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缺乏师资、培养目标理论性过强,实习条件不足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困境着手,为顺利推进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打造校内外衔接紧密的整体化实践平台,提出一些相关的创业对策,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对策
就业是每个高职学生毕业后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也正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真实写照。通过改革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模式和途径,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其达到自主创业,可以直接性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自身体制和社会劳动供需要求的限制和不确定性,创业这种积极主动的就业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动和实施。下面就具体谈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的策略。
1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1.1面临的压力挑战前所未有
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创历史新高,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和变幻的经济形势所带来的就业格局的巨变正在倒逼高校就业教育模式进行改变,随着诸多行业社会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创新创业的趋势在慢慢的突显出来。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就业的了解程度来看,大多数都不清楚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特别是鼓励高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政策信息,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職院校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所有调查的人数总数中的5%。从这些学生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不仅创业意识淡漠,还严重缺乏创业精神,更不要说有坚定的创业信念了。
2.2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基础,走向社会之前,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需要在校园内得到提高和升华的,是知识力、活动力、组织力、应变力的综合。对于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目标而言,传授的不仅仅包含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比如政治、经济、法律、金融、货币、贸易、管理、行业文化规则等。然而,当前大部分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与目前社会需求是有差距的,学生掌握的综合能力是远远不能够适应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资金支持,还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决不能闭门造车,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经验、技能、人脉、信息等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就业创业的顺利实施。
2高职院校自主创业能力教育模式分析
2.1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创业课程设置与当地区域经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过程中,没有培养起对本专业的创业兴趣,只是练就专业技能。其次是教学目标应当把心理教育纳入其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敢闯敢拼”“艰苦奋斗”“勤奋进取”的创业精神。再就是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严重,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变革,忽视学生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创业教育授课教师以本校理论老师为主,缺少一线企业外聘教师的参与,引进企业优秀创业人士作为创业指导教师的机制不健全,长期授课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同时,在岗教师到基层企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
3通过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俗话说,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信念,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当然,高职院校较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并不只是走走形式,而是要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第一,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学校设置专业的指导部门、组织或者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安排相关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专门指导老师,为在创业的学生答疑解惑。第二,设置关于创业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来了解学生创业的知识,提高创业意识观念,并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定期在学校宣传国家及地区出台的创业政策,宣传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培养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信念。最后,定期开展与创业相关的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不仅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面,也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3.2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及帮助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学观念、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也是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自主创业,而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一个培养方式,并对学生的创业方向和创业意向进行统一。除此以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到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会使得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学校要给予这些充满创业热情和创业精神的学生一些帮助,在学校开设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交流等途径来积累经验,锻练技能。
3.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
由于一些传统家庭的观念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创业存在误解,认为创业不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好。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观念,高职院校的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通过一些成功创业人士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优点,并于及时与学生、家长等沟通,倡导家长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给学生创业道路上最坚实的支持力量,以此提高学生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迎曦.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9:19-21.
[2]赖晓华.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9):37-39.
[3]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金辉.解读美国硅谷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49.
[5]陈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技能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5):104-106.
[6]陈湘瑶.思想教育引导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中的实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8.
[7]雷彬.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及价值取向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145-146.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对策
就业是每个高职学生毕业后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而且,“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也正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真实写照。通过改革提高学校创业教育模式和途径,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其达到自主创业,可以直接性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自身体制和社会劳动供需要求的限制和不确定性,创业这种积极主动的就业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动和实施。下面就具体谈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的策略。
1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1.1面临的压力挑战前所未有
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创历史新高,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和变幻的经济形势所带来的就业格局的巨变正在倒逼高校就业教育模式进行改变,随着诸多行业社会供需关系的深刻变化,创新创业的趋势在慢慢的突显出来。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就业的了解程度来看,大多数都不清楚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特别是鼓励高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政策信息,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職院校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还不到所有调查的人数总数中的5%。从这些学生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不仅创业意识淡漠,还严重缺乏创业精神,更不要说有坚定的创业信念了。
2.2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基础,走向社会之前,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需要在校园内得到提高和升华的,是知识力、活动力、组织力、应变力的综合。对于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目标而言,传授的不仅仅包含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比如政治、经济、法律、金融、货币、贸易、管理、行业文化规则等。然而,当前大部分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与目前社会需求是有差距的,学生掌握的综合能力是远远不能够适应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资金支持,还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决不能闭门造车,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经验、技能、人脉、信息等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就业创业的顺利实施。
2高职院校自主创业能力教育模式分析
2.1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创业课程设置与当地区域经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融入创业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过程中,没有培养起对本专业的创业兴趣,只是练就专业技能。其次是教学目标应当把心理教育纳入其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敢闯敢拼”“艰苦奋斗”“勤奋进取”的创业精神。再就是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脱离严重,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变革,忽视学生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创业教育授课教师以本校理论老师为主,缺少一线企业外聘教师的参与,引进企业优秀创业人士作为创业指导教师的机制不健全,长期授课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同时,在岗教师到基层企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
3通过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俗话说,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信念,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当然,高职院校较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并不只是走走形式,而是要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第一,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学校设置专业的指导部门、组织或者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安排相关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专门指导老师,为在创业的学生答疑解惑。第二,设置关于创业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来了解学生创业的知识,提高创业意识观念,并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定期在学校宣传国家及地区出台的创业政策,宣传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培养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信念。最后,定期开展与创业相关的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不仅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面,也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3.2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及帮助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学观念、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也是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自主创业,而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一个培养方式,并对学生的创业方向和创业意向进行统一。除此以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到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创业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会使得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学校要给予这些充满创业热情和创业精神的学生一些帮助,在学校开设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交流等途径来积累经验,锻练技能。
3.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
由于一些传统家庭的观念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创业存在误解,认为创业不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好。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观念,高职院校的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通过一些成功创业人士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优点,并于及时与学生、家长等沟通,倡导家长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给学生创业道路上最坚实的支持力量,以此提高学生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迎曦.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9:19-21.
[2]赖晓华.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9):37-39.
[3]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金辉.解读美国硅谷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6-49.
[5]陈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技能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15):104-106.
[6]陈湘瑶.思想教育引导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中的实效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8.
[7]雷彬.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及价值取向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