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中感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pa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呢?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师有效地“教”实现学生有效地“学”。本人就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积极的学习心理倾向和愉悦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与社会的很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与社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七年级学习季风概念时,我就请学生仔细观察体验深圳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学习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时,我就让学生分析江南民居和西北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何不同。学习中国的地形时,我利用深圳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让他们讲讲各自家乡的地形特点。从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有兴趣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而不厌
  历史与社会教学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外,还可以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场景中。还可以说段趣闻、讲个故事、朗诵诗词、俗语或解释典故等扩展学生思路。让多种教学手段适度穿插、交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感到学习的“易”“趣”“活”,使学习兴趣、动机转化为意志行动,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置疑问难”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新知前让学生置疑问难,另一种是新知后让学生置疑问难。前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的,他们更加关心、更容易生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后者不仅能洞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盲区”和教师教学的不足或失误之处,而且能让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趋向深入,达到全面、深刻的了解,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凭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难以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
  例如,还是在学习“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时,当讲牧场的机械化程度高时,我先告诉学生:澳大利亚的羊只数超过1亿只,而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2000万,除去不放牧的城市市民,牧民的人数应该更少。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生产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会问”
  为使学生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我在教学尝试中总结出以下几点:(1)对历史与社会现象本身进行发问。例如,在学习“文明的起源”时,可以提出“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大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这是为什么呢?”;(2)对标题进行发问。如学习“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可以提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谁?”进一步提出:“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呢?”等等;(3)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如“非洲被称为富饶的大陆,但长期以来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这是为什么?”“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呢?”。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假设性的提问等等。
  3、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敢问”
  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及时做出回答,即使不能立即回答,也应指出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向和步骤或作出合理的说明。对于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教师不要嘲笑,应肯定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大胆行为,发现其积极思维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就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逐步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指导用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大多数学生由于自主性长期受到压抑,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习惯于死记硬背。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重新建立读书思考的习惯,逐渐提高阅读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涉及不少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引导学生对社会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在社区中生活”时,我先让学生实地观察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然后再对照课本上所介绍的有关社区的类型功能来进行学习,通过观察使抽象的知识理论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增强了辨别能力。
  2、指导用耳,培养学生思维判断能力
  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教师的语言入手,促进学生爱听、会听、听准。课堂教学中,直观性语言趣味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听的欲望;启发性语言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性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穿插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形式,使课堂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指导用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不少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并非很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引导学生去说,而不是去背,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可实行讨论、自问自答、讲演等多种形式,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我就先让学生分组搜集有关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的材料,再让他们自己在小组内讲,最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讲。尽量多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增强语言运用和记忆能力。
  4、指导用手做,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体验规律发现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而探索性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1、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史实,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过程中,我就让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先自己模拟想象: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赞同支持哪个学派?为什么?此后并延伸讨论分析: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当中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也就是说利用史实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进行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有课本中有很多简略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例如,学习“大洲和大洋”时,我就让每个学生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在这过程当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它们的相对位置。略图不仅能以最简单的笔触表现复杂的事实,也能揭示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对学生探究事物的成因有着重要的作用。
  3、在教学中适时组织讨论分析,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讨论分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山川秀美”中我国地势呈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之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以下的讨论分析:假如我国地势呈东高西低阶梯分布,那么我们的国家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陈柏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各式传统小说和各样先锋小说无论怎么卖力似乎都难以招来读者热情的时候,王朔洒脱而恣肆的面孔出现了。他发着橡皮光泽带着橡皮质感“招摇过市”,顿时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于是,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竞相谈论王朔的现象,并且跨过2l世纪的门槛,一直延续到今天。  若从形态上看,王朔的创作经历了“从纯情到邪恶”,又“从邪恶到玩世”的过程,《=空中小姐》、《浮出海面》是第一阶段, 《
曾经听了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粗粗一看,本节课似乎讲得很有条理,很流畅,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以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思考,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但细细推敲下来,总觉得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教”而不是学生“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手段单一。整个课堂上总是机械问答,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比较热闹,但总是那几个学生在作答,大部分学生没
“七彩融于一白”,阳光其实是有七种颜色的,但合在一起成了最为纯净的白色。这句话用来形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人和诗再恰当不过了。东晋儒道玄三学大行其道,不同学派可谓并驾齐驱,这三学对陶渊明人生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儒  陶渊明生于东晋,此时由于战乱和割据等原因,帝国一元化的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被打破,而定型于西汉中期以经学为主、以独尊儒家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走向
我校自2006年创办初就把“经典诵读”作为特色来抓,并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的先导性。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由于经典诵读,学校的品味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周边人群的言行更有涵养了。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是有方法的,是要讲究方法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经典美文诵读的目的。    一、内容定位。我们的经典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
如何让中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关怀,成为一个同时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人为本,让人人体验学习的快乐”。为此,本人不顾自己学识浅薄,冒昧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公之于众,以求抛砖引玉。    一、讲求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回答中体验快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所说的“相机诱导”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近几年,中考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成了一种时尚,给考生张扬
读完《晚风轻拂落霞湖》后,我对作家叶弥陡生一股敬佩之情。是的,这是一位有现世关怀、有悲悯之心、有情感热度的作家。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个人在“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E·M·福斯特)中的尴尬处境,使我们禁不住转过身来,对周遭的人事以内省的目光投去深深一瞥。  “落霞湖”因一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而得名,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性的显露,这里开始四处流溢着一股情色及市侩气息。作品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写的是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7版第484页)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的五言叙事律诗《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室,归雁入胡天”解释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无独有偶《新课程·同步导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版第168页)有一条选择题的说法竟然与之同出一辙。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教师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品味语文作品的内涵,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中乐,乐中学”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用爱心和智慧去构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课堂环境中,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