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提问策略与技巧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511526198209172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教师说:“提问像把火,有了这把火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烧得沸腾起来。”因而可以说一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一种展示。巧妙提问,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语言表达应简洁明了,尽量使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学习价值,能激发思维,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再次所提问题应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刺激性,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相关,提问要让多数人能回答出来,这样学生会更有信心继续学习。课堂提问,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省。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课堂提问的技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活动几乎贯穿于每一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利用实验现象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静电现象》这一节时,为了把这一节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激发起探求的需要,我向学生展示了几根一端蓬松的塑料捆扎绳(做此实验要求当时天气要干燥),提问:哪个同学能把蓬松的一端捻聚在一起?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做这一件简单的事,我让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操作,结果发现每位同学都事与愿违,他们发现绳子不仅没有被聚拢在一起,反而比刚才更蓬松了,且越用力捻蓬松得越厉害,这一新颖现象使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的问题不要教师开口,学生就已经开始思索了。再如,讲大气压强时,用覆杯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样的实验现象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看完后自然而然地就在思索:为什么水和纸板不会掉下来呢?物理教学中很多问题都可采用这样的引问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借用学生的错例追问,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百分之百的正确率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错答、漏答是常有的,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把握情势,迅速准确地选择出可以加以利用的错例,这是对课堂自然生成的一种资源的利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比直接提问要好得多。例如,讲二力平衡时,学生对细绳悬吊重物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三种情形下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分析常出现这样的错误,认为静止时两力相等,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样的错误出现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评判正误,这时可追问:匀速上升、匀速下降的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否在改变?运动状态不变的物体应受什么样的力作用?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下,学生自然就认识了原先的错误,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辩问。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教学手段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课堂提问这个问题上也要贯彻这一理念。我们不能因为课时紧而束缚自己的手脚,更不能因为这种方式难于掌控而放弃尝试。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看,这种方法无疑是高效的。例如,在讲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时,我就先抛出第一个问题:找一个力的平衡力或者找它的相互作用力时,首选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快就会形成争论,争论的范围越大,参与的人数越多,效果就越好。再如,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时,由于刚接触电路,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如何区分串、并联电路呢?同样采用学生辩问的方式效果会比较理想。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辨别串、并联电路你认为什么方法最行之有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我们选择一些有针对的例题让学生展示他的辨识方法,看是否真的行之有效,是不是有遗漏之处,通过实践检验并加以改进,评判与改进的过程就是一个辩问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正确的看法。这种方法当然要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要好得多。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提问应是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以至担心自己的回答会令老师不满意,会招来同学们的讥笑,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学生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顾虑,走近老师,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令你满意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同时教师还应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地因势诱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总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思想品德与学生身边的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观察的眼光看自己的周围,通过生活中人和事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一、挖掘生活中的实例,熏陶学生的情感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关注教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管是城市里还是农村里,人们的思想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对物质的片面追求在影响甚至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历史是一面镜子。高中生作为即将踏进大学校门、融进城市生活的一个群体,或即将踏进社会,作为自食其力的一个群体,
一、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一名学生家长曾经这样说过:“孩子还是应该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体育课嘛,可上可不上,毕竟很难培养出一个姚明或者刘翔。”这位家长的话其实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可见,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观念,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  2.
为了解不同遗传背景的黑麦染色体对普通小麦主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采用SDS-PAGE和A-PAGE分析了两套小麦-黑麦(Holdfast-King和中国春-Impire)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