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主问题”设计角度例谈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小说文本往往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教与学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如果每一篇小说的解读都能选准一个切入点,设计一个“主问题”,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事半功倍。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短暂的应答式问题而言的,是指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对一部作品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的重要问题(提问),它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基于小说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往往就不能脱离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而教学角度的选择并非这三要素的机械呈现。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对小说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有了真切体验。兹不揣冒昧,将若干“设计角度”简述如下,望同人指正。
  一、破题而入
  标题是一扇窗,可以引导读者窥探文本的丰富内涵。小说的标题样式五花八门,但用意相对集中:交代主要形象、概括主要事件、渲染环境氛围、线索贯穿全文、揭示小说主旨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教学中可以抓住标题的某种用意来串解全篇,以求课堂重点明晰。如教学《边城》一文,可以这样设计。
  主问题:有人说,“边城”这个标题用意深远,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你如何理解?
  “空间概念”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点,“时间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然后在两个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味故事发生地的风俗人情,进而梳理情节、赏析形象、揭示主题。该设计围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展开,分析环境在前,赏析形象在后,最终探究主旨,先浅后深,层次分明。
  二、品读要语
  所谓“要语”,就是指要言不烦、表意明达的语言。它既可能是揭示题旨的“文眼”,也可能是毫不起眼的语词。一则小说文本,无论长短,教学时都可以选择“要语”入手,让学生在细品慢嚼中,联系全篇信息,体味作品内涵。比如教学《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可以紧抓“不动声色”一词。
  1.整体梳理环节:烈日炎炎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一对母女坐着简陋的三等车厢,经过了漫长的旅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她们来小镇干什么?
  2.局部体味环节:我们可以从哪个文段(句子)得知这个死去的人就是母亲的儿子?
  “就是上个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反复朗读,注意体会“不动声色”的语调,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位母亲的内心)
  3.主问题探究:这样一个不动声色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母亲?(①结合全篇中有关母亲言行、神态等语句,小组讨论品析发言。②在对母亲这一人物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来朗读这个句子,体悟母亲“不动声色”背后的真实情感。③分析神父对母亲前后态度的变化,来烘托母亲这一伟大形象。)
  三、挖掘情节
  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课本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小说。学生往往在发下新书的那一刻,就开始阅读小说。学生对小说情节的了解通常会先于教师的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把解读的重心延伸到文本背后,去引导学生发掘诸多隐性信息。以《桥边的老人》为例,做如下设计。
  主问题:老人有没有向他人求救?为什么?
  1.有求救。一个76岁高龄没有家人的老者,在逃难中随人流行进12公里,是否向他人开口寻求过帮助?(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文本的一些细节入手去推断。小说中有两段自述的文字,一处是“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另一处是“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很明显,“上尉”“人家”是关心老人的,如果老人因体力不支等原因瘫倒在地,他们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在残酷的战争和死亡面前,人性中的善并没有泯灭。)
  2.没有求救。老人和“我”相遇,只是询问了“卡车往哪儿开?”那么,老人在走不动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向我求救呢?(老人不愿求救,因为他主动地放弃了求生的机会。文本对老人的家人没有丝毫的交代,显然,老人曾有一段丧失家人的惨痛经历,这无疑是精神上的重创,而和动物的相依相伴,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让老人的情感得以慰藉。可此时,战争将夺走老人最后的依托,这是致命的精神打击。或许,这正是海明威构思的巧妙之处——不描绘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只触及小人物伤痕累累的绝望内心。)
  一个问题,两个答案。不管学生认可哪一个,最终都体会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反战。
  四、赏析技巧
  一些作家的创作,带有典型的个性化色彩,有些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些表现在创作技巧上。从表现技巧入手来设计教学的主问题,既能解读文本,又能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可以做如下的设计。
  主问题: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对照对比关系?(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能像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这样,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鲜明、尖锐和透彻。雨果自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在课文节选部分出现了四类人物——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加西莫多和围观的群众,他们之间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对照关系。)
  在美丑对照中,既有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也有人物自身外形和心灵的美丑对照。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一步,就会使人物形象干瘪,性格单一。而这部作品中的形象为何是丰满的、鲜活的?还有哪些比照?(雨果塑造人物形象,看重人物性格的动态转变,也就是说“人物性格前后的美丑对照”。加西莫多原来不流泪,现在流出了第一滴泪,到小说的结尾,当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他愤怒地把他的养父推下钟楼之后,他那只独眼默默地泪流成河。这正反映了人性的苏醒,这才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精髓所在。)
  以上是笔者在小说教学中,对“主问题”设计的角度选择的一些尝试,旨在让“主问题”成为有效课堂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产生“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摸索出贴近文本、适合学生的设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才是“硬道理”。■
其他文献
有人认为,《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以元代末年的张士诚为"原型"的,并据此而认为《水浒传》是张士诚同乡施彦端作的一个"内证"。本文主要从张士诚与宋江的思想倾向来分析,认为所谓"同
一、研究背景(一)提升学校师资整体水平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直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实践也证明,离开了教师专业
《孽子》在显性层面上表现的是父与子的冲突,而在隐性层面上关注的是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的观念与社会普遍维护的道德间的冲突。小说中父亲和儿子都经历了缓慢的精神演变过程,
五代吴越幕僚诗人留有诗歌的主要有罗隐、皮光业、沈韬文、皮光禹、黄夷简、陈长官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在十国中的位置也并不突出,但这些幕僚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具
一所学校到底能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一所学校,应该代表着一个孩子某一时段的光阴,在这里他要完成一次生命的蜕变。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致力于做
家校合作是孩子阳光健康、幸福成长的保障。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完美的生活、学习、成长平台,家校合作
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新的社会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到父母的抚慰和关爱,在成长过程缺失亲情关爱和情感交流。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