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爱伦·坡哥特小说死亡主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爱伦·坡系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被赞誉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童年丧母、商海沉浮、情场失意等生活的磨难为爱伦·坡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其哥特小说在继承传统哥特小说创作题材与创作主题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性的元素,追寻一种深入心灵的恐惧。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厄舍古宅的倒塌》的死亡气息与《红死病的假面具》的死亡意象,窥探爱伦·坡哥特小说的死亡主题。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哥特小说 死亡 气息 意象
  一 引言
  出生于19世纪初的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系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在其短暂的四十载生命中,爱伦·坡不仅钟情于诗歌,而且创作大量优秀的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与哥特小说。对恐怖题材与死亡主题情有独钟的爱伦·坡与安布鲁斯·布尔斯、H·P·洛夫克拉夫特齐名,被称为美国19世纪三大恐怖小说家。爱伦·坡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因病去世,弗吉尼亚州的一位富商收养了坡并将其送到伦敦附近的斯托克纽因顿寄宿学校进行学习,在寄宿学校学习的少年爱伦·坡就展现出超人的文艺天赋,在诗歌、戏剧、拉丁文的学习中成绩出众。1826年开始,坡先后进入弗吉尼亚大学与西点军校学习,使其古典文学与语言学方面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毕业后,坡开始写作诗歌,诸如《致海伦》、《帖木儿》等著名诗篇都熔铸了坡对于文学的热爱之情,坡曾坦言自己仅仅钟情于创作诗歌,而写小说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即便如此,凭借天赋的文学感知力与丰富多舛的生活经历,坡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哥特小说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入心灵的恐惧与对死亡的深刻探析使他的哥特小说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独具异彩且无可替代的一笔。
  童年丧母、商海沉浮、情场失意等生活的磨难为爱伦·坡进行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了内情情感体验基础,在开始写作诗歌的十年后,坡开始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之中,发表在《戈迪淑女》杂志上的《梦幻者》成为其首次成功发表的短篇小说作品。此后,他还创作了诸如《厄舍古宅的倒塌》、《红死病的假面具》、《钟楼魔影》、《瘟疫王》等多部优秀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影响了后世很多文艺创作者,如柯南·道尔、罗伯特·斯蒂文森、蒂姆·伯顿等。
  二 爱伦·坡哥特小说死亡主题
  哥特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与黑暗和恐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时常被运用的神秘、超自然、诅咒、厄运、幽灵、疯癫等元素成为其惊与丑的审美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哥特小说不仅开启了西方文学史中一种新的美学范式,而且对科幻小说、恐怖电影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评论界公认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为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爱伦·坡继承了传统哥特小说瘟疫、虐杀、复仇、复活的题材,延续了自《奥特朗图堡》以来的哥特小说的死亡主题,同时坡通过将恐怖意象与恐怖事件融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之中的情节设置增强了小说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升华了恐惧感与神秘气息。
  《厄舍古宅的倒塌》讲述了厄舍古宅主人的妹妹—— 一个女病人被活埋的故事,作者通过古宅周遭与古宅内部的环境描述将死亡气息蔓延于整部小说之中,构成了强烈的恐怖效果。而讲述了红死病魔肆虐的《红死病的假面具》则通过小说中红死病魔、第七个房间等阴森意象的运用强化了读者对于恐惧的阅读期待从而达到了心灵式的恐惧。堪为爱伦·坡哥特小说代表之作的《厄舍古宅的倒塌》与《红死病的假面具》十分符合坡在小说创作理论中提出的“效果论”,他认为一部成功的短篇小说的篇幅应该控制在一个小时即可阅读完毕的范围内,以维持其效果的前后统一;同时作家应在创作之初谋划好包括场景设置、人物造型及情节展开的具体细节,避免为了达到预定的效果而生硬地加入思想与情感。爱伦·坡在其短篇哥特小说之中放弃了宏大叙事的构建,转而关注深入心灵的恐怖效果的营造,从这一层面观之,坡的哥特小说已经突破了传统哥特小说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局限,成为对文学中死亡母题深刻书写的异彩之笔。
