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标志引发的管理思考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老师,去年我们班是小班,今年是中班,我们班柜门上的标志应该换数字了,您帮我们订点数字贴吧。其实,我们班的小朋友还挺喜欢这个小动物标志的,如果不换就用这个可以吗?”年轻的班长小武向我提出了求助。其实老师的问题,对每个管理者都是拷问,既考验管理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又体现对教育的认识,同时又评判着管理者的教育能力。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不同的应答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直接告知型
  直接告知型的管理者会这样回答:“小班幼儿属于形象思维,所以要用小动物吸引孩子,也方便孩子记忆;到了中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以要开始给孩子渗透数字或半抽象的图形,发展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這种方法优势就是简便、快捷、效率高,管理者直接告诉老师答案,老师照方法去行动,能很快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属于居高临下的应答方式,会产生权威定势。表面上是管理者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而实质上是思维代替,抹杀了老师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的习惯。同时,如果主管领导在教育观念方面不够全面,或者缺乏高度,会产生误导,把老师引入歧途。
  启发引导型
  启发引导型的管理者会这样回答:“为什么小班孩子会用小动物呢?”老师会回答:“因为小班孩子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而且方便记忆。”“对,非常好,到了中班我们应该更换吗?为什么呢?”如果老师回答不出来还会提示“从幼儿学习和思维发展角度思考”。这时,在管理者的启发下老师基本上会找到正确答案。这种形式的应答方式比直接告知型进步了很多,管理者能够启发教师积极思考问题,在支持下找到答案。然而这种方式依然没有脱离居高临下的互动模式。其实答案就在管理者心中,通过几个问题,设置几个阶梯,使老师跳一跳够到了“果实”,找到了答案。可能老师获得了一定的启发,然而管理者从中并没有什么收获,只是单方面使得自己更加自信,同时又容易使老师感到自己与管理者之间的差距,对激发教师的主动探究作用不大。
  平等互促型
  平等互促型,是指在一个问题的启发下,管理者和老师相互切磋、互为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双方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小武老师提出要替换数字,但又舍不得拆掉小动物标志时,引发我思考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按照惯例,每年小班贴小动物标志,中班贴数字,理所当然。然而为什么不能两种标志同时存在呢?”于是我问道:“你觉得两种标志同时存在可以吗?有什么好处呢?”小武一边思考一边说:“我觉得可以。首先,孩子一来还能够认识自己的小动物,感到亲切,同时也不会耽误取放物品;第二,当他们看到多了一个数字时会产生好奇,主动学习发问。”“嗯,我觉得这些很有道理。”我赞同道,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升了中班的孩子就一定都认识数字了呢?”“我觉得不会,因为升入中班是咱们人为分出的阶段,不一定刚上中班他们就一定认识数字了。对!这样既有数字也有小动物也很好呀!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小武好像有了新发现,我也对她能有这样的认识感到惊喜。之后我们的讨论更是风生水起,我们想到了可以创新制作半抽象的点状图卡,帮助孩子从具象到抽象有个过渡阶段,我们还想到了在柜门上让孩子画出自己的画像,凸显每个人的个性……小小的柜门标志引发了我们两个人的深度思考,很多都是我从没有关注的空白。
  长久以来,幼儿园的很多工作已经约定俗成,一些事情好像毋庸置疑,仿佛就该按照老规矩做,因为这些规矩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都是“宝贵”的经验,例如升入中班孩子的标志物一定会从动物或各种实物变成抽象的数字。但是细细想来,如果按照科学逻辑分析,孩子的认知发展也要经历从具体形象到半抽象、最后才到抽象的过程;从孩子的个体差异来看,孩子的发展一定不是一刀切,从升入中班那一天起就会立刻有一个飞跃。因此,作为管理者要能不断地审视思维定势,保留精华,去除糟粕,用发展的眼光、时代的眼光、进步的眼光去看待教育问题。
  作为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老师们的问题和求助,这与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同理,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简单的解答,只能起到授人以鱼的效果;适当的启发,也只能引发老师对“渔”的思考;而最高级的互动,是以一方发起的提问为突破口,激发教师和管理者对于环境、课程、教育的深度激荡,在相互的讨论和启发中各有所思、各有所获。让简单小事成为一个点的深度研究,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教育智慧和育人之道才真能达到以小见大吧!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教学。现在,就来谈谈对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一些思考。  一、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的一句话一定会引起很多普通人的共鸣:“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 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
