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儒“法先王”证及其他——读荀札记之一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c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杨说"先王当为后王",并进一步补充说:"后王谓周也",但他却不赞成杨注"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之言,说:"以古持今亦谓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杨谓当为以今持古,
其他文献
以往的论者们多因晚清“西学中原”说的消极性而对其加以全盘否定,其实,“西学中原”说更多地起着消除人们心目中的抵触情绪、睁开眼睛了解西方世界等积极作用,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曾国藩借桐城文章倡导洋务,不仅能最恰当的宣扬其“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亦能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对“文统”、“道统”恋恋不舍的传统知识分子学习洋务的积极性。其围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桐城文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不仅从文统,道统两个方面对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而且力图改变桐城文风以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正> 1 当"边城小说"崛起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被它那浅层表象所震慑.西南边区(湘黔贵)的荒僻的山村和偏远的集镇所散发出的浓郁四溢的乡土气息和撩拨人心的边城野味,体现了"边城小说"在题材上的新;"边城小说"所叙述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故事,带来了小说内容情节的奇;而沈从文所着意塑造的"乡下人"形象系列,和艾芜笔下的报仇未成而只能"叫出乌鸦一样的声音"的疯子(《乌鸦之歌》),心狠手辣而又不失人性的强盗头子和天真善良而又充满野性的在强盗窝中生长的
<正> 1 严格地说,"五四"戏剧(指1919-1927年间的剧作)并不成熟.它在"反映现实生活上不及小说广泛深刻,在表达’五四’昂扬激越的革命精神上,不及诗歌充分,在运用白话的娴熟自如上,不及散文突出."但是,假如我们将小说、诗歌、散文比作三位"大哥",那么,戏剧就是它们的"小弟",它们共同属于"五四"新文学大家族.其族徽就是现代意识. "五四"现代意识最核心的内容,即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人的感情、欲望和理性的解放.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