  1 《厄舍古宅的倒塌》中的死亡气息
  阴森的古宅、暴雨的黑夜与挣扎的病女、古怪的罗德里克等恐怖环境与怪异人物的设置使《厄舍古宅的倒塌》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在这种弥漫开来的死亡气息中,小说的主题得以展现。
  《厄舍古宅的倒塌》自小说叙述者“我”——古宅主人罗德里克之友的视角进行叙述,当“我”临近厄舍古宅时,由孤零零的房屋、惨败的树干、空茫的窗子散发而出一股阴森的气息令“我”感到内心的一阵冰凉与恶心,似乎感受到面临死亡之时的恐惧与焦虑。小说的情节随着“我”迫近古宅的脚步推进,一种“与自然的不相亲和的空气彻底将“我”包围,这种与空气不相亲和的气息即发自古宅周遭的非生命特征,明确地指向死亡。如果说古宅周遭的死亡气息已经弥漫开来,那么这种气息的来源自然是古宅内部,古宅内部垂挂四壁的黑帷幔、破旧古典的家具与仿佛沉寂已久的乐器等场景都使这种死亡气息愈加浓重。加之坡对自然环境的设置,即一个暴风肆虐的雨夜,进一步增添了古宅内部及周遭的死亡气息,大片涌动的乌云使地上的物体被奇怪的雾霭所笼罩,恰如一块巨大的裹尸布一样,这种切合自然环境的鲜明死亡意象已然不言而喻了小说的死亡主题。
  在古宅及其周遭阴森环境描写的基础上,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即厄舍古宅的主人罗德里克先生,进一步将文本的死亡主题进行细致、深化的展现。坡通过叙述者“我”来到古宅探望故友这一线索展开了古宅内曾经发生与正在进行的恐怖故事的叙述,在“我”眼中所见的罗德里克先生是一个相貌奇怪,甚至与周遭环境一样阴郁的男人:白如死尸的脸庞、异常明亮的双眸、奇怪僵硬的面部表情……这样的形象使读者在极不舒适的视听体验中产生了关于罗德里克形象成因的疑问。坡在小说中借“我”之眼很快为读者解答了这一疑问,罗德里克的家庭没有旁系血亲,独自继承着家族的姓氏和财富,正因如此他从未离开过古宅,可以说古宅周遭奇异的景观与阴森的气氛造就了,罗德里克不同于常人的外貌与内心,在死亡气息的萦绕中罗德里克的精神已经处于疯癫的状态,他经常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并确信自己将在愚蠢中可悲的死去。正如罗德里克自我预测的一样,他终于在一个暴雨的夜晚精神彻底崩溃,活埋了自己生病的妹妹并在古宅的倒塌中葬身其中,在这场似乎必然发生的灾难中,精神崩溃的罗德里克自然无法幸免,而仅仅短住其中的叙述者“我”在目睹了兄妹二人的惨死后成功逃离,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在小说中弥漫开来的死亡气息的恐惧,更有利于突显死亡主题的深刻内涵。在《厄舍府的倒塌》中,爱伦·坡通过环境的设置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制造出了一种弥漫于小说始末的死亡气息,其死亡主题的叙述意旨在于展现一种人在死亡迫近之时的恐惧与焦虑,通过精致短小的故事书写了死亡带给主人公的精神摧残,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罗德里克只是整个人类在面临死亡时的一个精神缩影,透过他仿佛可以看到死亡带给整个人类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与行为影响。   2 《红死病的假面具》中的死亡意象
  《红死病的假面具》是以欧洲中世纪横行的黑死病为故事原型,虚构了一种不存在的瘟疫“红死病”,小说主人公普洛斯佩罗亲王为了躲避城中蔓延的红死病,率众住进了城堡之中并将城堡的大门封死,正当城堡内的人们为成功避开红死病而进行狂欢之时,红死病魔混进了他们的假面狂欢舞会之中并开始对狂欢者们展开疯狂的虐杀,普洛斯佩罗亲王也被杀死在了象征着死亡的城堡的第七个房间之中。小说主要通过阴森残暴的红死病魔与黑色笼罩着的第七个房间等死亡意象的运用,展现了坡在哥特小说中坚守的死亡主题,与《厄舍古宅的倒塌》一样带给读者以深入心灵式的恐惧与焦虑。
  红死病魔是红死病的一种具象化象征,游荡于城市之中与城堡之内的红死病魔无疑将会带给人们死亡与迫近死亡的恐惧,感染红死病的症状是患者身上尤其是脸上开始出现血红色的斑点,随后便开始流血,本来代表着生命、热情与希望的红色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彻底变为死亡的象征。当红死病魔混入狂欢者的假面舞会时,他的真实形状得以呈现:瘦长的身材被血淋淋的裹尸布包围的,站在被黑暗笼罩的乌檀木时钟旁边,僵尸般的面具遮盖了他的面貌。裹尸布、血淋淋、僵尸这些描述红死病魔的词汇都共同指向了死亡,在其出现后不久,狂欢者们陷入了恐慌,密闭的城堡使这种恐慌积聚在狭小的空间内而更加浓烈,自以为住进城堡并逃过一劫的普洛斯佩罗亲王实际是在画地为牢,最终难逃被虐杀的命运,午夜十二点红死病魔展开了他疯狂的虐杀行径,在强大的病魔面前狂欢者们只能无奈地接受死亡,这一巧妙的情节设置本身就强化了读者内心的恐惧与无法逃离恐惧的焦虑感。
  在红死病魔这一贯穿小说始末的死亡意象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死亡意象即为第七个房间。城堡中的狂欢者们举行假面舞会的场地是七个不同主色调的房间,从第一个房间依次向后分为蓝色、紫红、绿色、橙黄、白色、紫色和黑色。爱伦·坡对于七个房间不同色调的设置具有深刻的内涵,从东至西的房间象征着人从生到死的不同阶段与经历,以黑色调为主的第七个房间即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死亡,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渲染了第七个房间的死亡气息,四壁垂下的黑色丝绒帷幔、同色同料的地毯以及与主色调黑色形成巨大反差的血红色窗子等。小说中的主人公普洛斯佩罗亲王为了躲避红死病魔的虐杀,从第一个房间奔跑至最后一个房间,然而在病魔的侵袭下他并未成为幸运者,最终被红死病魔虐杀在第七个房间之中。普洛斯佩罗亲王从第一个房间匆匆奔跑到第七个房间的情节设置也隐喻了作者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喟,对人生奔波的无奈与对死亡迫近的焦虑。
