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呢?从清政府于1904年颁发“癸卯学制”算起,语文单独设科已有110余年,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有人会觉得幼稚可笑。按理说,语文界对这个基本的问题早就应该弄得一清二楚,但从语文教育的现状看,似乎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如此,怎么去开发语文潜在的价值?怎么能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弄清语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意义重大,且十分有必要。
  一、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说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这是由其特点决定的。语文的表现形式是语文课本,而课本主要是由一篇篇选文组成的。课本中的选文,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综合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性”。
  一是工具性。选文都是由语言形式和人文思想有机融合而成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说选文中的语言形式具有工具性。
  二是人文性。选文既然是由语言形式与人文思想有机融合而成的,说语言形式具有工具性,人文思想是选文的思想内容,理所当然就具有人文性。
  三是想象、创造性。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老生常谈,而想象、创造性,却鲜有人提及。因为不明确语文的这个重要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自然就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大缺憾!语言形式与人文思想有机结合的这个整体,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选文,是怎么来的?马克思说过,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文学作品如此,非文学作品亦然。而且,每篇选文还表现了作者想象、创造的方法与过程。由此可见,语文除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就还应该具有想象、创造性。这是无可否认的,否认了,语言形式与人文思想及其有机融合体,也就子虚乌有了!
  工具性、人文性和想象、创造性,是语文的三大特点,构成语文的综合性。除了这“三性”,语文的综合性还包括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语文涉及语言、文学、政治、历史、哲学、地理、宗教以及自然科学等众多方面的内容。不过,在综合性中,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三性”是不能并列的,不能等量齐观,因为“三性”是语文的钢筋铁骨,是语文的擎天玉柱,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从属于“三性”并为“三性”服务的。
  语文除了综合性,还有主观性、多元性、模糊性等特点。语文之所以会有这些特点,是因为语文是语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又都是作者想象、创造的精神产物。这样,语文的主观性、多元性、模糊性等,自然就都体现在“三性”之中,更不能与“三性”相提并论。
  二、语文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学科
  语文的美很重要,它不仅是语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还是语文的特性。之所以说语文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学科,是因为语文具有美的特点和美的特性。
  (一)语文美的特点
  语文是很美的。语文含“语”和“文”。“语”指语言,“文”指文字、文学和文章,这些都属于文化。语文的表现形式是语文课本。课本中的选文,因为都是从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中反复筛选出来的,其中不少是历经大浪淘沙而长盛不衰的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名家名作,所以都是名实相符的上好的美文,都具有语言形式之美、人文思想之美和想象、创造之美。
  说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美文,决非空言虚语,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社会之所以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之所以会不断进步,对美的不断追求应该是根本原因。比如,《羿射九日》虽然是神话故事,《愚公移山》虽然是寓言故事,却都表现了上古时期人类的审美观和对美的不懈追求。羿射九日是美的,愚公移山也是美的。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说:“糖总是甜的,文学艺术总是美的。糖不甜,不能算糖;文学艺术不美,也谈不上是文学艺术。”[1]著名作家叶文玲说:“‘美是文学的生命’这是我的文学宣言,也是我插在创作领地的标记。我力求把对生活和人的深层挖掘,酿成真善美的醇酒,使作品浓香四溢。”[2]
  可以说,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是文章的源头。在文章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哪一篇如华星秋月、经久不衰的名作,不是因为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美而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呢?比如:荀子的《劝学》,表现了学习方法之美;《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现了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的思想之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記》,表现了世外桃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理想生活图景之美;沈括的《活板》,表现了活字印刷术的科学之美;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之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表现了宋濂的刻苦学习精神之美;魏学洢的《核舟记》,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巧技艺之美;洪亮吉的《治平篇》,表现了人口理论的思想之美;鲁迅的《拿来主义》,表现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之美;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表现了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之美;魏巍的《我的老师》,表现了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情感之美;等等。
  文学美、文章美,文章的结构、语言乃至文字也是美的。这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到文学》中就整个文学语言的作用所说的那样:“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苇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美,就表现在构成它的三要素形、音、义上。
  文字美、语言美、文学美、文章美,美美与共,美上加美,说明语文是文化美的集大成者,美不胜收!
