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交方式,是实现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学反馈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问题具有目的性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景之中,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寻找解题的方法,揭示其内在规律性。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其解决办法也不尽相同,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宽度,又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运用。如:学习“相似形”一章时,课前复习设计这样的问题,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的金字塔时发现其高竟无人知晓,随后他根据影长测出塔高。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知识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问题具有连贯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让学生解方程:①x2-5x 6=0 ②x2-px-2=0 ③3x2 7x-6=0④ax2 bx c=0(a≠0),回答设计好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发现“韦达定理”,再学习根与系数的关系,使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坡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不反应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二次根式√a 的化简时,提问:①怎样把式子9-4√5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②根式√9-4√5=?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解决问题①则问题②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的变换形式,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深入。如: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提问:①什么叫等腰三角形?②边角边公理的内容?设计问题①的目的是先复习定义,后接触性质,这样顺理成章;设计问题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又为性质合理的证明设下埋伏。这两个问题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设计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以丰富、有趣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知识内化,建构数学模式。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设计问题“请同学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画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教学理念,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设计问题具有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忌设计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如:在复习“三角形分类”这部分时,设计问题“三角形分几类?”这个问题表述不准确,学生给出的答案也不统一,从而使提问失去意义。
设计问题有助于双基训练
初中的数学概念,是整个中学数学概念的基础。中差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常表现为机械地模仿。因此,设计问题应注意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时,设计问题①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有哪些性质?设计问题①的目的是先复习定义,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设计问题②的目的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也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
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延展性,通过问题能够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成为丰富的数学探索活动的起点,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且DE⊥AB于E点,DF⊥AC于F点,提问:当D是BC上任意一点时,探索:DE、EF与腰上的高之间有何关系?当D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又如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设计问题应具有体验性
问题的提出应简单易懂,问题的解决能提供深刻体验,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教师用课件展示导弹的发射过程,由于学生对导弹发射后的飞行轨迹是模糊的,因此这种问题很可能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设问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一个好问题应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多种可能的答案,使学生明白有多途径去解剖一只“数学麻雀”,对于问题解决过程来说,用多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这比解答多个问题而每个问题只用一种方法更有价值。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与学信息传导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化问题的难点,降低学习上的梯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
设计问题具有目的性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景之中,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寻找解题的方法,揭示其内在规律性。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其解决办法也不尽相同,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宽度,又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运用。如:学习“相似形”一章时,课前复习设计这样的问题,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的金字塔时发现其高竟无人知晓,随后他根据影长测出塔高。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知识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问题具有连贯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让学生解方程:①x2-5x 6=0 ②x2-px-2=0 ③3x2 7x-6=0④ax2 bx c=0(a≠0),回答设计好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发现“韦达定理”,再学习根与系数的关系,使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设计问题具有一定的“坡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不反应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二次根式√a 的化简时,提问:①怎样把式子9-4√5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②根式√9-4√5=?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解决问题①则问题②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的变换形式,使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深入。如: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提问:①什么叫等腰三角形?②边角边公理的内容?设计问题①的目的是先复习定义,后接触性质,这样顺理成章;设计问题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又为性质合理的证明设下埋伏。这两个问题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设计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以丰富、有趣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知识内化,建构数学模式。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设计问题“请同学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画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教学理念,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设计问题具有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忌设计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如:在复习“三角形分类”这部分时,设计问题“三角形分几类?”这个问题表述不准确,学生给出的答案也不统一,从而使提问失去意义。
设计问题有助于双基训练
初中的数学概念,是整个中学数学概念的基础。中差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常表现为机械地模仿。因此,设计问题应注意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时,设计问题①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有哪些性质?设计问题①的目的是先复习定义,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设计问题②的目的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找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也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
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延展性,通过问题能够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成为丰富的数学探索活动的起点,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且DE⊥AB于E点,DF⊥AC于F点,提问:当D是BC上任意一点时,探索:DE、EF与腰上的高之间有何关系?当D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又如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设计问题应具有体验性
问题的提出应简单易懂,问题的解决能提供深刻体验,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教师用课件展示导弹的发射过程,由于学生对导弹发射后的飞行轨迹是模糊的,因此这种问题很可能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设问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一个好问题应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多种可能的答案,使学生明白有多途径去解剖一只“数学麻雀”,对于问题解决过程来说,用多种方法解答一个问题,这比解答多个问题而每个问题只用一种方法更有价值。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与学信息传导的一种重要手段。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化问题的难点,降低学习上的梯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