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上的灯笼果

来源 :意林·少年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灯笼果,传说是王母娘娘发怒,身边掌灯的仙女一惊,手中灯笼从天宫掉落人间,恰巧挂在树上,变成了果实。这当然是美妙的神话罢了。不过自然界确实存在很多酷似灯笼的果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栾树果——三棱灯笼


  栾树的果实,由纸一样的三片三角形果皮包裹着。整个果实犹如精致的小灯笼,成串挂满树冠。微风吹过,耳畔一片沙沙之声,似乎是它们发出的嬉戏声。青绿的幼果逐渐转为淡黄,成熟后变为深红。严冬,树叶全落了,果实还挂在枝头,如同一团团赤焰,点缀着天空。
  剥开果皮,会发现里边很“宽敞”,种子只占小部分。这大概是为了让果实呼吸和通风,以免发霉变质。果实完全成熟后,沿表面的纵沟开裂,圆溜溜的小青果像眼睛一样,调皮地向外望着。这时,春天快来啦!种子会伴随第一场春雨,落进土里,孕育下一代。

红醋栗——彩色宫灯


  夏天,在我国北方山林中,可以看到一种高约一米的灌木上挂满葡萄大小的球形浆果,黄的、绿的、红的都有,晶莹剔透,很像五颜六色的宫灯。这种浆果表面有几条纵向纹路清晰可见,犹如灯笼的骨架,我们称之为灯籠果一点也不夸张。未成熟的绿果浓酸倒牙,快熟时变黄,成熟后呈紫红色,味道酸甜,所以它被正名为红醋栗。

酸浆果——红纸灯笼


  这种挂在野草上的小果子——酸浆果,非常可人。成熟后犹如一枚黄色小珍珠,被一层桃心形的保护膜包裹着,看上去犹如红彤彤的微型纸灯笼。由于它自带“外罩”,采摘下来不用冲洗,可直接吃。不过,青绿的幼果味道非常苦。到深秋后,它的外膜变成火红色,才意味着成熟了,吃起来甘甜多汁。
  酸浆果不仅长得好看,营养价值也不低。

红豆果——圆柱灯笼


  红豆果是一种花生米大的野果,样子极像挂在屋檐下的圆柱形灯笼,下面还有开口,好像里面有蜡烛点燃,透射出浓艳的红光,十分迷人。其实,那开口是果肉包裹种子留下的籽眼,大概是为了让果实更好地通风和呼吸吧!
  看到这种诱人果实,许多人以为定是一种难以抗拒的美味,但其实它含有一种毒素——紫杉碱,吃后会严重伤害心脏及呼吸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半夏摘自《课外生活》
其他文献
我没有完成佩德罗老师布置的作业。  周末,我和我的父母去马瑟罗岛玩了两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在游玩,至少在早晨和晚上我是有时间写作业的,而且我随身携带的背包里就装着作业本。可是,躺在沙滩椅上闭目倾听海浪的声音比埋头写作业有趣多了。是的,这就是我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  但是我不能将这事如实告诉佩德罗老师,因为贪玩不写作业可不是一个好借口。那么,如果是发生了意外呢?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让我很兴奋
【编者按】  在拱墅区教育由弱转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品牌建设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和推动点。经过深入调研和理性分析,规划者认为,要在短时期内改变拱墅区积弱多年的教育状况,首先是要办好一批品牌学校。有了品牌学校,拱墅区教育就能产生注意力效应。以此为推动点,能够使教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但是,从一般办学规律看,一所品牌学校的形成是要较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鉴于此,拱墅区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在办学体制、办学
新老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课程理念的差异,化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为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切忌新教材老上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眼前轻长远。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意义,努力探索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学方法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拟以“硝酸的性质”教学为例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虽占用的时间不长,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巧妙而恰当的课堂导入犹如一部好电影的序篇、一段好乐章的序曲、一本好书的前言,能够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把学生逐步引入课堂主题,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1] 281,从而使“语文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笔者现以《品质》(苏教版必修三)一课的三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导入设计“生活化”    45分钟的课,始于导
听力理解是一个对意义进行构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积极地对声学信号进行分辨、筛选、组合、记忆、释意、存储和预测的过程。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排在首位。关于听力理解的过程,肖礼全给出了听力教学的一般模式[1](见图1):   该模式从宏观上指明了听力教学的过程,强调听前的准备是提高效率的铺垫,听后的语言整合是听力教学的有效延伸,最终使课前预设有效引领,课堂生成绚丽绽放。因此
教研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肩负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任。在新课程实施中该如何发挥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如何突显教研员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笔者认为教研员“走进课堂上课、走出课堂研讨”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在聚焦课堂教学、促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教研员、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心灵沟通。下面就以笔者策划的
丼[ dǎn] [ jǐng]  大家有没有过指着日料菜单上的“某某丼”,不确定怎么念始终下不去嘴的尴尬?其实,这个字并非日本的自创字,也不是错别字,而是正宗的汉字。  “丼”在中文里有兩种读音,分别是:dǎn,指投物入井的声音;jǐng,“井”的异体字。玊[sù]  “玉”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一块“玊”,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很想把这个字上下翻转过来看?其实,这不是被弄反了,因为“
编者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实中存在的部分师生关系并非和谐愉悦。师生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亘古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教育理论对这一关系有着不同的研析与解读。所以,无论是实践创新还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我们都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师生关系。    19世纪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给教育界投下了一粒泛起层层涟漪的石子,正当学界还在热议这一学说的合理性或给予批判的
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所以,教学时用地理课堂模式教地理知识、用历史课堂模式教历史知识,就偏离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如何恰当地、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解读教材是根本。然而,解读教材首先应该解读课题,从课题之中找寻奥妙。  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历史与社会》的编写者设计了一些因果关系鲜明的课题,如“变革与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