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回顾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xhjj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3月29日,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在百老汇圣詹姆斯剧院(St. James Theatre)首演。该剧由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创作音乐,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创作剧诗和剧本,是两位老搭档继《俄克拉荷马》《旋转木马》和《南太平洋》之后合作的又一经典剧目。这部“以西方视角打造东方文化”的音乐剧所展现的“异国情调”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热捧,在百老汇演出近3年,共1246场,是当时上演时间第四长的音乐剧,于1952年获第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
  创作背景
  1944年,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兰登(Margaret Landon)创作小说《安娜与暹罗王》(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这部描绘东西方文化的小说大受欢迎。1950年,经纪人范妮·霍尔茨曼(Fanny Holtzmann)正为英国女演员格特鲁德·劳伦斯(Gertrude Lawrence)寻找合适的新剧目,根据传记作家梅雷尔·塞克斯特(Meryle Secrest)的说法,当时霍尔茨曼担心劳伦斯的事业正在衰退,这位51岁的女演员活跃于戏剧舞台,但从未出演过音乐剧,仅有的一部音乐剧《黑暗中的女人》(Lady in the Dark)于1943年被停演。霍尔茨曼认为,为劳伦斯创作一部以“安娜和暹罗国王”为原型的音乐剧是一个理想选择,决定买下小说版权改编成舞台剧。
  霍尔茨曼曾试图邀请科尔·波特(Cole Porter)创作音乐,但遭到拒绝。随后她向汉默斯坦的妻子多萝西(Dorothy)求助,希望罗杰斯与汉默斯坦能为劳伦斯创作一部新剧,请她帮忙让丈夫读一本自己寄来的书。事实上,两位作家的妻子都曾在1944年就读过兰登的这部小说,并敦促她们的丈夫考虑将它作为一部音乐剧的题材。罗杰斯和汉默斯坦认为小说《安娜与暹罗王》的情节缺乏清晰的叙述和重点,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轶事、描述和漫无边际的解释,两人皆犹豫不决,但又不愿得罪这位当红巨星,因此将创作计划搁置一旁。
  直到1946年,导演约翰·克倫威尔(John Cromwell)将小说《安娜与暹罗王》改编成同名电影,广受好评,同时也改变了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想法,两人从电影中了解到剧本是如何将小说中的情节结合起来的,决定制作一部新的音乐剧。汉默斯坦从兰登描述的“暹罗奴隶”故事中获得灵感,找到了这部戏剧的“入口”,最后制作成为叙述舞蹈《汤姆叔叔的小屋》。
  故事梗概
  第一幕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寡妇安娜(Anna)携儿子路易斯(Louis)抵达暹罗王国首都曼谷。暹罗国王蒙库(Mongkut)聘请她为王室成员教授英语和西方文化。轮船上,暹罗首相克拉拉霍(Kralahome)的严厉相貌令路易斯和安娜感到不安,安娜教儿子用吹口哨的方式缓解恐惧,并教导他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与危险。


  王宫里,国王一方面宣称热衷西方理念,但又接受了缅甸王室的赠礼——女奴普提姆(Tuptim)。普提姆与护送自己前往曼谷的缅甸青年琅塔(Lun Tha)情投意合,两人迫不得已分离。安娜与国王会面,国王选择性地忘记合约中关于薪水的承诺,拒绝在宫殿旁建一栋独立的砖房,安娜对国王蛮横与专制的态度感到意外和不满,但国王那15个迷人可爱的孩子使安娜妥协,决定留下来。王室王妃们也渴望学习西方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在爱情与家庭方面的相似之处。
  课堂上,孩子和王妃们了解到暹罗以外的世界,并对不了解的雪花和人权自由表现出好奇之心。国王对这些知识着迷,但又感到困扰。安娜将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The 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借给普提姆阅读,并对普提姆与琅塔两人的暗中约会感到担心。
  安娜因国王的强势与固执重燃心中怒火,决定离开时,棠王后(Lady Thiang)向安娜倾诉国王的忧虑与烦恼。安娜对西方人将国王视作野蛮人形象的指控感到震惊,国王虽是一夫多妻者,但并非野蛮。安娜得知英国将派特使前往曼谷评估局势,她建议举办晚宴招待这位外交要臣,王妃们身着西洋服饰,采用普提姆编写的泰式芭蕾舞剧作为节目展示给客人,以向其显示国王的进步思想和英明统治,表明国王并非谣传中的野蛮人。国王召集家人为这项计划的成功举行佛教祈祷,并向佛陀保证安娜将按照合约获得自己的房子。
  第二幕