  (二)语文美的特性
  特性与特点不同,特性指特有的性质。是否明确语文的性质,这是关系到语文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不明确语文的性质,就不知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不知语文课教什么,就不知语文课怎么教,因为怎么教是受教什么制约的。不知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其结果是导致教学跟着考试转,即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学跟着考试转,带来的后果,一是导致课本教学弱化、虚化或边缘化,二是导致题海战术疯狂,三是导致教师思想退化、思维僵化,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蜕变成“教考师”,即教学生考试的师傅。可以断言,导致语文教育这些不足的直接原因是教学跟着考试转,根本原因则是不能很好地把握语文的特性。   要解决语文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就必须刨根挖底地弄清语文的性质。语文既然是一个学科,肯定就有能代表它的本质特征、生命特色的性质。只要把性质弄清楚了,一了百当,语文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甚至不攻自破。
  语文界曾经为语文的性质争论了好多年,基本上形成三大派,一是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二是认为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三是将语文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特点是综合性,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工具性是就语言形式而言,人文性是就人文思想而言,因此,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或人文性,无疑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也并非全然合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综合性不止表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没有将语文综合性中的“三性”全都“统一”进去。
  语文的性质不只是工具性或人文性,也不只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会不会是知识性呢?也不是。因为语文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见长的学科,语文课本是选文式,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将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安排。语文也有丰富的知识,但如果将语文课本编成语文知识大全那样的书,既无生动的形象性,又无严密的逻辑性,完全丧失了语文的生命活力,庞杂枯燥,毫无美感,那是无法吸引学生也无法教学的。
  其实,找到语文的性质并不难,它就在语文的特点里面。语文的特点除了分析语文的综合性提到的“三性”以及知识性、主观性、多元性、模糊性等以外,还在其后提到语文的美。语文的美能不能看作语文的性质呢?不但可以,而且非美莫属。这是因为——
  第一,语文的美是一种标尺,具有检测、衡量和约束的功能。
  语文是很美的,自然就要求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在课堂的表现,也应该是美的。语文教材的语言形式与人文思想及其有机融合体,美还是不美,可以用语文的美作为标尺去检测、去衡量。语文教学要能挖掘、展示和传递语文的美,要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的一切活動就必须以美为标尺。否则,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可能是不合格的,就可能埋没甚至亵渎了语文的美。不仅如此,语文的美还能约束师生在课堂的表现,要求教师的语言、教态和穿着,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等,也必须符合美的要求。
  第二,语文的美对语文的其他特点具有统括、统一和统率作用。
  语文是美的,语文的“三性”以及其他的特点也是美的,可以说工具性的语言形式美、人文性的人文思想美以及想象、创造性的想象、创造美,也可以说语文的知识美,还可以说语文的主观美、多元美、模糊美,等等。这样,一个“美”字,就在具有综合性的语文中起到三个关键性的作用:一是统括,即能将众多的特点囊括无遗;二是统一,即能将众多的特点整合成一个整体;三是统率,即能将众多的特点统辖率领在自己的大旗之下。语文美的这种凝聚力,将语文综合性中的不同特点黏合在一起,既给人以红线串珠的美感,又拧成一股绳,让它们在各竭所长、独树一帜的基础上殊途同归,相须而成,共同创造语文教育的辉煌!
  第三,语文的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
  说语文的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为语文的美适应并满足了学生爱美的本性,如磁吸铁,学生如鱼得水,学习起来,自然就目注心凝,饶有兴味,有如明月入怀,赏心悦目;说语文的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因为语文的美既能让学生在鉴赏品味中一饱眼福,目酣神醉,又如心灵的鸡汤,能让学生陶情适性,不能自已;说语文的美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是因为语文的美能释放出激人奋进的巨大能量,让学生攘袂而兴,抖擞精神,心驰神往、激情洋溢地去追求卓越!语文的美,一旦在审美中盘活,语文学科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磁体,产生高能强度的磁场,让语文教育中的母语教育、人文教育和想象、创造教育的磁力作用发挥到极致。
  语文美的这三大作用,是语文其他特点的作用无可比拟的。因此,说语文的美是语文的性质,凿凿有据,这是天造地设的,不可移易。
  三、语文是一个多功能的学科
  语文的多功能作用,表现在语文综合性中的“三性”即工具性、人文性和想象、创造性上面。要使“三性”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前提是要根据语文的性质美,让语文教育成为语文审美教育。语文教育成为语文审美教育了,审美会带来怎样出人不意、令人喜出望外的效果呢?
