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的个人隐私权保护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 ”时代,隐私权侵权现象出现一系列新特征,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难题,相关立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加大对隐私权的保护。
  “互联网 ”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驱动力。但与此同时,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出现许多问题,众多公民正处在隐私权被不法侵害的尴尬境地。
  个人隐私侵权现象严重
  “互联网 ”时代,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奇怪的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人非常少。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专门组成课题组调查,在个人信息曾被滥用的被调查者中,仅4%左右的人进行过投诉或提起诉讼。另据统计,今年1~9月,全国法院受理隐私权案件仅230余件。
  在“互联网 ”时代,之所以出现如此普遍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原因很多。
  一是互联网使个人隐私更具经济价值并更易得手。互联网所具有的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征和个人信息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更容易出现不安全的因素,使隐私权的窥探、获取和非法利用更为容易,而带有个人隐私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 ”时代比传统社会更具经济价值,能为商家和不法人员利用,客观上刺激了不法人员非法获取、利用。
  二是不法人员的利益追求。商人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不法人员更是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三是社会诚信机制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诚信体系尚不完善,诚信机制建设不健全,不法人员趁机钻诚信机制不健全的空子,恶意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
  四是立法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力。当前,我国虽然在诸多法律上明确规定公民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的内容,如《侵权责任法》,但这些法律规定主要是一种原則性规定,并没有规定隐私权的范畴,如何区分侵权责任,司法实践操作性较差,公民维权成本高。
  五是有关机关对隐私权保护不力。一方面,行政保护不力,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对侵犯个人隐私权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一些不法企业、个人任意侵害公民隐私权问题不管不问,放任社会秩序紊乱,放任网络安全问题产生。另一方面,执法、司法保护不力,一些严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件,被侦查机关当作普通民事案件刻意回避。种种因素加上中国自古以来个人隐私保护观念比较薄弱,使得我国在“互联网 ”时代,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现象十分严重。
  个人隐私权保护治理
  随着“互联网 ”成为各行各业的潮流,个人隐私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群众迫切希望加强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在现代治理主要是法治治理背景下,加强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治理及依法保护,成为我国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当务之急。
  (一)在修改宪法和制定民法典时,完善相关立法。《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从字面上看,《宪法》没有直接关于保护私人生活或隐私的规定。《民法通则》也没有将隐私作为独立具体人格。由于隐私权的保护刻不容缓,因此,一些学者主张通过对《宪法》中关于“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表述,突破传统的人格尊严仅为名誉权的限制,广义解释成一般人格权,从而将隐私权包含进来。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提到保护我国公民的隐私权,但是无法应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提出的挑战。在隐私权保护法律基础与社会环境相当薄弱的当下,现实与“互联网 ”时代的个人隐私权保护要求相距甚远。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所列举的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自然人的人格权利,第三项明确列举“人格尊严权”和隐私。这表明,我国司法实践开始创制性承认隐私权以及广泛的一般人格权(人格尊严权)。
  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有必要在人格权中,明确增加隐私权的保护条款,明确规定隐私权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样才不会导致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无法可依。
  (二)制定一部专门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当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行政法规对政府的信息公开与互联网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予以公开。
  但是,这种规定不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因此,建议尽快专门制定《个人隐私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把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范围、内容和保护方法,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等完整地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为个人隐私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相关立法中,尤其要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当然,立法时也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在加强隐私权保护的同时,明确例外规定:
  一是个人主动公开的情形。个人主动公开的私人信息或隐私,立法一般不予以严格保护,但在立法时要考虑个人公开个人隐私的范围,立法也要考虑其在互联网或其他大众传媒上公开个人信息有所不同,区别对待。
  二是为公共利益需要公开的情形。公共利益的涉及面应有明确的规定,如为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救灾等需要,可视情公布个人信息和隐私,但公布后其他个人不得非法利用。
  三是因司法裁判公开的情形。司法裁判有个重大原则,就是审判公开,这包括审判过程的公开和裁判结果的公开。当然,涉及个人隐私,审判的过程应不公开。但裁判文书必须公开当事人的真实、具体的个人信息。因此,司法裁判涉及的个人信息,可以并且应当公开。
  四是因相关利益方的申请而公开的情形。在一些具体行政行为中,因为涉及个人信息,相关利益方可以申请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公开。
  第二,要明确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范畴。公众人物的隐私也要依法保护,但对其隐私要有所限制。有学者根据公众人物与社会公共利益关联程度对公众人物进行分类,认为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也应遵循区别对待原则。   本人赞成此观点。对于政治型公众人物,应明确其隐私的保护范围,使公众的知情权与舆论监督权和其个人隐私权之间达到一定平衡。一是个人信息有限公开。姓名、学历、学位、家庭住宅信息等应当对社会公开。二是个人财产应实行申报和公开制度。因其行使的是法律赋予的公权力,其财产来源是否具有合法性、行为是否具有廉洁性的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监督。三是其他生活信息也应进行部分公开,如不健康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不正当的婚姻家庭生活问题。因这些信息关系到其是否能依法履职,是否能依法为公众服务,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因此,法律应保护其应有的个人隐私,而允许人民群众对其部分私生活进行合法的关注和监督。
  第三,要明确公务人员的隐私保护范围。目前,我国公务人员众多,由于公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故对其个人隐私的保护也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一是其个人财产的来源与状况不能纳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二是其严重的不良嗜好和违反道德的行为,有可能侵害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廉洁性,故也不应当纳入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三)在制定或完善其他法律法规时完善相关立法。当前,我国每年均有立法公布。在起草或完善相关立法时,立法机关应把个人隐私权放到相关立法中考虑。如立法机关起草《新闻法》或《新闻传播法》时,应当把个人隐私权保护放在重要的章节通盘考虑,既保护传媒依法采编、发布新闻的权利,又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安排专门条款。
