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题材剧中的“怀旧乌托邦”意象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的西北边疆题材电视剧构建出“怀旧乌托邦”意象,“撩拨”和抚慰怀旧的集体文化心理.国家话语以“火红年代”的革命精神与英雄主义发挥教化与意识形态询唤功能;精英话语以昔日“情怀”为精神“缺钙”的时代提供思想力量,以自我的文化表达反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民间话语则实用地“消费”着旧时光——电视剧中的边疆时空形成了不同话语的交织.由此形成边疆景观与边疆现实的偏离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修正.
其他文献
电影的重复性观看是指观众通过同一种或者不同媒介多次观看同一部电影,可选择的媒介随着技术变革不断变化.重复性观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其审美心理上的乐趣,同时也受到了商业要素的推动.另外,成规模地重复性观看也构成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从经济、审美和文化三个角度对电影的重复性观看进行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揭示这种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力以及它们对电影艺术和产业的影响.
电影中的城市废墟可分为历史废墟、战争废墟、灾难废墟、工业废墟、城建废墟等.20世纪末,工业废墟和城建废墟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电影中承载集体或个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创作者在电影中创造的废墟景观,是实现现实空间与影像空间、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进行对话的“第三空间”,创作者通过不同空间修辞手段来展现城市废墟并以此构建一个关于废墟的历史寓言,从而唤醒集体或个体的情绪记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影视行业也迎来了全新的传播与发展形态: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时速化;市场需求的丰富化以及主要受众群体的精神物质需求的高质化,都对现实题材影视剧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融媒体的优势、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市场表达等方面对融媒体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对当前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主流关注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不断对底层人进行神性祛魅,他们的生活被还原为非英雄的日常零碎,传统英雄叙事式微.近年来的现实主义电影开始突破此种二元对立,展现了底层人重建英雄生活的渴望和重建之不可能的悲剧性.底层人的生活确实非英雄化了,但永恒的日神冲动一直激励着他们重建的渴望.不过新的日神冲动很快被消费英雄所霸占,消费英雄的排他性导致底层人要么回归传统的英雄生活,要么依附其上体验虚幻的消费生活,两者都注定失败.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语境中,作为艺术产业中坚力量的影视行业在进行由国家文化向市场文化的方向过渡,IP概念成为搅动我国文化产业过渡的关键名词,一直以来都受到资本的热捧和舆论的支持.通过IP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更是成为影视文化产业的主要输出力量.从IP生产要素的提取到赋予其符号化的衍生,以及为其搭建相适配的组织框架,最后形成相对完善和成熟的IP艺术生产模式,国产IP影视剧的特点也随之得以显现,助推国产IP影视剧与消费文化语境的良性互动.
延安电影团是人民新闻纪录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和践行者.延安电影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专业的艺术素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为抗战时期的全民抗战、电影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做出过突出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延安电影团的纪实美学影像,推动了我国现实主义影片的发展;延安电影团的电教化事业,为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建构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延安精神也激励着中国电影人,在困境中谋求突破,在机遇中寻求发展.延安电影团的当代价值不断彰显.
《海囚》《小城春秋》和《英雄小八路》三部电影呈现了厦门城市空间影像,激活了厦门的特殊地缘与战争记忆的互动性关系.电影中的厦门,在鸦片战争时期是混杂的通商口岸,又是屈辱囚闭的“孤岛”;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华侨群起抗日的中继站,又是中共地下组织革命斗争的风暴眼;在厦金炮战时期是两岸对峙的战地前线,又是坚韧御敌的英雄之城.三部电影共构了作为中国战争记忆一端的“厦门”城市形象,完成了地缘特殊的厦门在中国城市中独一无二的再现.
当前世界电影市场发展增速渐缓,但中国电影产业在数字经济演变态势下实现稳健增长.以电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国电影市场俨然跃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截至2019年,国产电影票房已达411.75亿元,占票房总额的64.07%.[1]在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迅猛的同时,居高不下的票房收入背后,票房造假行为频频发生,且因法律自身一定滞后性无法对该行为予以具体的规制.为避免我国电影产业走向歧途,理应对票房造假行为予以法律规制进行路径探索.
目前,我国网络电影消费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网络电影消费的国内大循环.我国网络电影消费主体内在素质相对较低、消费客观环境不乐观、消费现状不平衡,导致网络电影消费国内大循环需求体系失衡、供给提升受阻、市场拓展疲软.为此,提升“人”的内在素质调适失衡的需求体系、完善“客观环境”改善供给体系、缩小消费差距以拓宽消费市场,是解治网络电影消费病症,提升网络电影消费国内大循环的必由之路.
山西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山西的主旋律题材电影也纷繁多样,别具特色,对人的关怀、对人生存处境的探查一直深深埋藏在山西电影中.本研究试图基于山西电影主旋律题材发展,从红色电影传承、时代宏观叙事下个人命运的变迁、山西电影主旋律的变调与复归三方面,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山西主旋律电影的表现特点与价值内涵,梳理山西电影主旋律题材的发展与变化的进程,立足影像论析山西电影主旋律主题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