  (一)审美开发语文的工具性,充分发挥语文母语教育的作用
  利用工具性的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培养学生读写说听尤其是读写的兴趣与能力。兴趣与能力比较,兴趣是第一位的,有兴趣,自然就能有效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读写说听尤其是读写的兴趣,这实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非同小可。
  如何培养学生读写说听尤其是读写的兴趣呢?唯有审美,因为审美是趣味教育。要培养兴趣,首先就必须感受到趣味,趣味是培养兴趣的基础。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的讲演中说:“趣味因美而产生,‘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3]“趣味因美而产生”,爱美又是人的本性,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自然就能培养学生读写说听尤其是读写的兴趣。
  而功利化的语文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语文课中将一个个美妙绝伦、让人满眼生辉的文本抽筋剥皮或大卸八块,强行肢解了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成分。如此,学生“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培养读写说听的能力,还能不大打折扣?
  (二)审美开发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
  利用人文性的人文思想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本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功利化的捆绑,语文教育一直在应试化教育中寻求突破。
  历来的人文教育,就教育内容而言,基本上是利用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就教育方法而言,不是利用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就是对学生喋喋不休、强聒不舍地进行说教,甚至板着面孔进行训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不能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内蕴于审美教育中去,人文教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
  而语文教育一旦紧扣语文的性质审美,人文教育的效果则能让人刮目相看。这是因为——
  第一,审美能让语文教育成为无为的教育。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三章》),意思是说,圣人顺应自然而为,不用语言教化。教育也应该“无为”,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学生就没有精神负担;教育是个潜移默化、自得其乐的过程,不是以言语灌输的方式达成的。“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教育“无为”,却可以“无不为”,即收到有为的效果。而审美正是“无为”的教育,因为“趣味因美而产生”,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任真自得、兴致勃勃地去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如饥似渴地满足爱美并追求美的需要,自然就感受不到人文教育的功利目的。
  第二,审美找到了人文教育的突破口。
  以审美介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包括正确的审美观点、客观的审美标准、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既是人文教育的内容,也是人文教育的方法。
  就教育内容而言,为什么要以培养审美观为突破口呢?一是因为符合作者的写作实际。写作的过程是审美的,写作者创作的出发点,或者是为了表明审美观点,或者是为了表述审美标准,或者是为了表现审美理想,或者是为了表达审美情趣,或者两方面、三方面甚至四方面兼而有之。古今中外,无论谁写作都不例外。二是因为符合课文人文思想的客观实际。写作既然是为了表现审美观,课文的人文思想自然就离不开审美观的四个方面,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概莫能外。三是因为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课文人文思想表现的审美观的四个方面,与学生爱美并追求美的需要完全吻合。利用课文中的人文思想教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客观的审美标准、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如醍醐灌顶,他们会有茅塞顿开的感受,会如饥似渴地吸收。
  就教育方法而言,利用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自然生成的,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默化潜移、不知不觉地感染,显示了语文美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毫无牵强附会、勉为其难之嫌,不需要与学生的思想对号入座、对症下药,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弄巧成拙地去说教。这正是审美让语文教育成为无为的教育所带来的效果。
  (三)审美开发语文的想象、创造性,充分发挥语文想象、创造的教育作用
  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一直是语文教育的短板。语文教育只有成为语文审美教育,从审美的角度,才能认识到语文还具有想象、创造性,并且它还是语文学科的三大特点、三大支柱之一。这样,开发语文的想象、创造性,充分发挥语文想象、創造的教育作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就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课本中的选文,都是作者想象、创造的精神产物,表现了作者想象、创造的方法与过程,具有主观性、多元性、模糊性等特点。因为这样,教学时,只要遵循审美阅读的一般规律,顺应作者的写作思路,探讨作者表现美时,是怎样通过想象进行创造的,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想象进行创造,可不可以换一种想象进行创造,还能不能利用比这更好的想象去进行创造,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思考,就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
  第二,课本中的选文大多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首先,文学作品是一个召唤结构,其中的空白(即没有语言文字或有语言文字却没有说明意思之处)、空缺(即作者行文时时断时续的断处,亦即语言结构不连贯之处)以及未定点(指不确定性,即把意思说了,但说得不具体、模棱两可或说得很含糊之处)等,都为学生审美时驰骋想象、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其次,文学作品审美主要着眼于形象,无论是通过形象思维,从抒情一类作品的内容中再现作者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还是通过形象思维,将文学作品形象还原为立体化的生活图景,抑或通过形象思维,将作品中抒情或议论性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等等,都便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
  第三,语文课是读写说听课,也是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课。就读而言,阅读时的理解,以及在理解中的欣赏,都需要在审美中边读边联想或想象,并在联想或想象中去补充、去创造。至于写,无论是写与教学同步的小作文,还是写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的大作文,都更是学生想象、创造之树自由生长的沃土!可以说,在基础教育各学科的作业中,写作是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的,真是无与伦比,独领风骚!
