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_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人人皆知,但是如何使激励有效,却使许多富有经验的经理也挠头。从经济学的逻辑看,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在这些前提下,管理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激励理论和模型,其中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强化理论的激励原理
  斯金纳认为,激励涉及到以下两种反射过程:S(刺激)→R(反应)和R(反应)→S(刺激)。从而补充和丰富了此前心理学家提出的行为反应模式。
  所有的行为主义者都注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在斯金纳之前,人们一般看到的是“刺激→反应”模式,也就是关注那些引发行为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使行为者产生反应,所以具有激励作用。但这种激励不一定有效。因为这种模式是先有刺激,后有行为,行为者得到刺激不见得会产生相应行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拿了钱的鬼不见得会去推磨。这种模式下,刺激对其后的行为无法形成有效的制约,而且具有被动性。所以,在现实中依据这种模式进行的激励,往往不尽人意。很多管理者都会遇到这种困境。例如,不发奖金不干活,但发了奖金不见得就有积极性;没钱的时候觉得有了钱就一切好办,有了钱才发现钱也不是万能的。
  鉴于上述激励模式的缺陷,斯金纳提出了“反应→刺激”模式,也就是关注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带来的刺激,由此而形成了他的强化理论,这正是斯金纳对管理学贡献最大的地方。按照这一模式,激励不能局限于行为前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行为后的结果。换句话说,激励来自于行为后果的强化。某种行为出现后,如果会带来具有强化这种行为的后果,反复持续,就能使行为与强化之间形成很强的相倚关系,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强化来调节这种行为。管理者可以调节强化物的种类、频率、强度,但归根到底,激励作用是由被管理者的自身行为产生的,从而使强化对后续行为形成有效制约,而且具有主动性。例如,能不能拿到奖金,不是由头儿说了算,而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管理者的作用,不在于直接给被管理者提供刺激,而在于调整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相倚关系。
  斯金纳认为,即使对“反应→刺激”模式而言,也需要区分外部环境的强化和行为本身的强化。一般来说,在行为发生后的强化有两种:一种是强化的内在相倚性;另一种是强化的外在相倚性。所谓强化的内在相倚性,是指行为本身的结果所产生的强化效应;所谓强化的外在相倚性,是指行为发生后来自外部的强化效应。比如,一个研发人员,他的某种新发现会使自己沉浸于这种发现之中,甚至为之探根究底而废寝忘食,这里表现出的是内在相倚性。而这种研发人员的行为,也会得到上司的表扬或者同事的赞许,没有这种行为就得不到相应的表扬和赞许,这里表现出的是外在相倚性。在管理活动中,这两种相倚性所形成的激励都应该予以重视。
  斯金纳之前的激励,往往着眼于对激励对象提供刺激物,甚至会对刺激物的大小多少斤斤计较,但是,却不太重视刺激物与激励对象行为后果的关联。这样,很容易使激励失效,或者使激励的作用扭曲。这种所谓激励,不能有效地建立强化的外在相倚性,更谈不上形成强化的内在相倚性。所谓外在相倚性,强调的不是刺激物本身,而是刺激物与行为后果的联系。如果外在刺激与行为后果没有关联或关联度不大,那么,这种外在刺激就不能促成有效的后续行为。例如,人们往往重视报酬的高低,但如果报酬与当事人的努力没有多少关联,不论报酬的高与低,都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的高报酬,会使当事人对付酬者形成感恩心理或依赖心理,但不能调动积极性。更常见的情况是,管理者由于激励措施不当,会建立起错误的外在相倚性。例如,以完成定额作为付酬依据,这样,完成定额与得到报酬的外在相倚性建立了,然而这种相倚性却割断了工作质量与报酬的联系,员工的后续行为就很有可能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再进一步,如果把质量与报酬也关联起来,这样,外在相倚性不再发生偏差,但是假设没有内在相倚性,员工依然有可能仅仅追求表面的质量而忽视内在的质量。所以,还需要有员工自己对质量的认可程度和追求力度,形成内在相倚性。外在的赞许和期盼的目光,都会对内在相倚性的形成起到或大或小的作用。管理者最需要警惕的是,本意是为了建立符合管理者意图的外在相倚性,但采取的刺激手段却破坏了或妨碍了与其匹配的内在相倚性。在现实中,有些管理者采取的刺激手段,往往会鼓励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就同这种相倚性的不匹配现象有关。
  
  强化物及其分类
  强化作用离不开强化物。所谓强化物(reinforcer)不一定是实物,也可以是行为、表情等等。只要在某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本身或者由它带来的后果可以刺激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就属于强化物。强化物在塑造人们的行为上有着极大作用。
  一般来说,强化有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增大,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正强化。反过来,通过某种强化物,能使管理者期望的行为发生概率减小,行为者受到这种强化物的激励,其积极性会消退甚至丧失,这就是负强化。由此出发,斯金纳把强化物分为两种: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s)和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s)。
