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视评论的社交性转向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与完善,影视评论的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在当下自媒体平台日渐丰富的大背景下,网络影视评论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并显露出传统影视评论所不具备的社交性倾向.该社交性倾向主要体现为评论内容选择的话题性,论证过程的情感性以及评论话语的互动性三方面.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不少电视综艺节目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化的表达样态相融合,对风俗礼仪、文化传统、审美意识进行扩展性诠释,打破了大众文化传播与消费的媚俗化、泛娱乐化现象.一时间,以文化与公益为命题的电视综艺节目突出重围,进入繁荣发展期.本文将从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回归出发,探讨其内容建构与受众接受的意义抵达,并观察此类节目对传统文化与受众接受层面可能产生的文化断层的弥合.
融合传播环境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带来了业态和语态的双重挤压.本文在梳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历史沿革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这一类节目样态变迁的主导要素与基本规律,指出需要从全媒体矩阵、话题式传播、社交化语态三方面进行调整变革,才能创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样态,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
新闻媒体是连接政府和大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社会沟通系统.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神经末梢,实现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媒介使命,成为连接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沟通之桥”.县级融媒体以连接群众、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媒介功能,建设基层“主流媒体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电视节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媒体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农业电视节目要不断改变原有的形态和内容,用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面对受众.全新改版的传统农业电视节目《喜上加喜》闯出了一条新路,也为农业电视节目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非遗类纪录片以非遗项目或传承人为主进行摄制,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纪录片与非遗项目的 双赢不单关涉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涉及纪录片发展和国家形象建构.如何通过非遗类纪录片的传播,对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对外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改变国外观众对中国的偏颇认知,更好地在国际传播中学握话语权,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电视新闻评论因其可视化表达的思辨内涵,以及较为鲜明的观点态度,使其在电视新闻节目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价值.但在互联网所形成的多维媒体形态、融合传播背景,以及信息传播的新生态等因素影响下,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形态、传播效果等出现了若干困境与难题.对此,总台央视新闻频道的评论类节目作了积极的探索与应对,在表达中国立场、传播中国价值、传递中国声音上产生了显著的传播影响.同时也在融媒传播的生态环境中,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相应探究.在国内同类节目的创新发展上形成了示范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不仅重塑了新闻的生产流程和分发机制,而且催生出新的传媒格局.本文基于智能化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变革,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引起的传媒伦理困境,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新闻传播,使机器逻辑取代人文逻辑并占据重要地位,应充分协调智能技术赋能下技术逻辑与传媒伦理的关系,使二者实现动态的价值平衡.
短视频新闻既消解了传统一些长新闻枯燥冗长的不良文风,也以声音、图像与字幕解构了传统新闻以文字为主的文风元素组成.本文认为,短视频新闻的文风建构需实现四重转向:空间层面实现从新闻内容到评论区域的延展,表征层面实现从写作中心向传播中心的重构,结构层面实现从要素组合向场景生产的拓新,理念层面实现从文字本位向文本本位的变革.
随着互联网向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知识化发展,有深度的内容更加受到关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开展的数据挖掘,促进了内容向专业化和垂直领域的深耕,成为主流媒体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从脱贫攻坚报道实践着手,解读数据可视化新闻的生产流程,并从采编人员视角提出智能新闻数据库建设的“需求侧”建议.
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其中“网红”新闻主播、互联网用语的活用、轻松有趣的叙事手法使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全新的魅力吸引受众,引发关注和热议.本文着眼于主流媒体在融媒体场域下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中所呈现的网感表达趋势,从主流媒体网感表达趋势实践分析、主流媒体网感表达趋势原因探索以及主流媒体网感表达趋势前景展望三个层次逐步推进,由表及里,分析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领域中的网感表达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