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夫熊猫》自2008年在中国大陆上映以来,虽经历了“抵制”风波,但最终依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该动画片寓教于乐,用灵动的动画、充满中国元素的景观、布景、食物以及轻松搞笑的情节,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开怀大笑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鼓励,即激发和唤醒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人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鼓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 唤醒和鼓舞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社会的终极目的。[1]《功夫熊猫》主角阿宝最终能成为“龙武士”,鼓励教育功不可没。本篇文章借《功夫熊猫》里的几个片段,浅谈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一、嘲讽、挖苦学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宝是一只憨态可掬,身材肥胖的大熊猫,怀有一个成为武侠大师的梦想。当得知“乌龟大师”要挑选“龙武士”时,尽管自己身材肥胖,要爬上几千级台阶,阿宝还是毅然前往,希望见证“龙武士”的诞生。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阿宝终于顺利进入了挑选现场,并鬼使神差地被“乌龟大师”选为“龙武士”。阿宝什么也不会,一点功夫底子也没有,因此“浣熊师傅”觉得“乌龟大师”选错了人,五杰也颇不服气,但“乌龟大师”还是坚持选择阿宝。
“浣熊师傅”始终不认可阿宝,一心想赶走他,说他不可能成为龙武士,因为他屁股肥硕,胳膊松弛,挺着大肚子,不是练武的料。“浣熊师傅”这样说了几次之后,尽管阿宝对功夫满怀热情,但最终还是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学功夫的料,不如回家卖面条。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或老师也如“浣熊师傅”一样,一味地追求排名,追求分数,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说一些嘲讽、挖苦孩子的话,如“你这次考这么点分,又是你们班倒数第一吧,是不是你们班那个傻子没来上学”或“我都怀疑当初在医院抱错了孩子,就你的智商,怎么会是我的孩子”,一些老师也是如此,“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今天不做出这道题,就给我去扫厕所”。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努力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嘲讽、挖苦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会像影片中的阿宝一样,在一次次的挖苦之后,丧失求知欲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并对自己的能力、智商产生怀疑,严重的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做出逃学、打架等行为。
二、鼓励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
阿宝在功夫训练场弄得一身伤,“五杰”对他满是嘲笑,虎妞对他说“你不属于这里,不配练武功,给功夫蒙羞”,这些都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以及沮丧情绪。他在吃桃子排解沮丧情绪时偶遇“乌龟大师”,他向“乌龟大师”抱怨了很多,说自己不适合练武,没有一项特长,应该回家卖面条。此时充满智慧的“乌龟大师”对他说:“你为什么要患得患失,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是未知,而今天是一份礼物,你要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今天”。这段话让阿宝茅塞顿开,放弃了回家的念头。
乌龟大师在此时做到了很好的引导与鼓励。学生大多涉世未深,他们的经历,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是一个容易犯错误,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群体。但是,他们都还年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老师,应该多方面的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产生困惑,作为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重拾自信。切忌在学生出现问题并向老师求助的时候,表现出不耐烦,不情愿的态度,这样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会让学生更加不自信,严重的彻底沉沦,对学习对生活都失去自信。
三、鼓励教育让学生成就自我
太郎是“浣熊师傅”用尽一生心血培育出来的爱徒,但因为心性太坏,最终在大闹“和平谷”之后被锁在万丈悬崖下的监狱里。但是,太郎依然成功越狱了,并发誓要血洗和平谷。“浣熊师傅”跑去告诉“乌龟大师”这个消息,并与“乌龟大师”进行了一次对话。他依然不看好阿宝,不相信阿宝能阻挡太郎,“乌龟大师”在临终之前告诉“浣熊师傅”:“所有的桃核都会长成一棵桃树,只要你愿意引导他,悉心培育他,并且心中始终相信,你就会成功,他也会成功”。太郎要来报仇的脚步越来越近,阿宝开始退缩并准备逃离。“浣熊师傅”在深夜拦住他,告诉他:“真正的勇士是永不放弃的!你有我教你,就一定会成功!”最终,“浣熊师傅”利用阿宝爱吃这个特点,不断的用食物来鼓励引诱他,在吃饭时也不忘较量,每一次失败之后,“浣熊师傅”都会鼓励阿宝,“你可以的,继续!”时间匆匆而过,阿宝终于可以打赢“浣熊师傅”,抢到食物。最终,阿宝在无意中破悉了卷釉里的功夫秘密之后,终于打败太郎,保护了村庄和村民的安全。成为真正的龙武士。
如果没有“浣熊师傅”的鼓励并因材施教,阿宝不会这么快学会武功,甚至可能早已放弃学武,转而回家卖面条了。鼓励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老师,不能单纯的靠学识去教学生,还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信心去鼓励他们。[2]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身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自己,感悟自己的价值,才能让学生发自肺腑的,有自信的去学习。老师应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成就自我。
