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学鉴赏教学中的“美”“丑”确认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高度重视。但是,这些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常显得苍白而空乏。
  文学鉴赏作为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在教学中有其特殊的任务,课程标准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摆脱不了对教参观点的依赖,不注意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信不信不管,服不服由你”的态度,对作品文学形象的欣赏,或简单贴个标签,一带而过,或盲目拔高,讲得云天雾罩。到头来,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与提高。
  一、文学鉴赏教学中的形象美丑问题
  文学鉴赏的教学中,最常遇到,最不好回答,又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关于文学形象的美丑性质的问题。本是事物两面的美与丑,似乎是泾渭分明,但在文学形象的鉴赏中,却常常呈现出另一种情形。比如,有这样一个形象:松大的雨鞋,最晴朗的日子也穿在脚上;苍白的小脸,给宽大的墨镜遮去一半;衣领高高竖起,耳朵塞满棉花,整个身子瑟缩在甲壳般的棉大衣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
  契诃夫笔下的这个小人物,灵魂是丑陋变态的。但是,我要说,这个文学形象是美丽不朽的。契诃夫通过这个奇丑无比的“套中人”,折射出专制统治的丑恶与黑暗。透过别里科夫卑琐的外表和内里,我们所体会到的应该是与旧时代决裂的呼声和渴望新生活的呐喊。文学作品的欣赏,常常是溢美不见美(如《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的刻画),写丑不觉丑(如《巴黎圣母院》中对卡西莫多的描写),甚至是“美丑颠倒”“以丑为美”。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二、丑
  文学鉴赏中往往更多的是对丑的认识、剖析和评判。生活中的丑同美常常呈现出对比共生的状态,有时甚至难解难分。雨果说:“万物之中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所以,“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大量揭露生活的丑,因为现实生活的丑要比美更能显示出其性格,更能揭示生活的本质。因为作家表现生活的丑,并不是把丑的东西赤条条地摆给我们看,而是用艺术的手段,把应该否定的东西集中起来,使之更强烈、更鲜明、更生动,充分展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美还是丑,都渗透着作者的美好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美的,作品中美的艺术形象叫表现对象的美,作品中丑的艺术形象叫表现目的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无论美丑都可以称之为美。所以,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主要是欣赏作家在作品中所寄予的美好的人生愿望和社会理想。作品对恶与不义的鞭笞和否定,使欣赏者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果戈理从表现的角度也做出了同样的论断,讽刺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对于那样极端卑劣的东西引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读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葛朗台的贪婪、吝啬、虚伪、狡诈的性格被暴露得淋漓尽致:为了钱财,他逼死妻子,不顾破产的兄弟,赶走无处安身的侄女;为了钱财,他失去常态,以赚女儿的便宜而喜不自胜;到临死之时,他仍贪婪于金钱的攫取。作者用这个吝啬鬼的形象,激发了读者对丑的鄙视,对美的追求。
  三、美
  文学形象的美与不美,主要不是看作品所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展现美的规律,文学作品的美就在于艺术形象的典型。
  鲁迅笔下的阿Q,癞头疮,黄小辫,瘦骨伶仃,可笑可怜,忌讳疮疤,麻木健忘,精神胜利,自欺自慰,可悲可叹。由此观之,确实无美可言,但是,他身上浓缩的却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特质,“写出了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因此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因为典型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果戈理写《死魂灵》,一大群流氓、骗子、吝啬鬼和伪善者,全是丑的典型,别林斯基却称赞这部作品是“优美的长诗”。
  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其独特性,为了表现生活中的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能是丑的;为了揭示生活中的丑,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以是美的。只要文学形象本身是典型的,那么这些文学形象就是美的。
  四、总结
  文学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审美是不完全的审美。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期待。莫泊桑就很形象地谈论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这些人朝我们叫道,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感动感动我吧,使我忧愁忧愁吧,让我做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流泪吧,让我思想吧。”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不是每个人先天就有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和鉴赏教学活动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精神导向功能,让学生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事实上,我们欣赏文学形象所获得的审美满足,远远超过认识文学形象本身。
  美是迷人的,但需要我们去感受。席勒说:“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让我们成为审美的人。”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起使学生成为“理性的人”的责任吧!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
20世纪初期,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在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审视这下,受到现代作家最为严峻的拷问,曾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封建大家族中的“小母亲”和“大儿子”之间产生
设问,不是一问一答的简单程序化过程,而是一个思维的有效展开、情感的感知交流和认知的钩沉递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是讲什么,而设问是用什么方式去讲。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设问起到了框架性、线索性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设问起到了引导、推进的路标性作用。因而,一次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问是否成功。  影响语文教学的设问的因素。  第一,语文教学设问要注意核心问题的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等。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更加关注师生的情感投入。  一、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进而抓住文本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  白居易
刘正国,男,湖北省武汉市人,1942年11月生,196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汉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
语境的核心因素是指那些在特定语境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决定作用的语境因素。语境的核心因素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语境核心因素的性质、分布以及地位的确立和改变
“量体裁衣”之“量”,一般认为音去声,义为“估量”。该成语产生时与“度、相”对应,依据古代服装制作皆需细测,中国古代“刀尺”连用和珍惜衣料等方面的论证,此词应音阳平,义为“
通过3年来对栀子透翅天蛾的饲养及观察,详细记述了栀子透翅天蛾生活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各虫态所经历的时间、幼虫期的生长状况以及对栀子的危害。
期刊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民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