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案例讨论的准备者、参与者及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教师是案例的选择者、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及总结者和评价者。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生角色 教师角色
案例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时间和情境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1.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1案例讨论的准备者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主要是精通案例教材、预测学生的反映和制定案例讨论计划,而学生则主要是熟悉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并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进行适当的心理准备。
1.1.1熟悉案例。案例教学和讨论建立在对案例的了解基础上,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案例,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案例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在案例阅读中纠结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可以先粗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案例进行精读,详细了解案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和事实。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案例中的有些信息和事实不够详细和明确,因此还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一些资料。
1.1.2知识的准备。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让自己处在案例所描述的环境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就无法对案例作出正确恰当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因所在。
1.1.3心理的准备。除了熟悉案例和相应的知识准备外,学生还需要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提问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或惊人的问题,因此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发言及承受相应的压力;同时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并且尊重别人的观点。
1.2案例讨论的参与者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环节。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和焦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因为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同时讨论也让学生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从而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另外在讨论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2]
一般来说,案例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讨论,第二阶段是班级讨论。在第一个阶段,每个小组成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形成整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案。第二个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全班范围内共享经验和智慧,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方案。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取发言,并进行积极的提问和辩论。
1.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好地从案例教学中学习,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用书面的形式对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地准备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案例的准备阶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阶段的案例分析报告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而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则是在吸收他人观点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先前案例分析报告的一个完善和修正。
2.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焦点,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
2.1案例的选择者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写案例,但如果没有条件,教师也可以选用别人已经写好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一个良好的、星级质量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提出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带给学生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三是需要读者运用案例中的信息思考问题,案例要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有必要从案例中搜寻相关信息和证据的感觉;四是需要读者进行批判性、分析性地思考,以便对问题及其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五是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以便使学习者利用现有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4]
2.2案例讨论的组织者
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责任是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则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容管理,要确保充分涉及与实现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实际论题;二是时间管理,确保有效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学习进程的质量,确保实际的讨论对学生来说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有吸引力且具有激发力的学习机会。[5]
就内容管理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到,案例的讨论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为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学生对以往零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学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对战略性的问题缺乏整体观念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线索。关于案例讨论的时间管理,应该视案例情况而定,一般案例基本背景知识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小组和全班讨论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三,总结和评价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
在案例讨论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的方法比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评分制度。案例讨论一般都是先分小组进行,然后进行全班的集体讨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和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打分。另外,因为课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教师可以对出勤良好且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分数的奖励。再者,如果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就可对案例分析报告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加分。
2.3总结者和评价者
在案例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6]一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总结;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讨论中的独到观点进行肯定,同时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的时候,要避免给案例问题一个官方的观点或是审定性的观点,因为很多的案例问题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除了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样更便于学生发现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参考文献:
[1][4][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128,69-71.
[2]洪小艳.案例教学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8,(3):57.
[3]徐艳霞.引入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11):43.
[6]黄汝秀.《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177.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生角色 教师角色
案例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时间和情境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1.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1案例讨论的准备者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主要是精通案例教材、预测学生的反映和制定案例讨论计划,而学生则主要是熟悉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并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进行适当的心理准备。
1.1.1熟悉案例。案例教学和讨论建立在对案例的了解基础上,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案例,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案例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在案例阅读中纠结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可以先粗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案例进行精读,详细了解案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和事实。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案例中的有些信息和事实不够详细和明确,因此还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一些资料。
1.1.2知识的准备。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让自己处在案例所描述的环境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就无法对案例作出正确恰当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因所在。
1.1.3心理的准备。除了熟悉案例和相应的知识准备外,学生还需要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提问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或惊人的问题,因此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发言及承受相应的压力;同时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并且尊重别人的观点。
1.2案例讨论的参与者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环节。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和焦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因为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同时讨论也让学生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从而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另外在讨论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2]
一般来说,案例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讨论,第二阶段是班级讨论。在第一个阶段,每个小组成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形成整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案。第二个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全班范围内共享经验和智慧,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方案。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取发言,并进行积极的提问和辩论。
1.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好地从案例教学中学习,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用书面的形式对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地准备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案例的准备阶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阶段的案例分析报告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而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则是在吸收他人观点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先前案例分析报告的一个完善和修正。
2.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焦点,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
2.1案例的选择者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写案例,但如果没有条件,教师也可以选用别人已经写好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一个良好的、星级质量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提出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带给学生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三是需要读者运用案例中的信息思考问题,案例要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有必要从案例中搜寻相关信息和证据的感觉;四是需要读者进行批判性、分析性地思考,以便对问题及其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五是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以便使学习者利用现有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4]
2.2案例讨论的组织者
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责任是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则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容管理,要确保充分涉及与实现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实际论题;二是时间管理,确保有效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学习进程的质量,确保实际的讨论对学生来说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有吸引力且具有激发力的学习机会。[5]
就内容管理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到,案例的讨论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为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学生对以往零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学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对战略性的问题缺乏整体观念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线索。关于案例讨论的时间管理,应该视案例情况而定,一般案例基本背景知识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小组和全班讨论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三,总结和评价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
在案例讨论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的方法比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评分制度。案例讨论一般都是先分小组进行,然后进行全班的集体讨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和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打分。另外,因为课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教师可以对出勤良好且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分数的奖励。再者,如果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就可对案例分析报告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加分。
2.3总结者和评价者
在案例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6]一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总结;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讨论中的独到观点进行肯定,同时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的时候,要避免给案例问题一个官方的观点或是审定性的观点,因为很多的案例问题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除了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样更便于学生发现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参考文献:
[1][4][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128,69-71.
[2]洪小艳.案例教学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8,(3):57.
[3]徐艳霞.引入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11):43.
[6]黄汝秀.《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