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村民偷偷说书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初我们到塞北大山里插队时,乡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前的小剧社、说评书、演皮影、闹花会都当“四旧”给扫了;才出来的样板戏,县剧团在县城演选场都一票难求,更不要说到乡下演给社员看。社员一年到头就是修理地球跟天斗跟地斗,越斗口粮越少;“跟人斗”,村里就那么几个破地主,还是“省吃俭用”型的,斗斗也就没啥大劲了。
  山外运动烟熏火燎,大山深处时有寂寞。别看社员有文化的极少,那也怀念早先瞎子说书皮影声声的时候,动不动说:这也没个啥可“误乐”的,把“娱”念成“误”。你说念错了,大伙还那么念,成心的,就往错里念,也算娱乐一把。
  我下乡时带去两套书:箱子上面是毛选“四卷”,箱底压着一套两本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竖版,带地图和人物像。看“三国”只能夜里看,看得烂熟,熟到说起哪个人物、哪段事甚至哪句话,一想就能想到那些文字在书中的具体位置。有一天干活歇息,人少,有人求一个念过书的“子弟”(当时对地富子女的统称)讲段“三国”,他说了没几句,就关公战秦琼讲不下去。我接过来,讲得流畅,众人听得入迷,说:没想到你一个接受再教育的学生,还会讲“三国”,往后干活咱几个多在一起。
  这话里有话:一个生产队好几十劳力,全坐那儿听你讲“三国”,那就坏了,绝对抓你个“阶级斗争新动向”。只能是三五个人,还得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干活,其中还不能有运动积极分子。巧的是生产队副队长爱听书,隔一阵由他派活时,就有意创造机会。到地方抓紧干,看四下无人,招呼歇会儿,抽着烟,说:来一段。来哪段?来热闹的,来哥仨战谁来着?“三英战吕布”。对,就他娘的这段,这段过瘾。
  这时我就能摆摆谱———拣高处往当中一坐,问谁的旱烟好抽,给我也卷一根,点着。有水吗?我得润润嗓子。众人赶紧伺候,哪一点伺候不到,副队长就骂:聋啦?快拿水!这滋味,爽!
  开讲:话说刘关张在帐内立于公孙瓒身后,听外边鼓声轰轰、杀声阵阵……我得先从“温酒斩华雄”说起,添枝加叶,倒叙嗑叉,不能一下就让他们四人杀起来。杀完了,吕布败归城里,我也就一邊待着去了,还想有人伺候?美死你!
  自1966年运动起,我因家庭出身不能积极,就属“游鱼”(不参加运动者专用词)一族。直到下乡前,只要是书,我就想方设法弄来看。到这会儿用上了,我给社员讲过“三国”“水浒”“说唐”等等。当然不是成篇大套,那我也讲不了,只能是讲一段段的故事。就这样,我和社员的关系很快拉近了,我也就不觉得孤单。收工了烧火,柴湿烧不着,正发愁,有听过我“说书”的社员的孩子挎小筐来,里面有几个刚出锅的红薯面饼子。转天又有人打发孩子送来一碗“懒豆腐”(不去渣的豆腐),这在当时算是好吃的了,可香坏了我。这都是偷摸着送,后来形势变了,社员就敢公开把我叫到他们家吃上一顿。
  到了1972年以后,知青中开始讲《一双绣花鞋》之类的故事,我又看了《福尔摩斯侦探集》和希区柯克的电影简介,加工丰富后,就改讲这类内容了,社员也挺爱听。渐渐地就传出去,有时去县里,在大街上就让“大院”(革委会)宣传报道组等一些“老五届”大学生拉走,管吃管住,就让你给讲半宿。后来有一天在招待所碰见县革委会一位副主任,他说:听说你挺能讲故事,要注意呀,别再乱讲了。
  他的话吓我一大跳。当时我正努力要上大学,要是因为讲故事弄出点什么政治问题,那可就麻烦了。打那以后我就不讲了。不过,日后我写小说编故事的能力很强,肯定与那时“说书”有关。
其他文献
我经历过文盲和大老粗吃香的年代。“大老粗上讲台,革命理论满胸怀!”无产阶级似乎等同于无文化阶级,大家都为自己是个老粗而沾沾自喜。为此,有些人明明读了十年书,却虚报读了五年,读得太多就感到危险和丢人。那时你要是个有知识的作家,就没意思了。作家前面要是加上“工人”或“农民”两个字,就像贴了金一样;倘若你是个大字不识的作家,就绝对会光彩夺目。  我经历过贫穷吃香的年代,最好穷得三辈都穿不上裤子,就更骄傲
周末整理书房时,无意中发现一张20世纪70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中我身着工作服,正在聚精会神地大修汽车发动机。这是一张我第一次独立大修汽车发动机时,由团委书记偷拍的照片,曾在单位宣传橱窗内展示过。那还是197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刚从汽车大修厂培训回来,便接到领导通知,要求我独立完成大修一台汽车发动机的任务,时间为半个月,型号为6缸跃进。听说要我独立大修一台发動机,我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培训时间是那么短
