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中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关怀,成为一个同时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人为本,让人人体验学习的快乐”。为此,本人不顾自己学识浅薄,冒昧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公之于众,以求抛砖引玉。
  
  一、讲求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回答中体验快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所说的“相机诱导”就在于教师的善于发问。好的发问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益,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此,我尽量在上新课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地设计好每一课的导语,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在提问时我尽量找到其兴趣点,将一般的问题兴趣化,再投向他们,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握时机进行教学,就能将学生本已感兴趣的教学重点引领向一个新高度,更好地完成教学。
  此外,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我提前设计好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并且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体验快乐
  
  有些人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便难以发挥。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服务。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学,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语境、语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仅将早自习完全给学生,让他们朗读。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有感情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自己去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然后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受描绘出来,共同探讨。
  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我也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老师适时地点播。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形成一个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不仅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信息量大大增加,能力获得发展,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作文教学要展示个性,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欲作文,先做人。这是我的作文原则,也是我要求学生的作文原则。我在作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同学说真话,抒真情,写作文以“我”为中心,即“以我眼看,以我脑思,以我手写”,决不人云亦云。于是,作文不仅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最真实地暴露了学生思想中的问题。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偏差,教师及时的引导,就可将学生拉到真、善、美的正路上来。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信心。有鉴于此,我就十分注意挖掘每个同学的学习优点,为他们喝彩,给他们掌声,来培养每个学生成功的欲望。
  在作文讲评中,对于那些优秀作文,我不吝赞扬,通过在课堂上朗读,在班级公布栏粘贴等手段,大力宣传这些好的作文。而有些同学的作文算不上好,但是文中某一段的语言,或是修辞手法运用出色,或是描写生动,甚至于只是有一个新鲜的句子,只要有这么一处,我在批改时都要认真地记录下来,在讲评中予以表扬。结果很多不爱学语文、不爱写作文的同学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这对于他们本人来说,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本着“以人为本,让人人体会学习的快乐”的原则,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这对提高学生情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灵魂,“师爱”则是教书育人的人格魅力。这是因为“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体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尚,是教师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师爱,倾心而为教育,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充满热情地爱自己的学生,就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和亲近,从而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导,使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情况为依据,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寻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就是“指挥棒”,支配和领导着学生意识,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    一.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变   
语文教学中,学生比较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师不知怎样指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述如下,以供有意者参考。    一、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具体做法如下:  1、更新评价观  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
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和轩称首。”明宋征壁评易安词“其词妍婉”,《四库提要》也说李清照“抗轶周柳”,都指出了李清照词风格婉约的特点。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吸引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就是语文教师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课堂语言,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历练什么样的课堂语言呢?    一.语文教师要历练准确明
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够过硬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君不见,当今一些语文教师课上、课下“听”不懂学生的言语,“听”不出学生言语的内在含义与潜台词,因此也就无法观课堂上的学情而随机调控,因此也就难以适应学情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甚者,有的教师根本就漠视、拒绝接受学生的言语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在各式传统小说和各样先锋小说无论怎么卖力似乎都难以招来读者热情的时候,王朔洒脱而恣肆的面孔出现了。他发着橡皮光泽带着橡皮质感“招摇过市”,顿时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于是,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竞相谈论王朔的现象,并且跨过2l世纪的门槛,一直延续到今天。  若从形态上看,王朔的创作经历了“从纯情到邪恶”,又“从邪恶到玩世”的过程,《=空中小姐》、《浮出海面》是第一阶段, 《
曾经听了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粗粗一看,本节课似乎讲得很有条理,很流畅,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以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思考,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但细细推敲下来,总觉得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教”而不是学生“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手段单一。整个课堂上总是机械问答,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比较热闹,但总是那几个学生在作答,大部分学生没
“七彩融于一白”,阳光其实是有七种颜色的,但合在一起成了最为纯净的白色。这句话用来形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人和诗再恰当不过了。东晋儒道玄三学大行其道,不同学派可谓并驾齐驱,这三学对陶渊明人生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儒  陶渊明生于东晋,此时由于战乱和割据等原因,帝国一元化的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被打破,而定型于西汉中期以经学为主、以独尊儒家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走向
我校自2006年创办初就把“经典诵读”作为特色来抓,并确立了以《培养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体现了我校教育理念的先导性。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由于经典诵读,学校的品味提升了,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周边人群的言行更有涵养了。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经典诵读是有方法的,是要讲究方法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经典美文诵读的目的。    一、内容定位。我们的经典教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