  三 结语
  爱伦·坡拥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命运多舛的他对于死亡又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使坡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位独领风骚的小说家,尤其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大为流行的年代,坡敢于突破性的专注于死亡、暴力的书写实为难得,他的哥特小说改变了传统的日耳曼式恐惧,转而关注一种深入心灵式的恐惧,将死亡直抵灵魂最为幽深、黑暗的角落。
  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中存在两种成分,其一为能够促使人们追求更好的东西、做正确的事情的“逻各斯”;而另一种则是麻痹身体与神经,与逻各斯相对立的力量,这种疯癫的力量会使人朝向错误的方向前进。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死亡迫近的境遇中将这种对抗演绎的扣人心弦、惊心动魄,坡在作品中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刻意淡化,在这种淡化之中对灵魂的关注自然得到加深。
  参考文献:
  [1] 埃默里·埃利奥特,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2] 埃德加·爱伦·坡:《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红死病的假面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 埃德加·爱伦·坡,陈廷良等译:《爱伦·坡小说精选》,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4] 约翰·道格拉斯,彭镜禧译:《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埃德加·爱伦·坡的〈怪诞奇闻故事集〉》,三联书店,1988年版。
  (郑雪,齐齐哈尔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编者、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美国短篇小说家先锋之一,推理小说的创造者,同时被公认为科幻小说的共同催生者之一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中国古建筑里透露着中国艺术精神。那横卧在青山绿水间仪态万方的鄂南建筑,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鄂南是我的故乡,故乡的建筑,更
在基坑与已存在管路相交的情况下,由于管路往往伴路而行,为保证道路通行,需进行翻交,并同时考虑管路的临迁或保护施工,相应处理翻交、基坑围护、管路临时支托、基坑开挖与结
英国著名流行女歌手阿黛尔一直是格莱美奖的宠儿,横扫多项大奖,这位大美人有着独特的嗓音和令人难忘的时尚妆容。近日,她的最新封面大片曝光,久未露面的阿黛尔登上杂志封面。阿黛尔眼神凌厉,气场十足,令人最感到惊艳的是那立体的妆容让本来胖胖的脸庞显得消瘦许多。而颧骨两侧的修容和立体的鼻影,则是她“瘦脸”的最重要的因素。  拥有一张瘦而精致的脸庞是胖脸女孩的美丽梦想,胖胖、肉肉的脸虽然可爱,但总是少了几分清秀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受到了众人的追捧,而随着西方世界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发展,简·奥斯汀文学创作中凸显出来的女性主体意
2008年4月14日~5月4日,黑胡椒和白胡椒市场由于胡椒消费国限制进口而保持稳定。欧洲的现货和期货市场仍有一些交易记录,美国没有交易的记录,中东地区的交易较活跃,但交易量不
对于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而言,掌握良好的施工顺序十分重要,这对建筑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超高层的建筑结构顺序进行分析,就能够有效调节结构施工中各个位
文章通过结合某公路水土流失设计实例,有效地分析该工程的水土流失情况,同时针对当前水土保持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地实现了该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目标
黄河入海口位于我出生的地方——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这里旷野茫茫、植被丰富,动物四季随处可见。黄河如同一条蛟龙深入蔚蓝的大海,堪称天下奇观。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彭晓勇在2007年第6期《新闻窗》(双月刊)上撰文,探讨如何把市场化报纸办成主流媒体。文章指出,把追求经济效益融入到恪守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第一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