  对正强化物的效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会带来行为者的愉快和满足,如给予食物、金钱、赞誉和关爱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另一个层面是某一行为如果能减少和消除行为者的不快和厌恶,如减少噪声、严寒、酷热、电击和责骂等,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与此类似,对负强化物的效用照样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惩罚性强化物和消退性强化物。惩罚性强化物是指会给行为者带来不快的东西,能使行为者的行为倾向减弱;消退性强化物是指减少或取消令行为者愉快的东西,也能使行为者倾向于终止或避免重复该行为。
  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分,不能想当然,而要以其效果确定。比如,限制一个孩子获得某种玩具的欲望,其效果很可能是极大地激发了这个孩子获得这种玩具的行为。现实中某些东西,越禁止反而越流行,实际上这种禁止就起着正强化作用。而不恰当地对某种行为进行言过其实的赞扬,很有可能引起反感而削弱这种行为,赞扬起的是负强化作用。有时候官方树立的先进模范反而收不到正面效果,就是这种机制。一个部下过于明显地逢迎上司,有可能会引起这个上司的反感。这些,都是值得激励研究注意的。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表面上截然相反的强化物,其强化作用却高度一致。如果对赌博进行强化分析,就不难发现,不论是输是赢,都会起到强烈的正强化作用。赢了,会刺激赌徒继续;输了,还会刺激赌徒继续。所以,单靠赌博本身的输赢,很难消退赌博行为。公司经营中,有些人偏爱投机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投机方式不论后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产生类似赌博的正强化效应。
  从强化物效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来讲,还可以进一步将强化物划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条件强化物。初级强化物对有机体来说,往往是无条件的,它能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条件强化物需要通过初级强化物才能产生作用。任何一个中性刺激物,如果与初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使自身获得强化物性质。它是初级强化物的附属品。例如金钱,对小孩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果。在这个例子中,糖果就是初级强化物,而金钱则是条件强化物,金钱的强化作用是由于与糖果的结合才获得的。作为管理者应该注意,初级强化物是最基本的,然而条件强化物是最常用的。二者的匹配和结合方式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强化物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理性的,斯金纳把这种强化行为称为“迷信”(superstition),也称为“非相倚强化”。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假如把给白鼠喂食的方式改为不是按压杠杆引发,而是每隔15秒固定送食一次,那么,白鼠在首次喂食之前的偶然动作就会形成“迷信”。如果白鼠正在作揖,它就会在此后不断作揖以求得食物;如果白鼠正在嗅通气孔,它则会不断嗅通气孔以求得食物。人类这种情况也十分多见,比如,天旱引发的祈雨行为,某个运动员对某种动作、某种服饰与获胜之间的看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等等,都属于迷信。迷信只有在多次无效的情形下,才会逐渐产生操作性消退。但是,只要有偶然性存在,迷信就不能彻底根除。
  要使正负强化能达到各自预期的效果,对强化物的恰当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在使用强化理论之前,首先要弄清是要对行为进行正强化还是进行负强化,然后针对行为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在选择时,并不是强化物的数量越多越好。斯金纳认为,由于强化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真正的强化物也可能被误用,因此,合理安排强化措施,比单一追求强化物数量更为重要。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强化物的合理配置问题。为此,斯金纳设计了“强化表”,对强化物合理安排做出了有益尝试。对于现实中的管理者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照搬斯金纳的强化表,而是参照和借鉴斯金纳的思路,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考虑各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使用作出符合理性的科学安排。
  此外,强化物效用的大小还与其接受者有关。一种强化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强化物运用是否恰当,而强化物运用是否恰当,又取决于强化物的作用对象接受与否。因此,在选择强化物时必须考虑到行为者的自身特征。比如,提升职务一般能够起到正强化作用,但是,在霍桑实验中曾经发现,某个女工拒绝了上级提升其职务的安排。理由很简单,在这个女工看来,提升职务有可能会破坏她同工友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这个女工而言,工友之间的人际关系,远远要比职务提拔更重要。所以,在多数人身上能起到强化作用的提拔方式,对于这个女工却不是合适的强化物。当然,这个女工对强化物的认知,并不是心血来潮的怪癖,而是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她身上的反应。所以,管理中采用强化措施时,要以对员工状况的科学分析为前提。
