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阅读教学“教”的落脚点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学”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前置。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过程中学习文章语言表达形式,培养学生语言实践和运用能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明白教什么,何时教,关键是要少“教”,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
  一、 “逐本舍末”——教学生学习言语
  语文学科性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感受、理解内容,了解文章思想。但文章为何如此精彩,动人心魄,文章内在的言语技巧往往学生难以捕捉甚至不曾关注。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梳理、明晰。
  教师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要努力去寻找本节课中独特的言语表现形式。我们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学提供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但总体上比较笼统,并没有清晰列出具体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过程方法。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年段特点,瞻前顾后,关注每篇文章中存在的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语文课上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做“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渠”的工作。如《春联》一文教学,这是篇说明性的文章。文章第一段为我们介绍了春联内容丰富。学生一读就懂。在这里老师故作一问:“第一段说春联内容丰富,但为什么只写四幅?”这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短暂讨论得出这四幅是代表,还有许多春联就不一一写了,也写不完。教师接着第二问:“作者怎么就能说清楚的?你发现句子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二读课文,很快抓住了这样的句式:春联中“有的……如 ……;有的……如……;有的……如……更多的是……如……”学生议论后,教师相机小结:“那么多春联,看得人眼花缭乱,以至于作者只能匆匆浏览,但作者却清晰地把春联分成了四类(板书“分类别”)。为了让我们了解得更形象,每一类还分别举了一个例子。(板书“举例子”),让我们好好再读这段巧妙的文字感受春联内容的丰富。学生三读课文。
  这段教学中教师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教师只是适当点拨,将学生关注内容,无声地转移到关注表达上来。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
  又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这是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学生围绕“从哪些细节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一问题潜心阅读,做批注,做交流,其中精彩不断,有的抓“动作敏捷”中“敏捷”一词,感受到法布尔常抓昆虫,练就了高超捕捉本领;有的抓法布尔被骂后还是偷偷捉昆虫,这样的句子体会对昆虫痴迷。类似体会不胜枚举。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后,教师提出“法布尔放鸭子时捉纺织娘和抓甲虫被骂后仍然迷恋昆虫两件事表现人物,比较选取这两件典型事例有什么不同之处?”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经研讨后明白:两件事代表不同时间段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更重要的是第二件通过父母责骂训斥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更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意志坚定。教师再联系《语文新补充读本》中父与子中“周围人对父亲劝说”的侧面烘托的作用,让学生体悟写人文章中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指明了写作方向。
  二、 “含英咀华”——教学生玩味文字
  阅读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学生阅读粗浅难以深入处,教师要加以提示点拨。这不局限于一些关键字、词、句,许多朴素语言,表面表达清楚,但缺少教师的“教”学生很难深究语言文字背后深藏的内容和思想。如《推敲》一文。课文平白如话。什么是推敲,推敲典故的由来,现实的意义,这些教材说的很明白。尤其是韩愈说“敲”比“推”好的理由更是明白无误。但到底好在哪?学生能否体会大师的匠心独运,此时就需要教师创造文学的意境,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遣词之妙。
  教师逐条引导学生体悟。体悟一:敲门有礼貌。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数很重要!你进老师办公室怎么进?(学生回忆介绍)古人访友不遇也是轻叩柴门。《游园不值》会背吗?(引导学生背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友人不在,诗人叶绍翁选择的也是轻轻地敲门,表示礼貌。
  体悟二:敲字衬托月夜的宁静,到那个月夜去感受!读一读,有了敲门声月夜还宁静吗?(学生议论)
  教师小结:以无声衬有声,难怪我们常说教室里寂静无声,掉根针都听得见。古人惯用这种手法!所以有这样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学生体会:写幽静用蝉叫鸟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学生体会:写山林的幽静!