我们班的柯柯小朋友,父母对他照顾较少,尤其是妈妈因工作原因很少陪伴,平时生活起居以大姨和爸爸照顾为主。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柯柯常常是那个表现“不良”、让老师们十分头疼的孩子,他的日常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交往存在障碍,攻擊性行为频繁。在班级中,柯柯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流,表达交往的语言和动作往往都不恰当。同时他还存在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故意踢走同伴搭建好的积木,抢走玩具;对
2019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适值两会的休息日,这一天,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北京市北海幼儿园的柳茹园长一早就匆匆赶往自己的幼儿园——目前已有三个园址的北京市北海幼儿园。  “作为一名来自幼教一线的政协委员,我必须承担起为幼儿、为幼儿教师发声的责任。”柳茹园长说。今年,她的两个提案都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要落脚于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发展
拿一个柑子(方言“橘子”)把皮剥开再吃掉,这对成人来说太简单了,但对于两三岁剛入园的萌宝来说,这个过程似乎有点难。  小班新学期的一天,上午点心时间每个小朋友的餐盘里都放了一只可爱的柑子,到处飘散着诱人的香气。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在幼儿园吃柑子,他们拿起来左瞧瞧、右看看:这柑子与平时在家里吃的不一样——圆滚滚、光溜溜的,看起来毫无破绽,真让人为难!在家里都是大人剥好了,直接喂到嘴巴里,简单省事。幼儿园
去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而今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又吹响了向新目标进军的号角。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总结幼教改革的经验与成果,明确下一步奋斗的路径与方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教改革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中,安吉游戏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因此,思考、总结、学习安吉的宝贵经验,其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安吉游戏是安吉幼教改革的产物。安吉幼教改革是中国
在家园工作中,因为缺少一些尊重而引起彼此不满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尊重提出来作为和家长共同探讨的内容。怎样能让家长理解尊重对于家园工作和谐开展的意义,感受尊重对于家园关系的重要呢?对此,我们就本次活动的主题和老师们进行了对话。  在了解教师对于尊重的理解和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以尊重为主题的体验式家长拓展活动。  活动目标  1.增进家园和谐,建立信任的关系。  2.与家长产生共鸣,体
相信我们在一日保教活动中,都会碰到类似林林的孩子——刚入园时,脾气暴躁、骂人、打人、以自我为中心。我的做法是:中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能够理解对错,在心理上也有了被关注和被认同的需要。可以在班上就此事件展开讨论,相信孩子们的话语比老师更能说服林林,让他明白如果自己不能友好对待他人,别人也不会友好对待自己。这次讨论可从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第一,林林为什么会被小朋友打。第二,林林和大家为什么
幼儿自制图画书活动是由早期阅读活动引发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活动需要幼儿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模仿书的结构,将内心的想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序地表现出来,对幼儿的语言、艺术、逻辑思维、社会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在自制图画书活动中存在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带领的幼儿自制图画书活动中,内容多来源于故事仿编、续编或教育活动延伸,预成性较强;其次,实际制作过程中,由家长动手操作的比例较高;最
大约在6年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专委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举行了学术年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安吉游戏。清楚地记得,报到那天,一位开车接我的安吉老师见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给我看她所在幼儿园的游戏视频,还自豪地说她们的孩子有多棒。她说完又加一句:“我们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虐童现象的。”我问为什么,她回答:“因为我们把游戏彻底放给了孩子。”我奇怪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接下来,她说出的原因让我大为触动,
我园这学期开始在小班实施海森高区角游戏,主动学习模式对幼儿和老师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孩子们完全拥有了活动的主动权,在游戏时表现出的專注、创新常常让人惊喜。怎么能跟上幼儿的脚步,更好地创设环境、投放材料、提供支持以促进幼儿发展?我在摸索着前进。情景一 门可罗雀的早点店  计划时间,乐乐做了计划要去家庭区做饭。果然,工作时间时,乐乐来到了家庭区。不一会儿,他端来了一筐面包,站在厨房的灶台窗口,轻声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