其他文献
作为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典型代表,斯金纳在美国民众中的影响可能比在学界还要大。在大众眼里,斯金纳是一位发明家,一位播火者,一位“美国神话”的典范。而在学者眼里,斯金纳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一位人类行为的研究者。在管理学领域,凡是讲到激励和强化,都少不了他的理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Susquehan
期刊
读斯金纳的书,使人不禁联想起安迪·格鲁夫的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位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和前任总裁,在现实管理中靠着“偏执”打造了企业神话。而斯金纳则靠着自己的“偏执”,在心理学中开出了一片崭新天地。对于这种以“偏执”而出名的学者,我们需要考察的是:在斯金纳的偏执后面,隐藏的是一种什么冲动?  斯金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学主义者。在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中,他坚定不移地站在科学一边。对几千年来人文主
期刊
1923年夏,唐炳源(字星海)学成回国,此时他已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之所以匆匆回国,因为一直帮助父亲打点生意的长兄不久前去世了。唐炳源在美留学期间,既是泰罗制逐步为美国企业广泛接受的时候,也是他父亲唐保谦草创庆丰纺织厂的时候。轰轰烈烈的科学管理运动给了唐炳源很大的刺激。泰罗制带来的效率革命让唐炳源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期待。  唐保谦对儿子的工作安排让顶着两个洋硕士头衔
期刊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需求和健康人格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了解人类的人格和动机的重要方法。  20世纪早期,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被引入管理学研究领域,行为科学理论(也即人际关系理论)试图从人的心理、需要、行为等方面来改善生产中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目标实现效率的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期刊
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一词分析集群现象。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或相近产业的一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等行为主体,如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最大的效果在于产生了集聚效应,共享了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
期刊
由于现代战略管理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对战略认识的误区,将战略绝对化、片面化、狭隘化、静态化(僵化)、功利化、工具化和时尚化(标签化)就是其典型表现。透彻地理解“什么是战略”和“战略是什么”自不待言,但明确“战略不是什么”,无疑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和更辨证地揭示战略的本质和精要。  战略不是战术  大多数企业都是从某项具体业务起步,由于使用某种战术而获得成
期刊
日本外务省情报部1932年编的《现代中华民国满洲人名鉴》称:“宋则久是爱国布的创始人,是天津有影响的实业家。1915年,他乘抵制日货运动之机,推销爱国布,获利颇奇。”提倡爱国布只是宋则久商业活动的一个方面,他一生都以振兴国货为己任。宋则久在1913年之前,是津门商界的著名经理人。此时,国货在商战中已被洋货逼到了墙角,洋货既美且廉,充斥市场,对于商家来说,买卖洋货已经成为致富的捷径,多少商人趋之若骛
期刊
关羽一生忠义无双,所以被中国人称为关公,奉为武圣,文武庙中与孔子并祀,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多么完美的形象。关羽深感曹操恩德,但为了义兄刘备,在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回报曹操后,坚决求去。此时曹操可能杀他,刘备寄寓袁绍帐下,袁绍也可能杀他,但关羽义无反顾,是中国人心目中讲义气的经典。  讲到关羽之死,已经有一句成语“大意失荆州”,好像关羽是一个不小心才失了荆州,然后“败走麦城”,父子同死,让人不胜
期刊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决定的,而是源于外部环境,行为是在环境中各种刺激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起的反应。他指出,从导致人的行为发生的影响变量上来讲,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
期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 知识,基督教徒保存它,现实主义者发现它,建设者创造它,后现代主义者毁灭它。——卡瓦拉(Kavanagh),1996     导 言    近年来,知识及其积累,作为组织存在、竞争和成功的关键因素,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新热点。一般而言,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智慧和认知能力被认为是个人成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新热点是否与旧观念有所关联呢?如果有,那么关于如何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