《功夫熊猫》不仅给观者带来欢乐,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思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3]恰当的鼓励教育能够让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的去学习,成就自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鼓励,即激发和唤醒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人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鼓励教育就是通过激励、 唤醒和鼓舞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成人成才、服务社会的终极目的。[1]《功夫熊猫》主角阿宝最终能成为“龙武士”,鼓励教育功不可没。本篇文章借《功夫熊猫》里的几个片段,浅谈鼓励教育的重要性。
一、嘲讽、挖苦学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宝是一只憨态可掬,身材肥胖的大熊猫,怀有一个成为武侠大师的梦想。当得知“乌龟大师”要挑选“龙武士”时,尽管自己身材肥胖,要爬上几千级台阶,阿宝还是毅然前往,希望见证“龙武士”的诞生。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阿宝终于顺利进入了挑选现场,并鬼使神差地被“乌龟大师”选为“龙武士”。阿宝什么也不会,一点功夫底子也没有,因此“浣熊师傅”觉得“乌龟大师”选错了人,五杰也颇不服气,但“乌龟大师”还是坚持选择阿宝。
“浣熊师傅”始终不认可阿宝,一心想赶走他,说他不可能成为龙武士,因为他屁股肥硕,胳膊松弛,挺着大肚子,不是练武的料。“浣熊师傅”这样说了几次之后,尽管阿宝对功夫满怀热情,但最终还是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学功夫的料,不如回家卖面条。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家长或老师也如“浣熊师傅”一样,一味地追求排名,追求分数,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说一些嘲讽、挖苦孩子的话,如“你这次考这么点分,又是你们班倒数第一吧,是不是你们班那个傻子没来上学”或“我都怀疑当初在医院抱错了孩子,就你的智商,怎么会是我的孩子”,一些老师也是如此,“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今天不做出这道题,就给我去扫厕所”。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努力学习,殊不知这样的嘲讽、挖苦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会像影片中的阿宝一样,在一次次的挖苦之后,丧失求知欲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并对自己的能力、智商产生怀疑,严重的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做出逃学、打架等行为。
二、鼓励教育让学生充满自信
阿宝在功夫训练场弄得一身伤,“五杰”对他满是嘲笑,虎妞对他说“你不属于这里,不配练武功,给功夫蒙羞”,这些都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以及沮丧情绪。他在吃桃子排解沮丧情绪时偶遇“乌龟大师”,他向“乌龟大师”抱怨了很多,说自己不适合练武,没有一项特长,应该回家卖面条。此时充满智慧的“乌龟大师”对他说:“你为什么要患得患失,昨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还是未知,而今天是一份礼物,你要像珍惜礼物一样珍惜今天”。这段话让阿宝茅塞顿开,放弃了回家的念头。
乌龟大师在此时做到了很好的引导与鼓励。学生大多涉世未深,他们的经历,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是一个容易犯错误,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群体。但是,他们都还年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老师,应该多方面的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学生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产生困惑,作为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重拾自信。切忌在学生出现问题并向老师求助的时候,表现出不耐烦,不情愿的态度,这样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会让学生更加不自信,严重的彻底沉沦,对学习对生活都失去自信。
三、鼓励教育让学生成就自我
太郎是“浣熊师傅”用尽一生心血培育出来的爱徒,但因为心性太坏,最终在大闹“和平谷”之后被锁在万丈悬崖下的监狱里。但是,太郎依然成功越狱了,并发誓要血洗和平谷。“浣熊师傅”跑去告诉“乌龟大师”这个消息,并与“乌龟大师”进行了一次对话。他依然不看好阿宝,不相信阿宝能阻挡太郎,“乌龟大师”在临终之前告诉“浣熊师傅”:“所有的桃核都会长成一棵桃树,只要你愿意引导他,悉心培育他,并且心中始终相信,你就会成功,他也会成功”。太郎要来报仇的脚步越来越近,阿宝开始退缩并准备逃离。“浣熊师傅”在深夜拦住他,告诉他:“真正的勇士是永不放弃的!你有我教你,就一定会成功!”最终,“浣熊师傅”利用阿宝爱吃这个特点,不断的用食物来鼓励引诱他,在吃饭时也不忘较量,每一次失败之后,“浣熊师傅”都会鼓励阿宝,“你可以的,继续!”时间匆匆而过,阿宝终于可以打赢“浣熊师傅”,抢到食物。最终,阿宝在无意中破悉了卷釉里的功夫秘密之后,终于打败太郎,保护了村庄和村民的安全。成为真正的龙武士。
如果没有“浣熊师傅”的鼓励并因材施教,阿宝不会这么快学会武功,甚至可能早已放弃学武,转而回家卖面条了。鼓励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作为老师,不能单纯的靠学识去教学生,还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信心去鼓励他们。[2]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身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自己,感悟自己的价值,才能让学生发自肺腑的,有自信的去学习。老师应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成就自我。
《功夫熊猫》不仅给观者带来欢乐,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思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3]恰当的鼓励教育能够让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的去学习,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