  (四)审美开发“三性”,为语文教育确立三大教育任务
  审美开发语文的工具性,为语文教育确立第一大教育任务,即培养学生读写说听尤其是读写的兴趣与能力。
  审美开发语文的人文性,为语文教育确立第二大教育任务,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包括正确的审美观点、客观的审美标准、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开发语文的想象、创造性,为语文教育确立第三大教育任务,即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
  第一大教育任务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第二、第三大教育任务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简而言之,就是要完成这三大教育任务。
  综合性中的“三性”是语文的三个突出特点,语文教育将“三性”与语文美有机结合,通过审美,可以出色地完成三大教育任务。因为这样,所以说语文是一个多功能的学科。
  四、语文是一个龙头学科
  为什么说语文是一个龙头学科呢?   一是因为语文能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扎根打基。这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所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4];也正如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所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5]。
  二是因为语文学科在教育立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里的“立人”,就是我们今天响亮的口号“教育要立人”中的“立人”,意思是扶持、造就人。“教育要立人”,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语文是人文教育学科,必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语文学科的龙头作用,却长期有其名而无其实,不孚众望。究而言之,是因为不明确语文的性质。不明确语文的性质,有眼不识荆山玉,语文的作用大多没有开发出来,还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明确语文的性质,不知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而导致教学跟着考试转、题海战术疯狂,语文教育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所忽视。
  语文要成为实至名归的龙头学科,唯一的途径就是审美。审美进入语文教育,盘活了语文的性质,语文教育就能走出死拼蛮干地追求升学率的泥潭,抖擞雄风,出色地完成三大教育任务。
  先看审美完成三大教育任务在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扎根打基方面的作用。
  审美完成第一大教育任务,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是有明显帮助的。比如读,学生在语文课中培养了读的兴趣与能力,就能激发读其他学科教材的兴趣,提高读其他学科教材的能力。比如听,语文审美课培养的是学生听的兴趣与能力,学生有了这个兴趣与能力,听其他学科的课时,就会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去理解、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讲授的方法,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这就有利于提升听的效果。
  审美完成第二大教育任务,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是有明显帮助的。其他学科基本上都是知识性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好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但要完成这个任务,也需要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外语、历史、政治等文科的学习自不待言,即便是数理化等理科的学习,也不例外。比如数学学习,数学本来是美的,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以及传授时的数学语言,等等,是不是给人以美的感觉和美的享受,这就需要用审美观去审视、去评价。比如,数学学习应该是很有趣味的,数学课能让学生感受、享受到浓郁的数学趣味吗?这就需要用审美观去衡量。
  审美完成第三大教育任务,同样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需要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如数学作业中的一题多解。当然,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創造等能力,但其效果或许不如语文学科,因为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便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的中心是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大有裨益。比如历史课讲陈胜吴广起义,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很可能给学生抽象枯燥的感觉;但如果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将陈胜吴广起义一呼百应、揭竿而起的历史事迹通过形象思维具体化,构成排山倒海、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场面,学习的兴趣就会浓得多,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好得多。
  后看审美完成三大教育任务在教育立人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立人,首先是立心、立德。立心,即从思想、情感方面扶持、造就人;立德,即从德行方面扶持、造就人。在三大教育任务中,立心、立德主要靠第二大教育任务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来完成。第二大教育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立心、立德当然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立人,其次是立能、立智。立能,即从基本能力方面扶持、造就人;立智,即通过开发智力、智慧扶持、造就人。立能,当然主要靠第一、第三大教育任务,其中重点靠第一大教育任务,因为学生的基本能力是读写说听尤其是读写。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立智,主要靠第三大教育任务。审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等能力,正是立智的具体表现。
  教育立人,不能只立德,还要立心、立能、立智,这样立起来的,才不会是空有其表、空腹便便的完体将军。审美完成三大教育任务,从四个方面立人,既是理想化的教育,是对立人的完美追求;又是规范化的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扶持人、造就人。审美让语文在教育立人中,成为不负众望、名实相符、独一无二的学科!
