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本剧思政作用,上好中学党史课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本剧有机结合,寓史于剧,实现思政人物从“跃然纸上”到“跃然台上”,再到“跃然心上”,于“有声”“有色”“有形”中“润物”,党史学习教育才会更生动、更入心、更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学开展党史主题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探索将党史主题思政课与课本剧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以舞台活动形式立体呈现,实现学生与党史的“零距离”接触与对话,可使思政教育既树正气,又接地气,更显朝气。
  一、以适切性、融入性为前提,坚持党史
  主题思政课本剧选材的优化与活化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科学把握中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规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注重适切性和融入性,坚持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选材的优化与活化。
  (一)适切性教育
  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的剧本选择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維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体现出依赖感性经验并试图对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与独立批判等特点。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逐渐成人化,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需要通过不断模仿、反复练习、多次强化才能逐渐成熟。
  鉴于此,针对中学生的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在内容上应以讲述党史故事、弘扬伟大精神为主。具体而言,针对初中学生要基于党史故事、英雄人物进行剧本创作,引导其知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针对高中学生则要引导其思考领悟“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剧本创作,有梯度渐进式培养学生党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党史学习热情。
  (二)融入性教育
  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要从融入性视角关注中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灵活地将历史与现实、经典与当代、教材内与外相融合,重视学生的体验。
  一是历史视角。以党史为主题的思政教育素材不局限于党史,而要将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起来,从感性故事到理性思辨,从兴趣引导到模仿探索,从思政理论到现实观照,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党史观,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二是教材视角。党史主题思政剧本应立足于教材,从实用性角度活用教材思政元素,将课本知识活化、立体化地呈现。例如,2021年3月,安徽省宿州市开展的“青少年学党史”课本剧展演活动依托课本中的党史故事进行编排,让学生演绎课本故事,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是时代视角。党史主题思政剧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现实中寻找思政课本剧素材,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或身边的榜样为原型,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鲜活的时代话题融合,使党史教育更具亲近感与感召力。例如,2020年7月,江西省以“感悟战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大中小学生“战疫之歌”思政课,进行思政课本剧演出,通过学习身边战疫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以角色体验、学科融合为方法,落实党史
  主题思政课本剧的生本化与综合化
  党史主题思政教育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化身“历史的主人公”,通过参与课本剧的完整过程,培育历史认同感。
  (一)角色体验:生本化
  教材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编演思政课本剧一方面需要对素材人物和事件进行遴选、反复分析,准确地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思政意义;另一方面需要研判人物形象特征,探讨事件的时空构架,构思表演技巧等。生本化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担任思政课本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角色,由教师担任制片、艺术监制与场务等服务角色,通过教师的学术把关与学校团队的技术服务,以学生为主体呈现思政人物与故事。思政教育要以活动的方式走近学生,思政课本剧展演坚持生本化理念,在富有真实感、带入感、交互性的舞台中,将课本剧的“有意思”与思政课的“有意义”相结合,实现“我”与历史人物精神上的碰撞与契合。
  (二)学科融合:综合化
  思政课本剧注重思想性、学理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舞台展演,发挥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只是思政教师的事;课本剧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方式,自然也不能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学科中的思政德育渗透,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以情感教育、未来教育为目标,凸显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的底色与本色
  将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培育的爱党爱国情怀,迁移为对自己、对父母、对人民、对社会、对生命、对未来的美好情怀,让课本剧的党史思政底色内化为生活本色,是党史教育的根本要义与方向所在。
  (一)底色:丰富积极情感体验
  卢梭说:“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党史情感教育与党史认知教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课本剧范式促进党史情感与认知的相互融通,通过舞台对学生进行党史情感教育,增强并丰富学生的积极人生情感体验。例如,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党史课本剧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党史课本剧培养职业与敬业精神等,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二)本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学生。”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作为体现青少年活力的载体,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协同合作、探索创新等未来人才必需的能力。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史教育也是未来教育,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将活动中焕发的活力内化为未来生活的必备能力。将思政底色升华为生活本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四、以政治认同、崇德力行为主线,拓展思政课本剧党史主题教育深度与宽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以政治认同与崇德力行为思政教育主线,不断拓展思政课本剧党史主题教育的深度与宽度。
  (一)德育引领:强化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政课程首要且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党史主题思政课本剧是强化学生政治认同的有趣并有效的途径之一。政治认同的前提是心理归属。如前文所述,思政课本剧强调学生的集体参与,让学生在集体思政教育行为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归属感。从台上到台下,从幕前到幕后,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明确自己身份与“历史地位”,把自己看作是历史的当事人、见证者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随者,并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坚定政治信仰。
