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加快了转变教育观念的步伐,以积极适应课改的潮流。语文教学也需要人文观念,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欣赏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知识的促进者。
关键词:教师 学生 主动意识 教改 教育改革
课堂,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汉语、筑就汉语基础、丰富知识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探索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积极地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改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遏制了学生自发、自觉学习的兴趣,也遏制了学生探索、渴望求知的欲望。殊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探索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往往是学生提问比教师提问效果更好。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把握时机设计疑问,激发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和运用技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汉语语言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以及重要环节加以归纳、综合、提炼、整理,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总结和纠正错误。三是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使讲解做到精确、简捷、明了,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提高知识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大量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教与学最为矛盾的时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起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时刻把握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主体。要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教学与学生“主体”之中。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特性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注重教学实效的同时,要照顾好好学生与后进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有效变化,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把握多向交流的机会和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知识的受益者。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多向互动教学结构,做到环境宽松、气氛热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和谐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二、以训练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成为良好的求知习惯,成为良好的做人习惯。
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现代教学的目的。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汉语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思想的工具,因而也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那么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教育理念和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独自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知识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以训练为主以教师为导向,教师的职责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而不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结论:
学以教为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要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握教学节奏,设计教学结构,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亚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12期.
[2]朱峰.让探究式学习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湖北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1期.
关键词:教师 学生 主动意识 教改 教育改革
课堂,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汉语、筑就汉语基础、丰富知识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探索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积极地主动求知、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改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遏制了学生自发、自觉学习的兴趣,也遏制了学生探索、渴望求知的欲望。殊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探索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往往是学生提问比教师提问效果更好。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把握时机设计疑问,激发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和运用技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汉语语言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以及重要环节加以归纳、综合、提炼、整理,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总结和纠正错误。三是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使讲解做到精确、简捷、明了,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提高知识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大量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教与学最为矛盾的时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起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时刻把握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主体。要摆正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教学与学生“主体”之中。教师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特性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注重教学实效的同时,要照顾好好学生与后进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有效变化,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把握多向交流的机会和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知识的受益者。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多向互动教学结构,做到环境宽松、气氛热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和谐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二、以训练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成为良好的求知习惯,成为良好的做人习惯。
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现代教学的目的。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汉语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思想的工具,因而也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那么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教育理念和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独自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知识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以训练为主以教师为导向,教师的职责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而不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结论:
学以教为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要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握教学节奏,设计教学结构,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亚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12期.
[2]朱峰.让探究式学习进入初中数学课堂.湖北教育(教学版),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