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与逻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贯彻管办评分离改革政策是实现高校内外部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有力之举。在管办评分离改革实践中,无论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还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改革,其中都牵涉到各方切实的利益诉求。因此改革实施还要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不断地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高校“管办评”分离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试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评析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内涵;逻辑;管办评分离;内在合理性
  一、 实践及政策背景探讨
  2015年5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政策文件出台。《意见》指出,“到2020年,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此后,政府、高校、社会各机构等都更加坚定地深入到管办评分离改革相关政策推进的过程以及改革实践的工作当中。据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的报道,“教育部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工作近期展开,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的支持下,上海市、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西北大学等12个地方和高校被确定为试点单位,并开展了改革探索……12个试点单位的改革探索涉及学区制综合改革、教师职称评审、教师校长聘任、教育行政审批与执法、社区与家校之间多向互动、高校巡视诊断工作等方面。”“管办评”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进已成共识,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管办评”政策的优化改革也至关重要。
  二、 高校“管办评”分离的内涵及意义
  “管办评分离”中的“管”是指政府管理,具体为政府对高校拥有管理权。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高校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高校大小事务的自主权受到行政权力不正当干预的现象大有所在,这对大学内外部治理是一种挑战。“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总方向,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责和作用,将逐步转移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优化公共教育服务、维护教育公平秩序等方面。”政府管理高校的事务应从宏观上进行管理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到高校事务管理之中。故政府要向高校放权,政府要依法办学,而不是包办教育。
  “办”是指“办学权”,具体为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为此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大学的“自主招生、自主设置专业、选编教材”等七项办学自主权。在此意义上,权力的分化和制衡是至关重要的,政府拥有依法办学权故不能包办教育事务,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也由来已久,高校有自主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如果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出现集权,民主管理也就岌岌可危。
  “评”是指要发挥社会力量的评价监督功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評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大力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即开展政府、高校之外的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是由与政府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中介组织包括各类社会专业机构、大学科研院所等参与或主导,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考核,因此也被称为‘非官方评估’”。但目前我国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因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再加上政府评估机构的一些“越位”“越权”等问题,其实际操作困难重重,管办评分离改革中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仍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权力很大,且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明晰,高校办学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社会对高校管理的评价作用也没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管办评”分离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离不是绝对的分离,反之,政府、高校、社会三方主体的相互联动非常重要。而在我国社会各方对“管办评”分离改革政策的关注日益增多,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举措,管办评分离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有其推行的迫切性,在教育理论层面上也符合科学的规律与逻辑。
  三、 管办评分离改革政策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1. “管”和“办”的分离实施在内在逻辑层面上的必然性
  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首要是推进“管”和“办”的分离,政府作为“投资举办大学的主体,其职能主要是投资办学校、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任命或聘任校长、对办学活动实施监督等。” 故政府在高校管理中要适当放权,高等教育独立性不应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影响。
  潘懋元先生把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具体阐述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保证受教育者充分发展这一内部关系规律的层面上,我们认为有必要让高校教育体制独立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充分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而关于大学独立自主的本质及高等学校自由的、自主的、独立的职能和特质是自其近代化转型以来就被确立起来的,对此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者洪堡,他在《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一文中也写道“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它总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处于研究探索之中。”而“那些把身外的闲暇或内心的追求用于科学和研究”的学者们有一种精神信仰的空间需求,他们不应依赖任何外在的命令和权力。故在保证受教育者充分发展这一内部关系规律的层面上,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让高校教育体制独立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充分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且教育治理的权力主体应该是学校而不是政府,而“管”“办”分离有利于确立高校办学的独立性,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
  另外,从潘先生提出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层面来看,“管”“办”分离强调的是政府和高校的权责界限要分明,两者要改变政府处于权力支配地位的局面,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去削弱政府权力弱化行政制度,抛弃“管”这一主体。大学治理中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共同交织、相互作用,高等学校本应贯彻独立自主,教授治校等治学理念,但其独立自主权也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如果放弃政府管理教育这一功能,完全让高校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发展,这种“完全市场化”会让教育出现“失灵”,这也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体现,因为高等教育也要灵活地应对市场提出的各种要求。故让政府与高校平等“对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政治体制的制约。对此布鲁贝克也曾说过:“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另外高等教育也对政治运作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大学也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   2. “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发挥社会评价力量作用的必然性及其理论依据
  最后在“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关键环节中要充分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大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治理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政府与高校,还有社会上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社会力量对于高校的评估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等价值。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功能也是高校积极回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过去政府作为高校教育的“裁判员”这一现象仅关注到高等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政府对评估的专权及高校事务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对培育社会评估机制的必要性,别敦荣教授也指出:“从高校角度看,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应当高度重视的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之源。”他认为社会有参与监督高校办学的义务,来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使其满足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而重视社会第三方评估的力量也是符合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的,潘懋元先生把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具体阐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服务。”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发展最终要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总体发展,所以教育成果也要接受社会各方力量的评估,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中必须充分保障社会上企业行业的监督评估作用,从而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规律,最终也从本质上促进教育评估在引导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反馈及调节的功能。