  (二)实践教育:精神传承与力行
  精神传承是政治认同的深化。中国共产党从奠基立业到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光辉伟绩,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是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党史为主题的思政课本剧就是将这种宝贵精神进行演绎与传承。但对这些宝贵精神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通过一场课本剧就可以完全领悟的。思政课本剧不过是一种探索尝试,党史主题教育的初心—传承红色精神—应该成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实践教育,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方能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将党史学习与思政课本剧有机结合,寓史于剧,实现思政人物从“跃然纸上”到“跃然台上”,再到“跃然心上”,于“有声”“有色”“有形”中“润物”,党史学习教育才会更生动、更入心、更落地。新时代青少年只有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内化为生活力,才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奋斗者身份,真正擘创未来中国大剧。
  【余志娟,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一级教师;刘卿,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庞 雪
其他文献
提到食堂,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排排捆绑的桌椅、一块块擦不掉的污渍、一阵阵散不去的油味……很少有人会将它与育人挂钩。  食堂其实是一个极具育人价值又非常容易被忽略的育人场所。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出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由此,审视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学校食堂的育人价值还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如何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落到食堂层
:杨主任,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巴南区是如何认识和定位德育工作的呢?  杨松:有效推进德育工作,必须要提高认识。智育工作很重要,但德育工作更重要,德育工作应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不能把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截然分开。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警惕什么?我认为是单一的应试教育丢掉了人、强制的统一教育扼杀了人、生疏的师生交往冷落了人、单向的日常教育不尊重人、机械的学校
教育的力量在于感召和影响,这种力量理应是持久的,而最后一课有理由成为这股教育力量迸发的阵地。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一名连续带过两届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而言,高三的最后一节课,在老师、学生心中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最后一课怎么上?怎么给师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怎么发挥它应有的教育效能?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的课堂活动,让最后一节课走心明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一、未成
孙彩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最受老师们关注的问题。在备课中,在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们最花心思的地方是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制定。在观摩课中,好的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但是,如果问老师们如此关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原因,常听到的解释有:(1)引起学生的兴
:张局长,您好!据我们了解,天桥区教体局开展了“天桥e家”家长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请问,天桥区如此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工作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张萍: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和基础,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开展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首先,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依据教育生产函数框架,《2018世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学习危机”的三个主要成因。首先,家庭教育投入是影响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学生婴儿时期大脑的生理发育,更决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效果。第二,学校教育投入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保障。第三,学校管理方式决定着不同类别教育投入的融合效率。《报告》总结归纳现有各地区的成功實践经验,认为高效高质的教育系统通常由三个
约翰·杜威曾指出:“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新一代学习者作为互联网原住民,自然会参与到“信息技术 教育”的学习范式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这样的世界里,教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过多的知识和信息。纯粹的知识本身不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现代教育仍然过于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塑造等作为学生成人的根本,都需要教
摘要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臻成熟,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功利化诉求不断扩张的当代社会,人工智能推进了教育传授标准化知识的“工具化”历程,人的个性和本质由于技术理性的异化而越来越模糊。为此,讨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使教育更好地践行“成人”这一使命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成人;育人使命  作者简介杨世玲,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本科生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
近些年,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在教师培训中开展国际比较教育課程,但事实证明,在教师培训项目中与之相关的课程却很少。近日,一项研究以美国北园大学为例,通过对14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他们对于国际比较教育课程的态度。所有参与访谈的教师均认为在培训中加入国际比较教育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国际比较教育课程有助于让教师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有一个总体的系统认识,包括对不同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教育哲学、教学方法等。
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体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以不同形式占据了孩子的生活,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时空体系。学校是教育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社会是谋生大环境,无论哪方面教育出现盲点,都将使教育出现时空断裂。因此,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德育体系,有利于实现教育时空闭环,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