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模式及其现代遗存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40047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而获得了更稳定持久的承传。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表现,但其根本特征是"一元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一方面又与群体主义、经验主义等文化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一边倒""一窝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至今犹在,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至关重要,而企业道德责任是建构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因素。因此,把企业作为一个道德主体,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反思其道德责任边界及其战略重要性,也就是,把企业所应履行的道德责任的范围和大小作为必不可少的因素纳入到重要的战略决策中来,将是当今企业的必然选择。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同时代人殷璠对其诗歌有较高评价,但宋、元两代,李颀及其诗歌几乎遗落于文人视界之外。明初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标举李颀为"盛唐之盛者"之诗人,并赞其诗歌为"万世程法",纠正了宋、元以来对李颀的偏颇态度,重新肯定了李颀的诗歌价值。此后,李颀诗集辑录、刊刻日臻完善;李颀诗歌得到充分肯定。终明一代,都不乏对李颀诗歌的溢美之声。正是有了明人对李颀及其诗歌的肯定,才有了李颀诗的广泛传播,并使得今人能够全窥李颀诗歌之风貌。
在现代文学史中,《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意义一直由革命话语来叙述。在此之外,文本的欲望叙事也很明显,围绕"凌吉士",它为莎菲导演了一场充满痛苦与失望的恋爱短剧。挖掘文本的欲望叙事,意在丰富既有的文学史观,破除人们对某种观念的坚守,让基于文本的阅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的社会,以单个的小农家庭为基本劳作单位,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一个农户能占有耕作多大面积的土地,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能力,也反映了农民的普遍经营规模。把文书材料和传世史料结合起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唐代有田20-80亩的户数最多,小农户占有土地数量,平均在50亩上下。宋代的主客户统计,主要是根据资产,而资产又主要由田产组成,通过统计不同时期的垦田数、户口数并综合分析,宋代的小农平均户占土地亦在50亩上下波动。这是唐宋时期一户小农所能经营的最佳规模,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唐宋之间小农户的土地占
韩愈《原性》一篇,是其为申述儒家性情论以对抗佛教心性论而作。韩愈持性三品说,该文先谈及人性的由来、情的产生、性情的关系、五性说、七情说等问题,进而批判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和扬雄性善恶混论,最后批判杂佛老而言性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语境的解读,认为《原性》不仅吸收和部分改造了旧有的"性三品说",而且集中古人性论之大成。以往不少论者认为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为性,并把它作为韩愈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看法是对《原性》的误读,事实上韩愈并未以"仁义礼智信"为性。
利用1988年到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化、农地保护以及城市用地效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近年来农地占用的放缓主要是由耕地管理和土地出让制度变迁的短期作用所致,而不是由城市化带来的用地效率的提高所推动的。中国的农地保护应该重视"城市化—用地效率提高—农地保护"的作用机制;应根据城市用地效率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农地保护政策,以激励城市化的集约用地;在机制设计上,可以在土地的中央宏观管理中引入城市用地效率指标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战略性服务外包项目中,发包商和各服务提供商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蕴含着各种关系风险。懈怠风险是关系风险中一种重要的风险。本文通过采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得出在战略性服务外包项目中,懈怠风险的大小受到行为主体的收益份额、监管分工程度、信号传递广度与声誉机制的作用时间和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要有效地控制战略服务外包项目中的懈怠风险,必须建立有效的契约机制,包括设置合理的行为主体收益份额,设置合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全面、畅通的信号传递渠道以及建立强而有效的声誉机制几个方面。
本文提出了建设"两型"河流的概念,探讨了"两型"社会建设对流域管理的基本原则。系统分析了流域发展和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系统性原因,给出了两型河流的功能分析和建设目标体系构建方法。以湘江流域为例,建立了基于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目标体系,提出了湘江流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全流域综合理念创新、流域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制创新和全方位保障机制创新的路径,找到了"两型"湘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管理立法、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和实行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作用五大切入点,对"两型"社会建设和流域管理具有借鉴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纯生物学角度解决了人类起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学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性思辨的理论指向。历经两千余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新中国。而后中国共产党人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指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着前进。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断努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展现。然而,放眼当下社会,现实社会面临诸如社会道德价值偏失、公
在新古典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是单一、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教育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激进学派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假设条件下,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任何作用。本文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和激进学派的观点都过于片面,本文不承认劳动力市场是单一、完全竞争的假设,但认为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假设条件下,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