  晚宴当天,王妃们盛装出席。普提姆在芭蕾舞剧《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借女主人公口吻诉说国王对自己的控制,国王对普提姆反奴隶制的信息感到不满而分心。演出结束后,爱德华爵士对宴会称赞不已,并向国王透露英国对暹罗王国的威胁将会消退。


  爱德华爵士离开后,国王对晚宴的顺利举办感到满意,向安娜赠送戒指以表谢意。秘密警察报告普提姆失踪的消息,国王意识到安娜对此事有所隐瞒,但安娜回避了国王的询问。接着,安娜通过解释西方求爱的习俗转移国王的注意力,借着国王向安娜请教波尔卡舞之机,两人之间的爱意油然而生。当普提姆与琅塔私奔被抓获的消息传回王宫时,轻松浪漫的情境被打破。国王决心惩罚出轨的普提姆,安娜劝阻无效。当国王正准备挥动鞭子时,安娜的凝视使国王心有不忍,他意识到自己已被眼前这个女人改变,失去了往日的权威,愤然离去。
  几个月过去,安娜与国王没有任何联系。她收拾好行李,正准备登上离开暹罗的船。王储朱拉隆功(Prince Chulalongkorn)递来生命垂危的国王写的一封信,国王一直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信中国王对安娜所做的一切表示感激。泣不成声的安娜返回宫中看望国王,两人最终和解,并向奄奄一息的国王许诺,会按照其意愿帮助年幼的朱拉隆功成为具有新风格的统治者。王储朱拉隆功当众下令废除卑躬屈膝的磕头习俗,国王也同意此决定。国王辞世,安娜跪在已故国王身边,握住并亲吻他的手,王室成员一同鞠躬或行屈膝礼,以示对老国王的怀爱与敬意。   歌曲曲目
  第一幕
  1.“Overture”(Orchestra)/《序曲》(管弦乐)
  2.“I Whistle a Happy Tune”/《我来吹首欢乐歌》(安娜、路易斯)
  3.“My Lord and Master”/《我的陛下和主人》(普提姆)
  4.“Hello, Young Lovers”/《你们好,年轻的恋人们》(安娜)
  5.“March of the Royal Siamese Children”(Orchestra)/《暹罗儿童进行曲》(管弦乐)
  6.“A Puzzlement”/《迷惑》(国王)
  7.“The Royal Bangkok Acadebingmy”/《皇家曼谷学院》(安娜、王妃们和孩子们)
  8.“Getting to Know You”/《开始了解你》(安娜、王妃们和孩子们)
  9.“We Kiss in a Shadow”/《我们在阴影中亲吻》(普提姆、琅塔)
  10.“A Puzzlement”(reprise)/《迷惑》(再现)(路易斯、朱拉隆功)
  11.“Shall I Tell You What I Think of You?”/《该告诉你我对你的看法吗?》(安娜)
  12.“Something Wonderful”/《美妙的事》(棠王后)
  13.“Buddhist Prayer”(Act I finale)/《佛教祈祷》(第一幕终曲)(国王、合唱)


  第二幕
  14.“Entr’acte”(Orchestra)/《间奏曲》(管弦乐)
  15.“Western People Funny”/《有趣的西方人》(棠王后和王妃们)
  16.“I Have Dreamed”/《我梦到》(普提姆、琅塔)
  17.“Hello, Young Lovers”(reprise)/《你们好,年轻的恋人们》(再现)(安娜)
  18.“The 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Ballet)/《汤姆叔叔的小屋》(芭蕾舞)(普提姆和王妃们)
  19.“Song of the King”/《国王之歌》(国王、安娜)
  20.“Shall We Dance?”/《我们能共舞一曲吗?》(安娜、国王)
  21.“I Whistle a Happy Tune”(reprise)/《我来吹首快乐歌》(再现)(安娜)
  22.“Something Wonderful”(reprise, finale ultimo)/《美妙的事》(再现,全剧终曲)(管弦乐)
  复排与獲奖
  音乐剧《国王与我》揽下第四届托尼奖6个奖项:最佳剧本、最佳音乐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舞台设计、最佳服装设计。首演之夜,导演约翰·范·德鲁登(John Van Druten)消除了对劳伦斯生病的顾虑:“她以一种崭新而耀眼的气质登上舞台,仿佛灯光的光辉被赋予额外的力量。她容光焕发,美极了。”《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称该剧是“大师们的又一次胜利”。《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评论称:“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这次创作虽未带来任何新意,但他们是戏剧界有造诣的音乐和文字艺术家,《国王和我》是一部可爱迷人的音乐剧。”《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曾感慨:“昨晚过后,这部音乐剧及男主角的表现将成为历史标杆,尤·伯连纳(Yul Brynner)树立了一个难以效仿的榜样,这可能是近十年来最好的演出。”
  1953年10月8日,《国王与我》伦敦原版在德鲁里巷皇家剧院(The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首演,共演出964场。