  四、 总结与思考
  美国耶鲁大学“GIAMATTI座椅”上有一句铭言,“大学教育乃是一个社会的心脏”。作为最早的大学雏形的中世纪学者行会,其自产生之日起就获得了追求终极公义和信仰的高度独立和自治,在此意义上大学教育作为社会的心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器官”。然而近代以来的大学也在不断地接受来自外来社会的挑战,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继教学、研究、服务功能后已经有了“第四功能”即“交往”功能。如同济大学的章仁彪指出“走出‘象牙塔’后的现代大学功能的扩张是历史的必然,这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社会责任的扩展。大学能够发挥的‘有利作用’即‘功能(用)’愈多,大学的社会责任也愈重。”所以作为社会心脏的大学教育要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大学与政府、市场及社会的相互制约与互动的关系也如此,就像我们身体各个器官协调运作一样,只有发挥好政府、大学与社会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总体运作才不会出现紊乱。
  然而理想与实践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在政策执行的现实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实践中政府管理教育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而作为“管办评分离”改革中关键的一环即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阻力。面对高校管理体制中日益呈现出来的“政府包办教育”“学术权力行政化”“大学学术管理的重行政、轻学术”、高校内部“学术失范”等弊端,中央政策层面上提出的“管办评”分离改革不仅在实践上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操作方向和重要的推动力量,且也充分尊重了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另外,“管办评”分离政策在制度层面上也保证了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的权力、责任都更加明晰,若是政策制度能在实际中落实到位,不仅能逐步完善大学的内外部治理结构,而且充分保证高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实现。高校教育体制有其独立性,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独立。总的来说,中央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明确部署的“管办评分离”改革政策在内在逻辑层面上是符合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它强调的不单是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内在联动,实现多元化治理,也进一步为其各自的权责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得以实现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R].教政法[2015]5号.
  [2]教育部确定12个地方和高校试点管办评分离改革[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511/t20151117_643326.html.
  [3]張力.教育系统管办评分离的政策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5:15-17.
  [4]漆玲玲.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吴晓春.信任视野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3.
  [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2.
  [8]别敦荣.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310.
  [9]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4.
  [10]章仁彪.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18.
  作者简介:周杰,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文开,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地理案例、人地关系素材可谓举不胜举,我们应该以“人地关系”为区域地理复习的逻辑主线,保证区域地理复习不是简单、类似重复,又能保证全面、客观阐释人地关系。本文结合“人地关系”的理论和以西北地区为例的区域地理教学案例提出了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下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规律;学习问题;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能够深刻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能够体现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
摘要: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本文指出中职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觉问题加以解决,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数学  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思维敏捷、灵活,大胆想象,富有激情;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他们大部分以后会肩负社会的蓝领工作。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创新、融合,充满无尽想象力和可能的大家称之为“云时代”的环境里,
摘 要:“微课”是在大数据时代对教学的一种革新。好的微课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让学生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笔者在参加一次微课大赛中一节课的设计,对微课制作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阐述自己的一点感悟。  关键词:微课;核心素养;资源  什么是“微课”?张一春教授指出“它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整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重要规律。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摘 要: 随着“以生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有意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成为一线英语教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构建真正高效的英语课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更为了确保英语课程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在教学时,英语教师要坚持贯彻落实“以学引思,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通过恰当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学生英语学会习能力的提高作出贡献。  关键词: 以学引思 以学
以λ表示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的波长,以s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两质点间的距离,则利用可以解答波动的一些问题,现举例介绍如下。  1.确定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中国古诗词在借助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时,在同样的叙事模式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蕴,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呈现出“真假”之分。这其中有伤时怀人的“真”思妇,寄托个人得失的“假”思妇;表现孤傲超俗之情的“真”渔夫,垂钓功名的“假”渔夫;保家立业的“真”征夫,厌战思乡的“假”征夫……对此,需要察其史、明其实、析其理,方能把握其真实思想。  关键词:古诗词;思妇;渔夫;征夫;“真”与“假”  中国的古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国人民最基本的价值观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诚信是人们的基本素养,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别是身为祖国花骨朵的中小学生。因此,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学校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诚信文化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的诚信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小学生;诚信文化素养;教学方法  中小学生还处在九年
一、设计理念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式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
摘要:由于女大学生在爱情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对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综合研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某高校286名女生的问卷调查,得出他们在恋爱观、性观念以及对恋爱中价值观的看法,总结95后大学女生在恋爱观上存在的问题,进而试图探讨女生恋爱心理教育途径,希望为大学生德育尤其是女生团体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学;恋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