大多数幼儿只能基本甚至勉强完成任务,小部分幼儿(只占到一成左右)则在按任务卡要求完成任务的同时,出现了以下“非必需”的行为表现。
(1)在插桩子的时候,尚未进行穿线之前,保证所有的桩孔全部朝上并且方向一致。此时幼儿会出现一个类似于木匠使用墨线瞄准的动作:拿起桩板,单眼看向桩孔,确保一眼能够看穿一排或者一列的5个桩子。为了确保该动作的效果,可能出现几种辅助行为:不断旋转或者按压桩子、拿起桩板查看底部是否有凸出或者凹陷的情况。在这些动作的帮助下,幼儿一开始插好的桩子就十分整齐。同时,当随后的穿线(有时需要用力拉拽)导致桩子歪斜的时候,幼儿会逐一将其扶正。
(2)大部分幼儿最终完成的作品只确保线绳按要求穿过桩孔,线绳的松紧则无暇顾及。小部分幼儿则在将线绳全部穿过桩孔后,还会逐一调整,拉紧线绳。这样,最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笔直的线,没有常见的两个桩子之间绳子松松垮垮的情况。
(3)小部分幼儿在最终完成作品后,还会将穿出来的线头和留在最后的线尾调整到完全一样的长度。为确保此效果,幼儿会出现一种看起来是“多余”的、“玩耍”的动作:捏住线头和线尾,将作品提起来,观察其是否保持水平状态,然后进行调整。
基于以上描述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时期确切地存在着工匠精神的表现,并且在这些表现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品质。以上所列举的表现,无一例外地展示了幼儿对于他们自己所设定的作品“品质”的“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体现为对于细节的苛求与完善,也可能体现为由于“不满意”而进行的反复调整。而这种追求所指向的方向,是我们对于产品品质的另一种表达,即“形式感”。摒除或者超出了作品实用属性的形式感,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人类艺术的源头,具体表现为作品的均衡、对称、平整、嵌合、色彩、风格等等。这种对形式感的追求既非现实的功利,亦非超我的规范权威,而是属于本我的固执:“我就是想要它成为我想让它成为的样子。”
以上案例同時还显示了幼儿工匠精神的一个前提,即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基础。在“保本无虞”的情况下,幼儿还行有余力。这些技能和经验,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也可以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尝试、观察和模仿来获取。■
(本刊下期将刊发《培育幼儿的工匠精神》,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