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多媒体而精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k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习轻松愉快,是每个教育者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运用电教媒体,令学习轻松起来
  1、情境教学,简单易懂
  电教媒体通过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在《秋天的雨》一文时,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文本,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感烘托,融入文中
  《日月潭》是一篇介绍日月潭的形状和景色的知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之情,充满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先让大家看录像,录象里的日月潭景色秀丽宜人,如烟如雾……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日月潭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了深刻的印象,然后问:“你们喜爱它的那些方面呢?说说理由。”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日月潭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便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日月潭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让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3、想象迸发,探索新知
  教《坐井观天》一课时,让学生观看“坐井观天”的投影片后思考:“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同?”
  “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影片,看清楚青蛙和小鸟不同的地理位置,这是导致他们不同看法的根本所在。在学生展开讨论之后,再进一步引申“青蛙如果跳出来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演示青蛙跳出井后的情形,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在乐中求知。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创新意识
  1、运用电教媒体,营造主动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教师的“说”达到的。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就如赫尔巴特认为“把人交给自然,甚至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种蠢事”。他把人的自然本性比做航行中的大船,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犹如舵手一样,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老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并断定“在教育的其他任何职能中,学生是直接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现代的语文课堂,将媒体引入,让学生和多媒体之间“对话”,充分理解文本,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所想的适时演示。
  2、运用电教媒体,营造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的展示。“一个人往往因为你的一句赏识之词,一道赞许的目光,他便立刻产生出一种令人不敢相信的力量而改变许多。”放手让孩子们演示多媒体,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
  3、运用电教媒体,营造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经验。要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在讲《找春天》一课时,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田野中的春天。如何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呢?只凭语言,是无法调动学生情感的。而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春天的美丽,听春天的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走进文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的感动着。
  三、运用电教媒体,改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一张试卷订成败,往往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没法测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就象我们的双手有长短一样,学生的能力在某方面也存在不平衡性,这方面很强,在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很差。一张试卷并不能测出什么 ,反应出什么。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厌恶学习。利用多媒体设计多渠道,多手段的综合评价模式,全面衡量学生的成绩,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学习产生兴趣,喜欢它,而不排斥它。想走进文本,对文本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令学生对文本产生亲近之感。
  四、运用电教媒体,实施愉快教学
  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心境愉快就会学得更好。愉快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见解,看法,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时,运用电教媒体展示风筝和纸船的模样,学生自由练说,纸船和风筝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由此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当松鼠和小熊之间由于误会而不理解彼此时,配上悲哀的音乐,加上动情的朗读,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爱的真谛是爱人,被爱只是一个起点,他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于人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电教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利用电教媒体陶冶情操,让自己在愉快中接受新知,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自己的各种素质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宿迁宿城区南蔡实验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发展。  一、营造环境——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对话的支持性环境
当今,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对新知的理解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象建立概念,汲取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宏观或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科学实验过程,可突破时空、地域、常规实验的束缚,灵活地放大或缩小,从而将实验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材中往往有某些自然现象,因为条件限制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其行为表现是对事物好奇,喜欢探究。“问题意识”的求异特质与科学精神的自由探索和怀疑批判紧密相通。“而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核问题一时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契合点,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问题,只有对周围事物产生疑问,幼儿才会主动的,积极的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孩子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形象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因
本文抓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关键,分别从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训练、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语
教材分析:  《两只小狮子》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27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两只小狮子,一只苦练本领,另一只却想依靠爸爸妈妈的大王地位来生活,狮妈妈对懒狮子进行了教育,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要独立,要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要老是依靠父母。  学习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通过文学教育,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世界中体验人生,可以培养学生用心灵去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因此,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去渗透情感教育,并结
1、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人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
古典诗词文赋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历代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大餐,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古诗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蕴含着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其美,享受其美,汲取其营养,领悟其真谛。  一、引导获得审美心理  儒家“尽人之性”的教化思想就是把人性中的良好的素质诱发出来,“顺其意志”地进行教化,使之尽量生展。教学诗词前,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获得审美
一、掌握年龄特点了解幼儿心理,尊重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低龄幼儿,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绘画时总喜欢边画边想,会随着笔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如幼儿拿起笔在画一个近似圆形的东西,会说这是一个皮球,但当圆没画好而变成扁圆形时,他就会说他画的是一个鸡蛋:在涂画苹果时,他会用自己喜爱的色彩涂染成黄色、红色、绿色,甚至是紫色的苹果,是由自己喜爱的色彩来确定苹果的颜色。做为教师应接受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孩子们的科学探索,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妙,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要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作准备。  如何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利用园本乡土资源,探索适合郊区幼儿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