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并置下的记忆重组与国家认同建构——解析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以人的寻访为中介,将20世纪70年代外国导演拍摄的四部重要纪录片和中国现实图景进行并置,创造出崭新的影像时空;同时,影片通过对记忆的组织、代理和加工,完成集体记忆的重组.最后,借助价值感召、事实确认和文化自觉三重路径,建构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
其他文献
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其中“网红”新闻主播、互联网用语的活用、轻松有趣的叙事手法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全新的魅力吸引受众,引发关注和热议.本文着眼于主流媒体在融媒体场域下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中所呈现的网感表达趋势,从主流媒体网感表达趋势实践分析、主流媒体网感表达趋势原因探索以及主流媒体网感表达趋势前景展望三个层次逐步推进,由表及里,分析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领域中的网感表达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与完善,影视评论的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在当下自媒体平台日渐丰富的大背景下,网络影视评论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并显露出传统影视评论所不具备的社交性倾向.该社交性倾向主要体现为评论内容选择的话题性,论证过程的情感性以及评论话语的互动性三方面.
科学性和艺术性是非遗纪录片的特有属性.当前,非遗纪录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还存在一些融合屏障,而通过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举、深度挖掘非遗项目的价值内涵、创新非遗纪录片的表达方式等,可以有效实现非遗纪录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构建,从而促进我国非遗纪录片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最近几年来,各大视频网站及自媒体网站都出现了利用影视剧片段、视频图片等元素剪辑成新作品的混剪视频.由于混剪视频是基于原创视频的二次创作,在现实中极易引发侵权法律纠纷,这类纠纷的焦点在于混剪视频对原创视频素材的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是否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目前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对“合理使用”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原作品权利人和混剪视频创作者的权益保护陷入法律困境.
全球化语境下,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中国对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契机与挑战.《中国脱贫攻坚》以纪实的美学表征和客观真实的影像话语陈述,获得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与认同.本文从跨文化合作的角度出发,从叙事模式、摄影、剪辑等方面剖析该片影像话语的建构,以期对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及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提供借鉴与参考.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媒体提供助力.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三农传播发生了深刻变化,主流媒体立足“两个融合”、创新三农传播,做好“媒体+农业农村农民”文章,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形成的新优势,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提供了舆论和信息支持.
为大时代立言是新型主流媒体言论品牌的光荣使命,需要有面向全球治理的大格局,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主体责任的大担当,面向改革攻坚深度调整的大智慧.在算法重塑媒体内容生态的环境下,新型主流媒体言论品牌的突破之道在于用真实性突破算法的“正确性”,用思想,温度和品质突破算法的“冰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中,新型主流媒体言论品牌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突出体现为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维护公共话语和公共生活的尊严.
网络剧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受互联网工具理性和大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创作中的价值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诸如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对现实主义的消解、对精英价值的贬损等价值取向的偏差问题.本文认为网络剧创作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秉持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观.强化价值引领和审美引导.
媒体融合时代,节目模式创新是传统广电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与传统电视节目相比,社交媒体平台的直播节目开启了媒体融合环境中新的“跨界”形态.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节目形态之间的交融,将纪实元素与综艺元素相结合,打造了“纪录片+真人秀”的混搭效果;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视听节目在多元平台制作和传播的新模式.
大型特别节目《直播黄河》沿黄河流经方向,水陆空全方位依次直播展现黄河地域生态治理与人文风貌,多视角报道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文着眼于技术空间、流域空间和人文空间,探讨了节目的叙事特色,借助研究视听符号、传播符号和文化符号,分析了节目如何依托影像建构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