  语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呢?归纳上面论述的要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是一个美不胜收的综合性的多功能的龙头学科。
  这个结论及以上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必须紧扣语文的性质——审美。唯有审美,才能将语文潜在的宝贵价值充分地开发出来,才能将语文被埋没的光辉形象完美地树立起来!
  注释:
  [1]马位骊:《蒋孔阳先生谈文学艺术和语言》,《语文学习》,1998年第6期,第16页。
  [2]叶文玲:《美是文学的生命》,《语文学习》,1992年第1期,第34页。
  [3]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下)》,夏晓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4][5]转引自陆俭明:《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中学语文》,2006第2期,第3页,第3页。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
其他文献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新阶段的特点,2017版课标在坚持2003版课标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补充和完善。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最新修订版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代语文教学改革致力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版课标使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六章“实施建议”下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对语文考试命题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测评与考试目的;2.命题思路和框架;3.命题和阅卷原则。[1]每一条下面都有相应的解说文字。基于对新课标“实施建议”精神的解读和实践,语文学科的考查突破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查的局限,加大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种变革细化到试题中,体现
期刊
2020年春节上映的电影《囧妈》作为徐峥导演“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了缠身于家庭危机和商业纠纷中的企业老板徐伊万,阴差阳错地与母亲一同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并开启了一段囧事频发的俄罗斯之旅的故事。影片呈现出的儿子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妻子张璐三人之间频繁而激烈的冲突实际上是母亲卢小花专权独断式教育理念与情感控制型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为了最终能够顺利到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信,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智慧是大于教师的。一个班级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作为集体的学生的智慧是作为个体的教师所想象不到的。因此,无限地、完全地相信学生的潜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实际上是殊途殊归的,前者旨在“学会”,后者目的在于“会学”。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问题是学生自主提出的,
期刊
作為一名语文老师,听到孩子最多的真心话就是语文作业一点意思都没有,不就是一些抄抄写写背背默默吗?最近受疫情的影响,开学时间多番推迟,孩子们长期待在家中,每天除了忙于线上学习外便无所事事。而倘若家长不在家,孩子就“大闹天宫”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线上语文学习如何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呢?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的线上学习与宅家生活既有滋味又有涵养。在充裕的时间里,让孩子们稚小的心灵亲近
期刊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立德树人”作为教材使用的总要求,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来建构单元学习内容,力求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我们明白,教育教学研究无疑是这样的关键领域之一。推动教研改革,发挥其支撑作用,是深化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选择,也是其根本性需要。  《意见》指出,期望发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研究的
期刊
在当今经济交锋、文化碰撞的新态势下,知识能否快速转化、上升成为资本,对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基于此,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极富增值性与育人性的教育行业,于是,教师这一专业性群体便承担起了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其中,班主任的角色更是“任重而道远”。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班主任不仅需要传授相关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道德示范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更是为学生生发出拨开迷雾、指明方向的力量
期刊
一、“活动·探究”单元整体学习中“资源整合”概念的提出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中一种创新性的组元类别,它以任务为引导、活动为主体、探究为路径,将语文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活动单元设计的六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依据“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性、活动性和主体性特点,教师需要进行整体大单元设计。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整合思维”来设计实践“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  整合的
期刊
拙作一篇,不是因为对苦难的感同身受,而是对置身于深重苦难却能平静宽厚地面对人世,尽管身心备受煎熬,却能倔强生存、细腻感受、深沉反思的史铁生的由衷敬意吧,当然更多的是对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一文本身的喜爱。说实话,以前看他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等文,许是太年轻,并无任何感触,近两年读《秋天的怀念》,教这篇文章,才真正让我敬重并喜爱史铁生。在读《秋天的怀念》时,尽管并未感受到史铁生的痛楚,也没有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