  1954年3月22日,美国巡演版在宾夕法尼亚州好时市的社区剧院(The Community Theatre)拉开帷幕,次年12月17日在费城舒伯特剧院(The Shubert Theatre)结束。尤·伯连纳和帕特里西亚·莫里森(Patricia Morison)主演。
  1973年10月10日,罗杰·雷德法恩(Roger Redfern)导演的伦敦复排版在阿代尔费剧场(Adelphi Theatre)首演,次年5月25日结束,共演出260场。莎莉·安·豪威斯(Sally Ann Howes)饰演安娜,彼得·温加德(Peter Wyngarde)饰演国王。
  1977年5月2日,百合子(Yuriko)导演的百老汇复排版在纽约尤里斯剧院(Uris Theatre)首演,次年12月30日结束,共演出696场。尤·伯连纳再次受邀饰演国王,一票难求。该复排版获得剧评人奖(Drama Desk Award)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3项提名。
  1979年6月12日,百合子导演的伦敦复排版在帕拉丁剧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首演,次年9月27日结束,该剧创下英国历史上最大的预售纪录,弗吉尼亚·麦肯娜(Virginia McKenna)饰演安娜获奥利弗奖(Olivier Awards)“最佳音乐剧女主角”。《纽约时报》评论称:“《国王与我》朴实无华,也无可挑剔。影子都能被其中的欢笑、甜蜜和伤感的泪水点亮……我们甚至可以被说服,相信死亡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1981年2月18日,美国巡演版在华盛顿特区华纳剧院(Warner Theatre)拉开帷幕,米奇·雷(Mitch Leigh)负责制作和导演,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 West)负责舞蹈编排。1983年9月13日,尤·伯连纳在洛杉矶庆祝自己饰演国王的第4000场演出,同一天他被确诊肺癌,导致演出终止数月,巡演最后于1984年12月结束。


  1985年1月7日,米奇·雷导演的百老汇复排版在百老汇剧院(Broadway Theatre)首演,同年6月30日结束,共演出191场。该复排版共获托尼奖2项提名,尤·伯连纳获托尼奖“特别奖”。
  1996年4月11日,克里斯托弗·伦肖(Christopher Renshaw)导演的百老汇复排版在尼尔·西蒙剧院(Neil Simon Theatre)首演,于1998年2月22日结束,共演出780场。该复排版共获托尼奖4项提名、4项奖(最佳复排、最佳音乐剧女主角、最佳舞台设计、最佳服装设计),以及剧评人奖3项提名、4项奖(最佳复排、最佳导演、最佳舞台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演员卢·戴蒙德·菲利普斯(Lou Diamond Phillips)与乔伊·崔(Joohee Choi)两人均获世界戏剧奖(Theatre World Award)。
  2000年5月3日,伦肖再次执导的伦敦复排版在帕拉丁剧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首演,于2002年1月5日结束,其票房共计800万英镑。该复排版获奥利弗奖“最佳音乐剧”提名。
  2015年4月16日,巴特里·谢尔(Bartlett Sher)导演的百老汇复排版在比奥蒙特剧院(Vivian Beaumont Theatre)首演,于次年6月26日结束,共演出499场。该复排版荣获托尼奖5项提名、4项奖(最佳复排、最佳音乐剧女主角、最佳音乐剧女配角、最佳服装设计),以及剧评人奖1项提名、1项奖(最佳复排)。
  2018年6月21日,巴特里·西尔导演的伦敦复排版在帕拉丁剧院预演,7月3日正式首演,同年9月29日结束。该版本获奥利弗奖6项提名(包括“最佳复排”)。《伦敦标准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评论称:“谢尔对剧目的诠释常常让人觉得恭敬而稳重,但对不同文化碰撞的处理却很敏感……渡边谦(Ken Watanabe)散发的魅力令人着迷,脸上的愁容像是正义的标识,却又透着一丝淘气;凯莉·奥哈拉(Kelli O’Hara)高亢的音色持续近三小时,为熟悉的曲目增添了一种美味的新鲜感。”
其他文献
英国国家歌剧院推出呼吸项目以帮助新冠病人康复  English National Opera announces rollout of breathing programme to help people recovering from COVID-19  近日,英国国家歌剧院宣布,将推出“ENO Breathe”项目,以帮助新冠病人训练呼吸,尽早从后遗症中康复。英国国家歌剧院将正式与帝国理工学院
期刊
本土化的意义在于将“整体”逐渐局部化,使其更加适合局部环境。在中国音乐剧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海外音乐剧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必然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  音乐剧本土化的不同阶段反映着行业与市场的不同发展水平。从表层的语言文字,到更深层次的音乐,以及文化、叙事理念,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认知革新——究竟什么才是“中国叙事”。  以大时空包容小时空,中国的叙事风格
