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生命的救赎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拙作一篇,不是因为对苦难的感同身受,而是对置身于深重苦难却能平静宽厚地面对人世,尽管身心备受煎熬,却能倔强生存、细腻感受、深沉反思的史铁生的由衷敬意吧,当然更多的是对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一文本身的喜爱。说实话,以前看他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等文,许是太年轻,并无任何感触,近两年读《秋天的怀念》,教这篇文章,才真正让我敬重并喜爱史铁生。在读《秋天的怀念》时,尽管并未感受到史铁生的痛楚,也没有冒向鼻尖的酸楚,但那种渗透在文字里面的静水流深般的情感深深打动着我,让我很久很久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郁郁之感,虽然那是沉静的忧伤,不想述说,却又被轻轻地抚慰,放下书本仍是深深地忧忡。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父亲去世那会儿。父亲是寿终正寝,而且家人皆跪在床前送终,但我丝毫没有想哭的冲动,只是沉沉地哀郁,之后是永远失去的那种抑制在心里的忧怨。我忧怨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曾经疼惜爱怜过自己的亲人的永远的离去,他熔铸在自己的生命里,却被抽离而去,永远可念而不可见,唯一能见的,就是每年清明拜祭的一块墓碑和碑石上父亲的名字,而血肉之躯也早已化作尘埃,一切皆成追忆。
  所以,所有初中语文教材篇目中,我最爱的就是这篇文章,爱到骨子里。以至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詹艾斌老师让我们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训班学员做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秋天的怀念》,但因有老师也选择了这篇,我改选了《济南的冬天》;今年10月份广昌县教研室要我安排工作室一成员上一节“国培”同课异构课,我不假思索地推荐了《秋天的怀念》;在十一月份的专兼职培训师培训期间,要进行课例分享,我仍选择了《秋天的怀念》,只是后来工作冲突,便由另一位学员将我的说课修改后做了课例分享。可以说,《秋天的怀念》一直萦绕在我的思绪中,所以这次研修作业,我还是选择了《秋天的怀念》,来尝试着表达我对此文的理解。
  一、本该看尽长安花,却遇伤心绝望事
  史铁生在最美好的年纪,却突然遭遇灭顶之灾——比死还要绝望的人生让人看着他的暴怒无常而痛得说不出安慰的话。
  史铁生在文中这样描写初遇灾难的自己:“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1]“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对于史铁生这样的反应,我问学生,可以理解吗?有部分学生摇头说不理解。是啊,没有感同身受,谁能真正理解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苦难呢?何况还是没有任何生活阅历的刚步入初中的稚嫩学生?为了让学生理解史铁生在文中所描写的自己那些暴怒无常的表现,我在导入新课时,用了大篇幅介绍史铁生,引用他自己的名言和他在《我与地坛》中的相关言语,让学生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导入——初识文坛“保尔”史铁生
  师:“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请问,这句名言是谁说的?
  生各种猜测……也有说史铁生的。
  师:他,就是中国文坛的“保尔·柯察金”——史铁生。
  请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出生于北京,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主要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老师补充:正当少年的史铁生被迫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这份苦难何其沉重!瘫痪的双腿,残缺的生命,许许多多未知的煎熬,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原本完整的生活就像易碎的玻璃被一拳击中,散落成一地,似乎无从收拾。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绝症,他竟全然不知。当他知道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与他诀别了。他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3]
  那么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抒写这段往事的?让我们一起朗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孩子们听了这段开场白后,眼泛泪光。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体悟与悲悯。对于苦难,孩子们需要有悲悯情怀。尽管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可以理解和尊重并生發悲悯的情怀。
  开课的气势造足了,气氛酿浓了,孩子们朗读课文便有了情感的投入,读完便会有所思悟。
  二、慈母离世,重获生命救赎
  秋天里母亲突然去世,自我的悲痛终被救赎——史铁生顿悟:死,其实是不必着急的事情。他终于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好——母爱足以温暖他残缺的身体,慰藉他受伤的魂灵,但他也为之前忽视母亲的痛苦而深深懊悔。
