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析建国以来政策、制度因素,技术、人力资本因素,以及资金、土地和劳动力三大传统生产要素在棉花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追寻农业增长源泉,探求生产率提高途径,在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增加棉农福利的政策、体制安排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向和重点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对策措施。 研究表明,1963-2001年品种栽培技术和肥料投入对棉花总产出贡献率为34.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的贡献率30.6%。品种栽培技术和肥料使用、农田水利设施改善、较好的气候条件合计,对棉花产出的贡献率高达89.2%。常规投入中,土地面积减少使棉花产出下降11.1%,劳动用工投入和机械畜力投入对棉花产出影响不显著。从政策、制度等影响棉花产出的间接因素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小学毕业人数的增加是江苏棉花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分别贡献了18%左右的增长率。政策因素中、价格对棉花产出增长的作用甚微,贡献率仅0.4%,而税费政策却使棉花产出下降了4.4%。从地区布局结构变化看,淮北棉区和里下河棉区产出比重增加,沿海棉区产出比重下降,二者相抵为江苏棉花产出增长贡献了30.9%。 江苏在1978年开始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1995-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其收购价是1950年的8.8倍。按照1950年不变价计算,1995年价格最高,但仅比1950年增长78.7%。计量分析表明,收购价格对棉花产出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当年收购价对棉花产出的影响大于上年收购价。进一步分析表明,收购价格对棉花种植面积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对每公顷土地产出的影响却达到极显著水平,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可以显著促进肥料投入水平的提高。江苏长期以来主要实行低价收购政策,棉农因此损失巨大。按1950年不变价计算,1963-1998年江苏棉农因政府低价收购棉花共损失福利41.3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损失119.3亿元。江苏棉花农业税负担总体水平不高,长期稳定在3-5%左右的水平,但农村各种规费收取增长很快,在税费改革前大大超过了农业税负担水平。税费改革后江苏棉花负担的税费总额下降较大,但与国外不仅不征农业税还实行农业补贴相比,农业税的征收减少江苏棉花出口,降低了产品竞争力,使江苏棉花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 制度主要研究合作化、集体化和家庭承包三种制度安排对棉花产出的影响。合作化期间,小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对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5%,棉花种植面积的增政策、制度、技术与江苏棉花产业发展加贡献了42.6%,合作化的推进抑制了棉花产出增长的37.0%。1959一1978年集体化时期棉花产出增长全部来自土地投入的增加,效率极低。1978一1984年是农村制度改革的6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高达近70%。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改进、区域结构调整、农田水利设施改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共同为棉花产出的增长贡献了8 6.9%。1 985一1998年,农村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年时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对棉花产出指数增长额的贡献为一28.5,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对棉花产出指数增长额的贡献为25.0。 江苏农村制度变迁的动力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来自上层(国家、政府),主要倾向于集体化这一“统”的方向,属于强迫性和引导性制度变迁。另一种动力来自农户,主要倾向于家庭化这一“分”的方向,属于诱导性制度变迁。从公社化向大队化、小队化,最后实现分户经营,这一“分”的方向的演变,是提高效率的过程,也是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过程。真正有效的制度创新来自群众,来自基层。 技术因素主要研究品种、栽培技术和人力资本三个因素。本文认为,建国以来江苏棉花品种生产能力进行了四次大的更新,每次品种更新增产潜力都在1叭以上。50年代经历了以岱字棉15为代表的第一次更新,70年代至80年代初实现第二次更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经历了第三次品种更新换代,90年中期开始经历了第四次品种更新。棉花栽培技术的突破始于七十年代,主要有五大技术措施:棉花育苗移栽、地膜移栽、地膜直播、化学肥料和化学调节剂的使用。研究发现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改进和小学毕业人数对江苏棉花产出都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江苏棉花技术以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为主,机械化技术没有大的进展。八十年代以前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劳动,之后倾向于节约劳动投入。其主要诱因在于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增加,劳动逐渐变得比以前稀缺。江苏棉花技术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同样呈现出受要素诱导特征。 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分析江苏光温水等气象因子与棉花产出的关系,实现气象因子的数量化,创造性地在棉花产业研究中引进了气象因子变量。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棉花产出增长影响非常显著。由于1963年棉花生产气候条件很差,而2 001年棉花生产年景较好,气候因素对棉花产出的贡献率高达24.1%。 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促进棉花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一是建立wTO框架下公平竞争的现实基础,减免农业税;二是放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