我插队在翼城县东续大队。刚到农村时,村里的木工组得知我会干木工,就把我要了过去。做木工是我在北京自学的。“文化大革命”别人都造反去了,我自制、购买了一点简单的工具,找了一些废旧木料,借了一本《木工工艺》,边学边干,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点木工,没想到在农村还真发挥了作用。  当上小组长  到木工组后,我发现不少农机十分落后,有的不实用,就想把它们改造得更好一点。可是“知识青年”没知识,连最简单的机械零
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有一个中型的图书馆。“文革”开始,因受到媒体批判的“毒草”越来越多,图书馆疲于清理和下架,只好一关了之。  1967年秋,停课仍在继续,漫长的假期似无尽头。但收枪令已下达,革命略有降温,校图书馆立刻出现了偷盗大案:一个墙洞赫然在目。管理图书的老师慌了,与红卫兵组织紧急商议,设法把藏书转移至易于保护的初中部教学楼最高层,再加上铁栅钢门,以免“毒草”再次外泄。不過外寇易御,家贼难防,
我搞文学讲座,青年学员递条子问:“什么是幽默?”我说,英语humour,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滑稽、讽刺、诙谐、调侃、揶揄、嘲弄、挖苦、戏谑……都不合适,林语堂先生才选用了谐音词“幽默”,虽说是音译,但从字义上看,这两个汉字还是选得很巧的。  学员不满足:“那,究竟什么是幽默呢?”  我实在找不出精确的语句来给幽默下定义:“这么说吧,人世间有些事能活活把人气死,有些事能让人恨死,有些事把人冤枉死,有
1950年,我国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志愿军到朝鲜,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斗争,我的家乡福建省宁化县开展了招收志愿兵的宣传动员。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一个念头:参加志愿兵。因我是小时候被拐卖到宁化的,怕家人不同意,我决定背着家人去参军。  1951年1月13日,天还未放亮,我就悄悄起了床,顾不上吃饭,趁着雾霭,快快地离开家里,沿着山路,直奔宁化县城。为了防止家人发现,我连衣服、鞋子等一切
我奶奶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婆,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挽救过多少生命垂危的产妇和婴儿,谁也说不清楚。我小时候,有一天夜里,家里来了一位穿蒙古长袍的汉子,自报名叫巴图,急急忙忙地说,他媳妇难产,请奶奶去接生。奶奶二话没说,跟着巴图就走。院外一匹拉着勒勒车的枣红马在大杨树上拴着,巴图扶着奶奶上车后,赶着走了。  我的家乡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最南端,北靠乌拉山,南临黄河滩。乌拉山前及山里是牧区,黄河
严相默,男,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延边医学院,现任延边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附属医院麻醉与疼痛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中华疼痛学会第七临床中心主任。严相默教授是
期刊
人这一辈子,总有些事难以忘怀。在我,就常常想起44年前那一麻袋小麦。不写出来,那心情就像欠了别人的债长期不还一般。  1972年6月29日,我的女儿呱呱坠地。我升级当了爸爸,十分高兴。妻要坐月子,得给女儿喂奶,自然该增加营养,补补身子。但那个年代,物资不宽余,生活必需品大多凭证定量供应。如粮食,市民每月供应28斤,其中细粮即白面只限35%。食油,每人每月限供3两。肉、蛋等的供应则更稀罕。我的女儿出
工资装在纸袋里发到你手上,那情形,仿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想起来,却像就在眼前。  我第一次接触工资袋,是在1979年春,被大队推荐到公社的砖瓦厂上班以后。砖瓦厂是社办企业,从书记、厂长到职工,都是离土不离乡,户口在农村,拿着工资回生产队买工分。我们的工资是每月25元,遇上突击加班或干包工时,能多一些。我入厂第一个月开的工资正好是25元,会计把工资装在白色印花的信封里,信封外皮上写着我的姓名和钱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