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曼“符号圈”理论在中国接受的主体性研究

来源 :俄罗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符号圈”作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于本世纪初在接受语境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被引介入我国学界.继而动静交融的研究态势逐步凝定,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路径:语言学学者排除外力,力求化繁为简探寻“符号圈”的规律性,并对其理论层面的进路进行持续性探索;文学学者基于艺术思维,由简向繁,复杂地、变化地看待“符号圈”,并从方法论的维度不断开拓“符号圈”模式下的文学现象解读的多元路径.回眸“符号圈”理论的中国接受历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接受主体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主体的需要,均直接影响着阐释目的及其结果,并推动了我国学界在为我所用的理论接受中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其他文献
采用堆焊技术提高球墨铸铁的表面硬度。结果表明:利用一种低碳多元合金焊条可在球墨铸铁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熔合层,通过调整焊接工艺参数,可在熔合层组织中获得针状马氏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