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出增长中的政策、制度、技术与区域因素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江苏棉业为实证材料,将气候作为分析的一个重要变量,发现棉花产出增长直接得益于技术进步、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及肥料投入的增加;制度和人力资本因素的改善是棉花产出增长的间接源;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是产出增长的第三个源泉。影响棉花产出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土地投入的减少和不合理的税费政策。气候对棉花产出的影响在所有的计量分析中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其他文献
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对于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的创造性贡献。尽管西方也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类似的概念,但就其内涵而言,与中国生态农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中国生态农业的思想源远流长,系统的研究也有20多年的时间。可以说,生态农业是由劳动人民靠自身对农业发展途径和战略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创建,
目前,大多数村干部的合法收入水平偏低,从而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本文通过调查村干部及村民对村干部合法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发现村干部的年收入若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则村干部和村民均比较满意。
在制度的约束下,农村劳动力要实现在城市定居的目标一般需要经过两个过程。本文选择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和外出年限4个变量,利用江西外出务工农民的移民倾向调查资料和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了影响农民工第二过程迁移决策的因素。基本结论是:较高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长的外出年限导致更明显的移民倾向;在第一过程迁移中存在的受教育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第二过程并不存在;是否享有社会保障项目对农民工的移民倾向没有影响。
棉花轮作补贴是指政府为支持农户对棉地进行轮作而给予的直接支持补贴,是对农户损失的一种补偿。它不但能够解决新疆棉花连作指数过高的问题,并且还有利于提高新疆棉花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当前我国农业支持体系的补充。本文提出并探讨了棉花轮作补贴的含义及其实施原则。
本文对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20多年的发展轨迹及未来走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正朝着规范化、民间化、自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面临着转型或再转型问题。
本文在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这种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进而得出我国现存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文章最后对合作组织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揭示了现存的合作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概念以及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目标、主体与方式等内容,并从时间、数量和空间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增长迅速,但时效性较差,空间分布也不尽合理;资源配置过程中配置效率和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使用成本较高。分析表明,加强政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农业数据库的标准化,以及积极培育我国农业信息市场体系,可以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人们在理论和政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小城镇偏好。究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建国以来,国家对大城市实质上的抑制政策造成了强大的思维惯性;上个世纪80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的小城镇模式被当作中国城市化的灵丹妙药;一些人认为城市大了一定会发生“城市病”,而小城镇可以避免“城市病”;把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或逆城市化当作我国现阶段的目标模式,认为可一步到位发展小城镇;一些人认为农民素质差,只能在小城镇发展。这些思想严重地限制了城市规模效益的发挥,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本文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本的收入回报机制上分析了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①进城农民群体的教育收益率很低,他们参加劳动的年限甚至具有负作用;②对进城农民来说,城市生活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意义,而务农经历可能导致消极的影响;③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并没有改变女性在收入上的弱势地位。可以认为,由于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体制障碍,从而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配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