  无论是《我与地坛》,还是《合欢树》,作者反复在表述母亲为了儿子是如何地隐忍和竭力地抚慰。其实,在现实中我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母亲的,史铁生是幸运的,遇上了这样有爱又懂爱的母亲。
  母亲不知道她以自己的死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这不是母亲的主观选择,因为母亲想要用更长久的生命来照顾残缺的儿子。这是救赎生命的沉重代价,史铁生一辈子都在内疚和自责。这是善良的人的柔弱情怀。
  史铁生以他的善良和柔软战胜了强硬的灾难。他答应了母亲去北海看菊花:“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他自己获得了生命的救赎,也从精神上救赎了他的母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我”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后,母亲是何等欢喜。“我”的决定给了母亲希望,母亲在临死前是有一丝欣慰的,尽管她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他的儿子史铁生终于好好儿地活下来了,而且活出了生命的厚度和深度。丰厚的生命总是蕴藏着苦楚,史铁生终于回望自己的生命,发现在自己生命最残缺的日子中,有母亲在护他完整,母亲的隐忍、疼惜、呵护、鼓励、启悟,一切的用心良苦和小心翼翼都是对儿子的珍视与深爱。史铁生后来用了一辈子的生命追忆母亲,安暖母亲的魂灵。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文中穿插了史铁生对于母亲病情与死亡的描述,可以感觉得到,史铁生是沉痛而无法释然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只顾沉陷在自己的痛苦中而对母亲病痛的忽视,这也让他一直耿耿于怀。但是他又是以极为平和的语气述说,与先前的暴怒无常判若两人。这只能说,母亲带着病痛和牵挂离去,让史铁生彻悟,让他能够平和地接受自己的残缺,能够坚强地忍受之后的种种煎熬和折磨。获得救赎的生命变得比钢铁还要坚硬,他说:“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4]史铁生是当之无愧的“文坛保尔”,是“轮椅上的巨人”!而这位“巨人”最柔软的情感就是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对自我生命的尊重和坚持。
  对于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教学的:
  品读——感知别样生命
  (一)绝望的人可以尽情宣泄——朗读课文,思考探究问题
  师: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脾气怎样的人?
  生(异口同声):暴躁。
  师: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他暴躁?
  生: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生: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对!这是对史铁生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再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史铁生的暴怒无常?又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生: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生:这是语言描写!
  师:这样细致形象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也叫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能够这样打动人心,让我们与所描写的人物感同身受,内心受到极大的震颤。
  师: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脾气变得——?
  生:暴怒无常。
  师:非常恰切!你们可以理解史铁生的这种暴怒无常的表现吗?
  生:可以理解,因为他瘫痪了,不能接受现实。他很绝望。
  生:不能理解!因为我爸爸打过我,我不喜欢这种暴脾气!好像发神经一样!(全班哈哈大笑)
  (二)母爱无声也有声
  师:尽管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绝望,但是有些同学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史铁生的行为。那么,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儿子的?
  生: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非常好!在对母亲的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非常小心谨慎。
  生:母亲担心、心疼儿子,心里很伤心,但又不想让自已的悲伤情绪被儿子发觉。
  师: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为什么“擋在窗前”?你从“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体会到了什么?
  生:母亲不忍心儿子看见萧瑟的秋景影响他的心情,尽管母亲由于疾病和操心相当疲惫,可她还是不愿看到儿子伤心。
  师:母亲为什么总是在“我”暴怒之后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句话?
  生:母亲想方设法宽慰因生病而脾气暴躁的儿子。
  生:她不希望儿子一直这样,她怕他自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师:母爱伟大无私!正是因为母亲的鼓励,史铁生才成为伟大的作家!
