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美的教学,生动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摒弃呆板的旧模式,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美的感受中,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本文作者试图以教授《故都的秋》为例,介绍自己利用课件配以图片和配音,然后通过巧妙的引导和点拨,在课堂上营造浓浓的秋的氛围,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仔细品味,逐渐将他们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景中去,提高了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做法,以供与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培养;赏析能力;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美的教学,生动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摒弃呆板的旧模式,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美的感受中,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职业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也就是说,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小,对文章的赏析不够重视,加上教材中赏析的课文较少,严重制约着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为了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笔者在讲授《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的意境,流畅的语言魅力和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以及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上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采取多角度的方法导入课文。古人说:“女伤春,士伤秋。”我在制作的课件上呈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柳永的《雨霖铃》,杜甫的《登高》和《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并配上相关图片、音乐和解说词,让学生在浓浓的秋意与秋的文化中,去欣赏课文。这样就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学习散文只有重视“欣赏”,方知其中味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弥补了他们阅读量不足的缺陷。
其次,采用播放课件《故都的秋》的配音朗诵形式,在优美的音乐和朗读中开始授课。这篇课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在带领学生欣赏之前,应让他们了解作者和他所生存的环境。由于郁达夫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家的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就很难领悟其主观色彩笼罩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无法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图书室或上网等途径,去阅读郁达夫的有关资料和文章,了解作者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以便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眼中的秋色秋景是不同的,对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这正如一位美学家说的那样“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郁达夫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深情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活动法,让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教师找好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大家开展争论或辩论活动,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把握课文的主动性。二是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研究。我把大家分成三组,要求第一组在课文中画出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哪些。第二组思考这些景物可以概括成哪几副图景。第三组同学把课文中描写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画出来。三是采取绘画呈现法。由于本节的教学对象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我把课文中精彩描写秋色的部分:清晨小院,碧绿的天色,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下漏出来的一丝丝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且长的秋草,槐树落蕊铺的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只感觉极细弱柔软;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秋蝉残鸣哀弱;无处不在闲话秋凉,交谈语调缓慢悠闲;枣子淡绿微黄秋色——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中,让同学们思考构思,并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他们心目中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秋色。课下把同学们的作品集中挂出来进行互评,选拔出几副优秀简笔画的作者在课外学习小组里介绍自己画中的意境。四是教师明确法。我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十分注意文学语言的运用。就一篇散文赏析课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犹如课文的附件,用语优美则锦上添花,使学生陶醉在无限的美的享受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成为授课的败笔,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例如,我给学生解析郁达夫先生为何不写故都名胜古迹的秋景,而只写平常百姓家的秋色的原因时,是这样组织教学语言的:我们从文章的一字一词中,不难感受出作者对北平秋天有着无限深厚的感情,他没有去写故都的皇家宫殿,皇家园林,也不去写远近郊区那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虽然那些景致也都能代表故都的特色。但是,作家感到它们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太遥远,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正是在这种感情驱使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绘得那么细腻真切。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使人感到“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于是,作者就从多方面、多角度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平秋的味道。五是利用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我给同学们布置的课下作业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并画出自己感悟到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这节赏析课结束了,可是,同学们还都沉浸在那美丽的故都的秋色秋景中。他们那高昂的学习激情和审美情趣,使我深深地感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求实创新,让每一节语文课堂都变得生动活泼,立体有趣又有情感,是多么的重要!笔者认为,当学生们能够把上每一节语文课,都当成是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而不是当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时,要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孟州职专)
关键词:培养;赏析能力;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美的教学,生动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摒弃呆板的旧模式,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美的感受中,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职业高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较低,也就是说,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小,对文章的赏析不够重视,加上教材中赏析的课文较少,严重制约着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为了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笔者在讲授《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的意境,流畅的语言魅力和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以及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上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采取多角度的方法导入课文。古人说:“女伤春,士伤秋。”我在制作的课件上呈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柳永的《雨霖铃》,杜甫的《登高》和《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并配上相关图片、音乐和解说词,让学生在浓浓的秋意与秋的文化中,去欣赏课文。这样就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学习散文只有重视“欣赏”,方知其中味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弥补了他们阅读量不足的缺陷。
其次,采用播放课件《故都的秋》的配音朗诵形式,在优美的音乐和朗读中开始授课。这篇课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在带领学生欣赏之前,应让他们了解作者和他所生存的环境。由于郁达夫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家的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就很难领悟其主观色彩笼罩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无法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图书室或上网等途径,去阅读郁达夫的有关资料和文章,了解作者的生平,文艺观和审美观,以便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眼中的秋色秋景是不同的,对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这正如一位美学家说的那样“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郁达夫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深情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活动法,让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教师找好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大家开展争论或辩论活动,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把握课文的主动性。二是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研究。我把大家分成三组,要求第一组在课文中画出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哪些。第二组思考这些景物可以概括成哪几副图景。第三组同学把课文中描写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画出来。三是采取绘画呈现法。由于本节的教学对象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我把课文中精彩描写秋色的部分:清晨小院,碧绿的天色,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下漏出来的一丝丝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且长的秋草,槐树落蕊铺的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只感觉极细弱柔软;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秋蝉残鸣哀弱;无处不在闲话秋凉,交谈语调缓慢悠闲;枣子淡绿微黄秋色——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课件中,让同学们思考构思,并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他们心目中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秋色。课下把同学们的作品集中挂出来进行互评,选拔出几副优秀简笔画的作者在课外学习小组里介绍自己画中的意境。四是教师明确法。我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十分注意文学语言的运用。就一篇散文赏析课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犹如课文的附件,用语优美则锦上添花,使学生陶醉在无限的美的享受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成为授课的败笔,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例如,我给学生解析郁达夫先生为何不写故都名胜古迹的秋景,而只写平常百姓家的秋色的原因时,是这样组织教学语言的:我们从文章的一字一词中,不难感受出作者对北平秋天有着无限深厚的感情,他没有去写故都的皇家宫殿,皇家园林,也不去写远近郊区那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虽然那些景致也都能代表故都的特色。但是,作家感到它们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太遥远,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正是在这种感情驱使下,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绘得那么细腻真切。在作者眼中,江南的“秋”只能使人感到“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于是,作者就从多方面、多角度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平秋的味道。五是利用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我给同学们布置的课下作业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并画出自己感悟到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这节赏析课结束了,可是,同学们还都沉浸在那美丽的故都的秋色秋景中。他们那高昂的学习激情和审美情趣,使我深深地感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求实创新,让每一节语文课堂都变得生动活泼,立体有趣又有情感,是多么的重要!笔者认为,当学生们能够把上每一节语文课,都当成是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而不是当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时,要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孟州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