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核心价值观差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价值观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影响价值判断,体现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结构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并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与走向。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西方;差异
  一、引言
  价值观影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判断。每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影响国家行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积淀和浓缩了人们对该社会本质与基本利益关系的认知成果,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特有的精神标志。[1]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有所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
  二、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价值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2]在价值观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便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思想中心地位并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决定进退取舍的原则和标准,规约着这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发展模式的前进方向,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恒久的历史传承性。[3]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核心价值观并非完全苟同,也并非完全排斥,有同有异才促成了当今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三、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1.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核心价值观差异中的重要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中方崇尚集体主义,强调整个群体的和谐统一,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西方则追寻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的独立与发展,以个体的利益为重。
  1.1.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
  中国和谐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便是“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是个人从属于集体,集体的意志高于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它传达了一个特定种群如: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等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由来已久,历史渊源深厚。从中国的宗法制度说起。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家长制维系着家族内部随着血缘亲疏权利越来越小的格局,反对家族之外的任何个人意志。家族内部的稳定也因此成为家族权力格局的重要保障,因而摒弃个性的出现与发展,个人意志与行为需要严格以家族、集体利益为准。再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秦始皇消灭了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在“中央集权制”下,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思想等,以严苛的命令否决个人的意志与行为,以此实现统一化、集体化。虽然秦始皇暴政的途径颇受争议,但秦始皇所确立的“大一统”格局对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却毋庸置疑。
  除此之外,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随处可见,如:习语“少数服从多数”强调集体在做出决断时,少数人的意志应当服从于多数人,多数人的意志即为集体意志,不容超越;又有抗美援朝时期,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的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身份以保全队伍,他纹丝不动直至全身被火焰吞噬,最终壮烈牺牲。邱少云的行文判断也体现了“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1.2.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重要性,追求个性的释放与发展。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相反,在“个人主义”观念中,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并超越任何性质的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在中国被理解为自私自利,一直以来受到压制,个人也竭力掩盖和遏制人性中个人主义的一面。然而,对于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却是一种文化风尚,西方人可以很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个人主义观念,并将其大胆地公之于众。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便是盛行于14至17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为“人文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神为中心”,肯定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权也因此开始向神权挑战。文艺复兴对个性解放的倡导,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个人的幸福,使得“个人主义”观念的地位得以初步的确立,而后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都使得“个人主义”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
  “个人主义”在西方生活中广为体现,比如:经济层面的“自由经济”强调利用市场的自然调节来维持经济,每个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平等的,拥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政府只可有限度地干预经济、自由放任,不得过度参与。西方国家认为个人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并给予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的空间,任其通过不同手段与途径自由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取得成功;在文化层面,西方注重个人自我意识的发扬,以美国为例:自1776年美国成立,世世代代的美国人便坚信不疑地相信着“美国梦”的存在,坚信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人生的巅峰,因而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土地,希望实现在这片自由、平等的土地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 人性的善恶
  2.1. 中国的性本善观念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人性向善”的观点。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以此确立“性善论”。“性善论”强调人性的本初是向善的,即每个人在生来就有向善的意识与潜能,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心的善意逐渐被恶性侵蚀。
  孟子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一个孩子不慎掉入井中,出于恻隐之心,人人都会出手相救,而这并非因为任何交情或是利害关系等原因。《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说,说的就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向善的,但后天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2.2. 西方的性本恶观念
  西方的性恶论产生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内部,来源于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到蛇的怂恿,偷吃了伊甸园中智慧树上的果实。于是,上帝迫使他们离开了伊甸园。因而,基督教父们认为:亚当和夏娃的所犯下的罪过导致了人性的堕落,因而他们的子孙后代天性便是邪恶的,人人都有原罪。而这些邪恶的先天因素只能通过后天的教化得以改变。
  对于性本恶观点,宗教改革时期的神职人员加尔文的神学思想认为:人类在亚当和夏娃犯下罪过之后,道德就已經完全败坏,需要靠信仰才可以得救。也是基于性恶论之上,西方的“救赎论”才得以存在、支撑和发展。
  3. 价值追求目标
  3.1. 中国重视精神追求
  西方文化以物质胜,中国文化以精神胜的比较观是第一世界大战发生后在中国思想界广为流行的保守主义主张。[4]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倾向是重视人的价值轻视物的价值,表现在价值追求的目标上便是注重人的精神上的实现与满足,追求人自身的道德完善。[1]
  相比西方人,中国人更注重情谊、人道、义气等,在物质面前,更关心对精神的追求。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中国人崇尚道德层面的高尚追求,倘若为了物质上的蝇头小利而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与道德,则可将此人称为小人,这样的人也将受到社会的鄙弃。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说描述的梁山好汉的故事:一百单八将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进行反抗斗争,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全书处处体现侠肝义胆的英雄事迹与伟大精神,映射了中国人对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
  3.2. 西方重视物质实现
  与中国人有所不同,相比精神追求,西方人更在意的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物质理想的实现。西方人认为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幸福,因而强调物质财富更甚于精神财富。