  师:同学们,让我们向史铁生的母亲致敬!读了此文,也许我们更理解了母爱。同时为感恩自己的母亲对自己十多年的养育和教诲之恩,我们一起诵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课件出示),并请你借助一个意象,把你对母亲的爱写成一首小诗,诵读给自己的妈妈听。
  (作品完成后,学习小组互评,各组推出一首最好的诗,第二天的语文课,在班上诵读,老师和同学一起点评。)
  三、菊花烂漫,重燃生命之火
  经历了身体残缺和至亲病逝的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疼痛以后,史铁生终于明白“好好儿活”的意义。这是母亲的愿望,母亲走了,带着牵挂和遗憾。史铁生彻底醒悟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5]于是,他决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菊花,是母亲反复劝他来看的菊花。此时,在史铁生的眼中,秋天的菊花是有色彩、有个性的。对母爱的深切回望和体悟让史铁生重新看见了生的美好。“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意思,所以他决定好好儿活下去,他也确实活得温暖、坚强、伟大。这对于一个“以生病为主业”的人实属不易。但史铁生不孤傲,所以他眼中的菊花淡雅、高洁,犹如他自己的个性;他眼中的菊花热烈深沉,犹如母亲给予他的爱。这也是他日后好好儿活的精神支柱,他的作品中总是怀念母亲的所有。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敢于舔舐自己的伤口,敢于面对深重的苦难。所以,史铁生敢于直面自己的病痛,丝毫不忌讳,也不再惧怕。生命本该如菊花盛开般热烈而深沉,不能因为肢体的病缺而黯淡无色。史铁生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所以获得了自我救赎,懂得了珍惜生命。
  秋天,值得怀念。母亲喜爱的菊花盛开在秋天,爱儿子胜过自己生命的母亲病逝在秋天,秋天是史铁生生命中最疼痛而又最温馨的怀念。
  延伸——读懂史铁生
  师:同学们再读《秋天的怀念》,并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是否理解了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情感?史铁生成为了我们永远的怀念,我们能否角色换位代史铁生写一首小诗献给他的母亲?可以选择“菊花”或“秋天”为意象拟题,比如“菊花——寄母亲”或“秋天——致母亲”,来表达史铁生对母亲那种热烈而深沉的怀念之情。
  我以为《秋天的怀念》是最深沉最内敛最朴实最凝练的生命赞歌,史铁生的这篇回忆性散文具有不朽的生命力量和击碎人心的情感魅力。
  注释:
  [1]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0页。该课文引文具体出处以下行文不再一一标示。
  [2]见《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5页。
  [3][5]史铁生:《我与地坛》,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7页,第5页。
  [4]史铁生:《病隙碎笔》,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147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多姿多彩的美景,体现了“人与自然”这一人文主题。这个单元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始单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至关重要。《雨的四季》编排在该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此课和前两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样,都体现了写景抒情散文的美,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
期刊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和新阶段的特点,2017版课标在坚持2003版课标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概念作了补充和完善。其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说明,是最新修订版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代语文教学改革致力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版课标使用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六章“实施建议”下的“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对语文考试命题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1.测评与考试目的;2.命题思路和框架;3.命题和阅卷原则。[1]每一条下面都有相应的解说文字。基于对新课标“实施建议”精神的解读和实践,语文学科的考查突破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考查的局限,加大了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种变革细化到试题中,体现
期刊
2020年春节上映的电影《囧妈》作为徐峥导演“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了缠身于家庭危机和商业纠纷中的企业老板徐伊万,阴差阳错地与母亲一同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并开启了一段囧事频发的俄罗斯之旅的故事。影片呈现出的儿子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妻子张璐三人之间频繁而激烈的冲突实际上是母亲卢小花专权独断式教育理念与情感控制型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为了最终能够顺利到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信,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智慧是大于教师的。一个班级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各不相同。综合起来,作为集体的学生的智慧是作为个体的教师所想象不到的。因此,无限地、完全地相信学生的潜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实际上是殊途殊归的,前者旨在“学会”,后者目的在于“会学”。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问题是学生自主提出的,
期刊
作為一名语文老师,听到孩子最多的真心话就是语文作业一点意思都没有,不就是一些抄抄写写背背默默吗?最近受疫情的影响,开学时间多番推迟,孩子们长期待在家中,每天除了忙于线上学习外便无所事事。而倘若家长不在家,孩子就“大闹天宫”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线上语文学习如何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呢?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的线上学习与宅家生活既有滋味又有涵养。在充裕的时间里,让孩子们稚小的心灵亲近
期刊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立德树人”作为教材使用的总要求,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来建构单元学习内容,力求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我们明白,教育教学研究无疑是这样的关键领域之一。推动教研改革,发挥其支撑作用,是深化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选择,也是其根本性需要。  《意见》指出,期望发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研究的
期刊
在当今经济交锋、文化碰撞的新态势下,知识能否快速转化、上升成为资本,对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基于此,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极富增值性与育人性的教育行业,于是,教师这一专业性群体便承担起了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其中,班主任的角色更是“任重而道远”。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班主任不仅需要传授相关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道德示范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更是为学生生发出拨开迷雾、指明方向的力量
期刊
一、“活动·探究”单元整体学习中“资源整合”概念的提出  “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中一种创新性的组元类别,它以任务为引导、活动为主体、探究为路径,将语文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活动单元设计的六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依据“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性、活动性和主体性特点,教师需要进行整体大单元设计。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整合思维”来设计实践“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教学。  整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