期刊
这次,我们来谈谈艺术作品中的“不死之身”这个话题。125年前,吸血鬼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诞生,至今他还是十分活跃。去年,这位吸血僵尸在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的迷你剧集中以主角身份出现;上个月,他更是在圣达菲歌剧院(Santa Fe Opera)的一部新歌剧中“重生”。  可是,以上两次“重现”都不是你平常熟悉的公爵。英国广播电视台的监制史蒂芬·莫法特(Ste
期刊
说起作曲家古诺,虽然他的作品只有很少一部分保留在经常演奏的传统曲目中,但他对后来法国作曲家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当时的艺术评论家库珀(Cooper)说,古诺“不仅仅是一个作曲家,法国性格中深沉而永久的、以前未曾发出声音的各种情感,都可以在他理想的表述中找到,为此他的影响力也许永远不会消失”。库珀进一步认为,古诺音乐的性质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法国作曲家,如儒勒·马斯内(Jules Massenet)
期刊
2020年12月18日、19日,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迎来了两场真实主义歌剧盛宴,导演李卫、指挥杨洋携手中央歌剧院及外请的艺术家们为观众带来了被称为真实主义歌剧“双子星”的《乡村骑士》与《丑角》。  在文艺领域,真实主义(Verismo)主要是受19世纪下半叶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影响而产生的,它的特点是反浪漫主义,强调客观地记录生活。真实主义歌剧在19世纪末的意大利兴起,特別是从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
期刊
小瓊:为了迎接3月的国际妇女节,我最近在钻研歌剧当中那些难忘的“女性角色”。不知为何,多尼采蒂《军中女郎》中的主角玛丽是我第一个想到的角色。  小薇:多尼采蒂的这部美声歌剧极为赏心悦目,不仅在世界上广受好评,在国内也有很高的人气,是北京国家大剧院重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而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部歌剧的原创故事曾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  小琼:这部歌剧(法语原题作 La fille du regi
期刊
作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的工作日程可谓是超负荷的,一周五个工作日,他的工作时间是七天。约定采访的时间见到他,此时他的工作单位——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正在加班加点地全面修缮。徐明带我来到一间会议室,这里是他们的临时办公地点,我们的采访就在冲击钻的“交响”中开始了。  由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晨钟》,是徐明有生以来看过的第一部歌剧。虽是初识,但徐明用“好听好看”来定义《
期刊
多年来,我在专栏里曾发表过的观点,包括来自不同文化的观众欣赏不同艺术形式展演时礼仪上的区别,以及当大批电影与话剧领域的艺术家们转移目标进军歌剧范畴时(反之亦然),有时会带来出乎大家意料的效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撰写了不少文章,谈及新冠疫情时代为演艺团体带来的压力以及艺术家在这种环境下坚持继续创作或表演所面对的困难、感到的忧虑。然而,以上提出的多个观点日前在澳大利亚发生的一场纠纷中竟然合为一体。  
期刊
“半条红军被”的故事被广为传颂,那份割舍不掉的军民鱼水情感动了天下无数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特殊年份,这个故事成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和动力,之前先后有了同名歌曲、京剧、锡剧、苏州弹词,还有交响乐作品,如今又有了同名歌剧。由导演黄定山、编剧任卫新、作曲杜鸣联袂创作,长沙歌舞剧院出品的《半条红军被》,7月9日、10日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震撼上演,浓烈的军民鱼水情就像剧场里流淌的
期刊
小瓊: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一提到新年,我就想到团圆饭上的一道道佳肴。这又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场电影。当时我整个中午都很忙,没来得及吃午饭,所以下午看电影的时候胃就不停地咕咕叫,非常痛苦。  小薇:那是什么电影呢?  小琼:你知道李安1994年执导的《饮食男女》吗?那是一部略带悲情的喜剧片,讲的是一位大厨父亲,对他来说烹饪就是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可每到重要的家庭聚餐时,三个女儿总会有一个人做出令一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