  以美国为例:在物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人开启了“淘金热”,为了追求所谓的物质财富人们纷纷涌向西部,前仆后继地疯狂淘金,但大多数人的梦想都并未实现,其中也包括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他也以此著成半自传体著作《苦行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美好期许轰然倒塌,众多老兵从战场归来后却一无所获,没有工作、没有资产、物质生活难以保障。名利、金钱、地位等无一所获的美国人对战争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国世世代代流传的“美国梦”也因此不断破灭,由此产生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迷惘的一代”,这也为无数美国作家创造了写作的源泉,如: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欧内斯特·海明威《杀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等。由此可见,物质生活对美国人的重要性,以及美国人对物质生活的极度渴望与不懈追求,对于美国人而言,物质生活的重要程度远远大于了精神生活。
  四、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形成因素
  1. 历史和文化
  中国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文化环境之中,中国自居“天朝上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等,都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趋于保守。除此之外,中国受到各派思想家的影响,强调个人、国家和社会的融合与统一,同时崇尚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文化环境与思想影响使得中国人注重伦理联系与集体观念。
  在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西方国家就打开了其国家的大门,由此诸多航海家不断冒险探索,将西方与东方逐步连接起来。这样的历史突破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西方国家人对外的大胆探索。再加上西方身处海洋环境,海洋文明孕育了西方人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因而,西方的文明相比中方开放、自由许多。
  2. 宗教
  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崇尚仁、礼和中庸:“仁”强调伦理道德,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仁爱待人”;“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礼法;“中庸”又称“过犹不及”,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西方国家人口大多崇尚宗教,且宗教种类各有不同,因而思想观念也自然有所差异。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宗教信仰自由使得西方国家更加的民主、开放,也体现了每个人对个性的追求。
  3.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亲疏维系宗法制等都使得中国
  人自古以来都生活在群体环境之中。集体生活、劳动、工作等孕育、培养了中国人极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因而,中国人崇尚以大局为重,始终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
  西方社会才是现代真正社会意义上的社会,把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社会化了的人,是一种开放的机构,是可以接纳外人、接纳外姓的。[6]如此开放的社会结构使得西方人的集体观念较弱,仅仅关注个人的需求与愿望。在此之下,西方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更加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利益的实现,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并超越任何性质的集体利益。
  五、结论
  文化并无优越之分,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也只是基于不同原因的双方文化层面的不同点。而这样的差异使得中西双方的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以此推动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然然,李丹婷. 当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差异探析[J]. 商业文化,2012(03):76-77.
  [2] 李德顺. 什么是价值观[N]. 学习时报,2001-6-11(005).
  [3] 孙兰英,陈嘉楠.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J]. 理论前沿,2013(463):17-21.
  [4] 俞祖华. “西方物质——中国精神”比较模式辨析[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1):63-69,80.
  [5] 周光庆. 谈谈三个历史时代和中西方社会结构差异[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57-60.
其他文献
【摘要】:Abstract: Grammaticalization of nouns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and phenomena of grammatical form of nouns. In this paper, it mainly talks about grammaticalization of of English affixes, of English
期刊
【摘要】:目前的大学教学环节中存在一普遍现象,即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无法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使整个的教学活动陷入被动。为什么会存在这种问题,这种问题给教学带来的障碍,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名字;教学活动;记忆  正文:  教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步骤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对其学习情况、心
期刊
【摘要】::舞蹈是一类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舞蹈具有自娱和娱人的功能,原始舞蹈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逐步发展成为人类情感沟通、传递美感以及展现力量美的艺术活动。文章通过对舞蹈表演以及舞蹈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舞蹈表演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希望对舞蹈的表演和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舞蹈表演;舞蹈;重要性  一.舞蹈表演的概念  舞蹈表演是一种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和造型来传递内心情感的艺术。艺术创
期刊
【摘要】:古田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解决党内外问题、军队建设问题上具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的重大会议之一。会议创造性的提出了思想上建党,组织上建党,民主建党和如何加强军队建设问题,强调对党员、干部和军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古田会议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精神实质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田会议;党的建设;军队建设  一、古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自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力量受到
期刊
【摘要】: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在当今社会,制约、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无非两种:道德和法律。法律的力量只能是防止过多的恶,而道德的作用却在于推行积极的善,道德的力量是更深远、更持久的涵养。当前全社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就在于促进每位公民的道德修养提升,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的冕服制度,在殷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其制度得到规范、完善,汉代以来一直沿袭。本文将对周代的冕服制度做简要介绍,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体现的周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冕服制度;十二纹章;六冕  周代冕服制度  冕服是古代一种礼服的名称。由冕冠、冕服和配饰三部分构成。这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时所服用的礼服。《白虎通义·绋冕篇》中记载:“麻冕者何?周宗庙之冠也。《礼》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多次提出要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工作会议上,由此可见我国对发展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发展已步入转型时代,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新常态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去把握与解决,这是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把二者结合起来,我国
期刊
【摘要】: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下,一些党员抵挡不住当前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理想信念逐渐缺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渐渐动摇,坚定党员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所以新历史条件下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关键词】:理想信念;新形势;党员;教育  理想信念是个人前行和成长的动力之源,当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民法?文章从民法的定义入手,并对于古代中国义利观的形成历史进行了叙述,抽丝剥茧的对其进行了分析。笔者在此分析上进而推导出古代中国没有民法的原因是畸形的“义利观”导致的结论。  【关键词】:儒家;义利观;私利;民法  民法的定义表述应为: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从以上定义可知,民法的调整对象为私益,主要是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本文针对学生和教师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对这种学生学习英语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找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效率;自主学习  高质量的课堂输入决定高效率的输出。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认真地听并笔耕不辍的传统课堂一去不复返。在实施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