  再如,立法机关在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正时,应借鉴打击网络谣言司法解释的有益经验,将非法窃取、披露、利用(包括非法买卖个人隐私信息)较多人数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入罪。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家谢望原所言,现代刑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不仅要做国家的“刀把子”,还要成为保障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大宪章”。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全球性、不完善性,以及隐私权侵权案件在侦查、起诉、取证、审判等方面存在诸多客观困难,建议立法机关在修改三大诉讼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时,必须考虑互联网的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四)加强个人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司法能让僵硬的法律条文活起来。如果个人隐私权只有立法保护,而没有严格的司法保护,那么,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当前,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权,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个人的隐私权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如在涉及损害名誉时,对个人隐私权予以保护,即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但毋庸讳言,这种保护非常有限。因此,在立法完善前后,司法机关应通过严格的司法活动最大程度保护个人隐私权。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首先应加大民事司法保护。对侵权行为,应当加大民事制裁力度。二是在刑事司法保护方面,侦查机关要加大相关案件侦破力度,对相关通讯企业、运营商和个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侦查起诉力度,决不放过一个。法院也要加大对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法在于严密,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能选择性执法司法。只要有案就查,有案必破,就没有任何人敢于犯罪、愿意违法犯罪。三是在行政保护方面,对政府因保护个人信息而不公开的案件加大支持力度。
  “互联网 ”时代,隐私權侵权现象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出现一系列新难题,相关立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加大立法对隐私权的保护,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也应当加大隐私权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
其他文献
历史复习繁琐枯燥,怎样让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学得轻松,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笑语欢声促高效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应该有笑声。《中庸》语云,好学近乎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不仅主张乐学,而且也实践了其乐学教育思想。[1]课堂中的笑声,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的外在体现,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师生相伴而行,学生对老师,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
虞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人民日报社对口帮扶单位。  在脱贫攻坚中,虞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贫困村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制订148个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争取国开行资金2.3亿元,加强贫困村交通、卫生、饮水、用电、网络、改厕等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同时,确立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种植、养殖等主导产业,让产业发展和环境建设同步推进。2015—2016年全縣有40个贫困村在退出的同时达到了《河
5月20日,中国银联宣布成为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成员,旨在顺应全球支付行业向芯片卡迁移的趋势,共同推动全球芯片卡标准的开发和实施。  银联加入EMVCo的谈判长达两年。与银联加紧布局境外IC卡受理环境相伴的还有银联的国际化步伐。目前,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银联商务公司布放POS逾736万台,改造率达到98%。  近日,北京同仁堂接连曝出
疫情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让“小眼镜”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  何伟,何氏眼科集团董事长,连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10余年,提出100多份提案。今年,他的提案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  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他谈道,我国儿童青少年近
“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将民生改善上升到顶层目标设计中并加以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阐发的民生思想,立足中国道路的开辟,科学阐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设计和价值取向,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南。  一、坚持民生改善目标与中国梦内涵的统一  中国梦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
“一些本来专业性突出的大学,升级成综合大学后,专业设置重复,与社会需求脱节,丧失了原来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近年来中国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着盲目扩张、热衷升级的现象,职业技术教育空间被挤压,并由此带来学费飞涨、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人才培养层
自2004年广东省率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已五年整。2009年的高考是新课改以来的第三年,也是广东省高考独立命题的第四年。纵观近三年地理试卷及教师反馈信息,我们惊喜地发现,广东省高考地理试题正逐步走向成熟,已被广大师生接受、认可甚至喜爱。如2009年,试题基础性强而又不失灵活,能力立意而又不刁钻,知识迁移而又不死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对比分析近三年高考试题,详细评析如下。    一、2007-
从教后常听很多学生说:“其实我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本和历史课。”经与学生沟通,我发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差,是因为学生在自我选择阅读历史书时,会根据自己的興趣爱好、书本的生动程度等加以挑选,而历史课本只能根据课标要求编订,文字也因历史学的学科特点而严谨书写。因此在学生看来,历史课本枯燥无味,没有趣味,也就更谈不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课堂中的问题真正引起了学生的
2017年版高中历史新课标颁布以来,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对于史料实证的素养,被认为是体现历史学科自身特征的重要路径。傅斯年先生认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1]這句话充分说明了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客观地解读,则是需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中学历史教师能做的主要是从观念
这堆垃圾像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挡住了李建强实现乡村振兴梦想的脚步。  5月底,32岁的李建强站在村旁一处占地三四亩的建筑垃圾堆前,看着一人多高的建筑垃圾得不到清理,他只得无奈叹气。离开前,他把被垃圾压倒的军用光缆的提示牌重新立了起来。  垃圾堆一侧紧挨华润天然气加气站,另一侧紧邻铁路轨道,数十米外是同煤集团总医院。今年春节后,这处垃圾堆曾着过一次火,消防部门出动了几辆消防车才将大火扑灭,这让李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