  体悟三:响亮。响亮这一特点,是从听觉和声韵学上说,我们读读诗句。自己感受。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句,比较“推”“敲”的响亮。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好韩愈的语言。将丰富的语言内涵读进孩子的心田。
  这里三句简单的话语,学生如果只是知道“敲”的好处有三点:有礼貌、衬托安静、读起来响亮,很难感受语言之妙,更难以感受贾岛推敲文字的苦乐。文章可读性也大大降低。学生难以感受语言的文化气息,学生文化品位得不到提升,更难谈精神濡染。
  同样的例子,我们不妨来看《鞋匠的的儿子》一文中人物言语的品味。通常人们阅读林肯的三段话,将其定位为表现林肯的宽容。这样的理解定位值得商榷!面对责难,我们真的“以德报怨”就能“让人放下屠刀”吗?孔子尚且说“以直报怨”。享誉世界的林肯会是我们小说中的“皇叔刘玄德”吗?三段语言都针对参议员的人身攻击——“你是鞋匠的儿子”,加以回应。三段语言表现的是林肯对父亲的怀念、敬佩和崇拜三个层次 。三段话情真意切,环环相扣,逐步加深,让人荡气回肠,出色表现了伟大政治家林肯宽容、自信、智慧、倡导平等的思想。而核心就是他的政治主张——倡导人人平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学生读这三段话时就需铺路搭桥,让学生真正通过阅读启迪智慧、濡染心灵。用这样一系列的语言感悟的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起阅读的语感。
  三、 “平中见奇”——教学生大胆质疑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核心观点之一便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新的时代需要人们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而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孩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众、只唯实。做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学习者。近来听一次讲座,谈到《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文中“伴”教材原来写作“拌”,后被学生质疑不当,用“伴”更合适。最终教材接受了孩子的意见。这段佳话提醒我们阅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推崇“学贵有疑”,更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平中见奇”,大胆质疑。
  《烟台的海》一文描写了烟台的海四季的景色。人们关注到这是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学生质疑这篇写四季变化的文章,提出为什么本文与其它写四季文章不同,将冬季放在文章前面先写,然后再写春、夏、秋三季?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自然要关注文字内容——景美、人美;关注表达技巧——“冬天最有气势,其他三季相对平静,内容上安排,正是有条理地表达需要”;关注作者写作目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大胆质疑就如蝴蝶效应,发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让学生文意兼得。
  文章教学应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终人散后还应该让孩子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以《推敲》一文教学为例,作为典故,全文教学我们都努力让课堂氤氲文化的味道,“推敲”一词中“推”还是“敲”好,到今天到底孰是孰非,仍有质疑之声。当我们让孩子在课堂体会了韩愈之高明,课终我们可将孩子引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他们借助各种资源去探讨、研究:贾岛既是“苦吟诗人”,他在取舍“推”和“敲”这两个字的时候,反复斟酌,觉得“推”字也有妙处,舍不得的。那“推”好在哪里呢?不妨帮着贾岛斟酌一番?通过辨析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名人的不同观点。
  这样的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壁垒,让孩子以广阔视野,辩证思维来看待文章,学生的个性阅读,综合素养也必将在课外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作文难、怕写作文”这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那么,原因是什么?教师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想写作文;二要重视平时的积累,使学生有东西写,三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使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一、?激发兴趣——喜欢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写好作文,兴趣是前提,只有学生产生“我想写”的内在要求,作文才有可能写好。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和开展各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  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
期刊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是当下教师直面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重要表现和路径之一,就是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成就杰出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 教学反思的作用  1. 诊断、完善——让教师在调整中成长。我思故我在,我
期刊
一、 设计场景,引导有效倾听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现在,我们来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我演汤姆,你们演爸爸。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他对演。)  师(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往上拖的动作。)  生(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
期刊
第一次看到“云思考”这个名词是在《读写月报》上。  在这一期专栏中,编者把课堂上超出预设范围的发言,称为“云思考”。因为它们看起来像云一样不可捉摸,实则是孩子思考的发生基于大脑中的各种互联网,类似于“云计算”的特征。  以“云”命名的事物越来越多,这个貌似蹭了时髦概念的“云思考”到底是什么?“云思考”在我们课堂上如何呈现?面对“云思考”,老师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 撩开“云思考”的面纱  1.
期刊
学校教导处是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能机构,在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任务。如何改进学科管理中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提升发展实效,一直以来在学科管理的践行中且行且思。  一、 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  (一) 确立共同愿景,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供内在动力  共同愿景是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共同愿景为共同体
期刊
师徒结对是幼儿园普遍实行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新教师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逐渐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获得专业成长。这在帮助新教师快速掌握教育教学常规、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徒结对要根据共事、开放、信任的原则,建构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型团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达到师徒双方共同发展。  那么师徒结对共同发展应该
期刊
研究部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安全事故已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现在,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关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和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80%以上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避免。班主任工作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现在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一定要强化,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很薄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厌其烦地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教育引导,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多做多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作业质和量的失度和失当使教学质量失效,也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了实现减负增效,我校提出了“高效课堂、有效作业”的思路,在作业管理上以精取胜,从而实现教学的轻负高效。  一、 搭建制高点,提高思想认识  在教学中,很多作业只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掌握,而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或怕减少
期刊
教学日志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经验所进行的持续而真实的记录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地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增长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一、 教学日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效的教学日志可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余有充分的反思,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一种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而教学日志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四方面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