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满怀殷切的希望,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任何一位老师也同样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当我们看到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自己的督促指导下日有所长,不断提高的时候,会感到由衷的欣慰,然而在这欣慰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些优等生的责任感教育。
我们可以回想:在一个尖子生云集的班级中,废纸被丢在地上可以足足躺上一天,教室里可以足足一天长明灯高悬而没有人理会;请教优等生某个知识,他可以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给予拒绝,一个优等生回到家可以判若两人,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给他创造的一切,把帮助做家务看作和自己绝对无缘的事情。让我吃惊的是:一些优等生,当与之谈及今后如何发展或有何打算时,心中根本没有近期的或较长久的自我发展的目标,对他人有强烈的依附心理……
如果说,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日趋淡溥,已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那么,对优等生加强责任感教育的问题也应该受到关注。但事实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优”遮了“百丑”,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加强责任感教育的迫切性,认为可以放到比学习次之的位置上,从而使对优等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实质工作很少或干脆无所作为。
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教育者的教育起点就是“残缺素质”教育,只强调或过分强调某方面的发展,而学生如果对一个班级、家庭都缺乏责任心,又怎能指望他们在将来能用自己所学将建设国家、有利社会发展作为己任呢?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针对问题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实质性措施。
一、一个正确的教育导向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使教育者以分数论英雄,学生更是“视分如命”,为此整天被绑在高强度学习的战车上,无暇顾及社会变化,无暇顾及个人的整体发展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只停留在“为分欢喜为分忧”的层次,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视野狭窄,心胸狭隘。因此,应强调教育者端正育人观,改变原来那种片面、单一、静态的评价标准,重新确定优等生的标准,由看重分数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全面发展。从而降低成绩优等生的心理优势,引导他们正视自己。
二、一系列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教育措施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学校组织的其它活动,都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筛选和运用信息,使优等生不再靠吃老师、家长的“派饭”生存,使他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设计自我,对自我发展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关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一个有利的教育起点——家庭教育
人的启蒙教育源自家庭,而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更不容忽视。在家庭这个生存空间中学会体贴,热爱自己的亲人,学会帮助做家务,使学生接受最初的责任意识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走入学校,走向社会后把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强烈的责任感,并推及于人,成为对集体、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父母所期望的“龙”或“凤”。
四、一个良好的社会课堂
社会是个天然的大课堂,利用青少年对现实好奇关注的心理,从现实出发,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国际形势的发展现状,社会生活中的生动实例,如我国出现的特大灾难,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直面灾害,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受灾的人们渡过难关,加强责任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使其时刻关注自身发展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从而产生全面规范,提高自我的内在要求。
总之,没有责任感的“优等生”只是教育者提供给社会的“假冒伪劣产品”,只有采取实际措施加以改变,才能使优等生名实相符,更为关键的是:只有加强优等生的责任感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人,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责任编辑:黄佑生)
我们可以回想:在一个尖子生云集的班级中,废纸被丢在地上可以足足躺上一天,教室里可以足足一天长明灯高悬而没有人理会;请教优等生某个知识,他可以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给予拒绝,一个优等生回到家可以判若两人,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给他创造的一切,把帮助做家务看作和自己绝对无缘的事情。让我吃惊的是:一些优等生,当与之谈及今后如何发展或有何打算时,心中根本没有近期的或较长久的自我发展的目标,对他人有强烈的依附心理……
如果说,当代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日趋淡溥,已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那么,对优等生加强责任感教育的问题也应该受到关注。但事实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优”遮了“百丑”,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加强责任感教育的迫切性,认为可以放到比学习次之的位置上,从而使对优等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实质工作很少或干脆无所作为。
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教育者的教育起点就是“残缺素质”教育,只强调或过分强调某方面的发展,而学生如果对一个班级、家庭都缺乏责任心,又怎能指望他们在将来能用自己所学将建设国家、有利社会发展作为己任呢?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针对问题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实质性措施。
一、一个正确的教育导向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使教育者以分数论英雄,学生更是“视分如命”,为此整天被绑在高强度学习的战车上,无暇顾及社会变化,无暇顾及个人的整体发展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只停留在“为分欢喜为分忧”的层次,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视野狭窄,心胸狭隘。因此,应强调教育者端正育人观,改变原来那种片面、单一、静态的评价标准,重新确定优等生的标准,由看重分数转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全面发展。从而降低成绩优等生的心理优势,引导他们正视自己。
二、一系列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教育措施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学校组织的其它活动,都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筛选和运用信息,使优等生不再靠吃老师、家长的“派饭”生存,使他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分析自我,反省自我,设计自我,对自我发展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关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一个有利的教育起点——家庭教育
人的启蒙教育源自家庭,而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更不容忽视。在家庭这个生存空间中学会体贴,热爱自己的亲人,学会帮助做家务,使学生接受最初的责任意识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走入学校,走向社会后把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强烈的责任感,并推及于人,成为对集体、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父母所期望的“龙”或“凤”。
四、一个良好的社会课堂
社会是个天然的大课堂,利用青少年对现实好奇关注的心理,从现实出发,结合改革开放的现实,国际形势的发展现状,社会生活中的生动实例,如我国出现的特大灾难,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直面灾害,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受灾的人们渡过难关,加强责任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使其时刻关注自身发展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从而产生全面规范,提高自我的内在要求。
总之,没有责任感的“优等生”只是教育者提供给社会的“假冒伪劣产品”,只有采取实际措施加以改变,才能使优等生名实相符,更为关键的是:只有加强优等生的责任感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人,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责任编辑:黄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