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文联积极贯彻防疫部署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来源 :南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夏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为贯彻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有关“增强疫情防控一线力量”的有关部署,区文联高度重视、积极抽调精干小分队赴石岩街道应人石社区严格执行防疫任务,协助社区开展“全民核酸”工作,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绿码有问题,找红马甲”。
  在现场,身穿红色马甲的区文联小分队或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之中,或被社区居民团团包围,不停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体温测量、信息登记、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知识科普等工作,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为应人石社区以年长者及小孩居多,因此绿码登记以及人员信息录入便成为核酸检测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区文联小分队针对“i深圳绿码”及身份信息登记问题,在现场开展了多次研究,大家积极剖析遇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分享解决办法,让分队协助做好信息登记和“绿码”核验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按照不遗漏一人的原则,帮所有前来咨询的居民逐一解决问题,为“全员”核酸检测的实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在现场未配有较多帐篷的前提下,小分队成员们均经受住了暴晒雨淋的考验,流淌的汗水划过脸颊,在帮助群众录入信息的過程中,有群众主动过来为小分队成员递上纸巾擦汗,有的群众主动为小分队成员打伞扇风,甚至送上爱心饮料,让小分队成员们倍感欣慰。小分队党员代表黄超华表示“社区工作人员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不分昼夜、十分辛苦,我们愿尽己所能出力,和他们一起打赢疫情防控战,相信在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疫情一定会被战胜。”
  区文联主席史文集,二级调研员、党支部书记赖为杰纷纷对社区一线的同事给予肯定,并带领同事赴社区现场调研、慰问,让小分队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最后,通过全体工作人员连续三天半时间夜以继日的驻守奋战,应人石社区南海站点估算共检测近12000人,检测比例达85%,较为圆满完成检测任务。检测现场工作秩序良好以及检测人数众多、受检比例较高,各项工作表现和成果均得到街道和社区的好评,区文联小分队也得到了社区以及居民的大力称赞。
其他文献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举国上下共同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展现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的美术展览纷纷在全国各地举办.rn作为
期刊
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即现今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前身,于1951年初在哈尔滨正式创立。本文以1952年东北鲁艺雕塑系的教学计划为中心,重新审视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计划等,试图总结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教学,是基于一种强调素描对于雕塑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并以圆雕作为核心训练的雕塑教学设置。东北鲁艺时期美术部雕塑系的教学设置,有着“重视现实主义素描基础训练”、“注重从技法到实践的雕塑创作”、“注重理论修养与实践相结合”这3个主要特色,反映了在苏联模式大规模引进之前,中国本土雕塑教育的初步
“吾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盖为近世画家专一演习古人,论之者亦且曰某笔肖某法,某笔不肖可唾矣.此皆能自用法不已,超过寻常辈耶.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盖
期刊
一rn写意油画的方法论建构无疑是伴随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这也是几代油画家探索中西文化融合的学术理想.朱沙花卉题材静物画的个人创作语言的形成,无疑是
期刊
纪念碑雕塑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苏联解体以来的纪念碑雕塑见证了苏俄社会政治体制剧烈的转变。相对于苏联纪念碑雕塑的传统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示出对个体语言探索的当代化和艺术观念转变的广泛性,足以体现当代纪念碑雕塑的整体发展形势。本文将以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纪念碑雕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艺术特征、审美意识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探究当代俄罗斯纪念碑雕塑的发展变化,剖析新时期纪念性艺术的创新实践,为我们了解当代俄罗斯纪念碑雕塑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个客观视角。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n Tatlin,1885—1953)是俄国前卫艺术的领军人物,也是当时政府部门的艺术负责人,他带领着众多艺术家积极投身新社会的建设,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需求的艺术作品。他以材料、形体和空间转换为主要元素创作的作品颠覆了俄国传统绘画和雕塑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开了构成主义之先河。
维摩诘造像是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重要类型。北朝最早在十六国时期零星出现菩萨或佛陀形态的维摩诘造像,但未形成定式,且很快被南朝传入的,以玄学名士为原型的同类造像取代。本文结合北朝佛教崇尚禅修、南朝佛教崇尚义理的信仰分野,梳理在南朝传入的同类造像影响下北朝维摩诘造像形态演变的大致轨迹,揭示南北佛教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在接受、汲取南朝维摩诘造像过程中,北朝佛教造像如何消弭自身禅修传统与南朝义理风尚之间的差异,并与后者渐趋融合,最终促成禅(禅修)智(义理)兼弘的格局。
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水彩画艺术的边界不断延伸,绘画题材与创作态度也愈加丰富、包容.但在传统认知里,水彩画因其水的流动性、颜料的透明性等特质,不宜制作大幅作品,
期刊
一、“藏”之线索盛唐王昌龄在其《诗格》中,将诗人的审美体验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物境”停留在对自然景物见之、触之、记于心的状态;“情境”则是带着个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去欣赏景,遂进行思考得到感情深化;而“意境”立足于个人的生活境况或主观思想,通过山水表达真实的意图,令心有所得。尽管该定义与如今“意境”在艺术境界中的定义颇有差距,但其“神之于心”的把握方式是相似的,都属于主观体验的范畴。
20世纪40年代以来,延安枣园成为艺术家表现革命圣地的重要题材。其经艺术家的实地写生、图像再造与艺术符号的凝练,在美术史的图像建构中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走向革命胜利的精神意涵。本文以不同时期枣园题材美术创作为例,探讨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艺术家们以积极、自觉的创作意识融入中国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在“枣树——窑洞明灯”的符号意象中探寻“东方欲晓”的精神指向,通过图像引证,揭示美术作品的风格演进与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