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思维教学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了解高中学生的思维现状是在作文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本文在对学生思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比较明确的理性认识,并针对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写作思维;问卷调查;理性认识;解决措施
  我们常常感慨学生作文思维混乱,从审题立意到行文结构,从语句逻辑到思想深度都存在诸多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经过一两个学期的作文教学之后,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在这样的情状下,师生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极大挫伤。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给高中写作思维教学把好脉,并对症施药,才能让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内容,要在写作中落实此项素养,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现状的研究,以教学有效性为原则,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措施和途径。
  为此,笔者选取了一所省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设计了问卷调查,试图以数据为支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高中作文思维的现状。
   一、学生的写作思维现状与认识存在的偏差
  思维问题是学生作文的核心问题,这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学生思维问题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图表(一)第一个问题的选项占比,除“情感虚假外”呈较为均衡的分布态势,由此可见学生对思维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从第二个问题看,学生迫切需要思维指导,这是在意料之中的。这份问卷缺乏比较项目,并不能说明学生对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有一个值得思考的数据是,“不清楚”的数据远大于“不需要”的数据,这一数据其实更为令人担忧,从中笔者感到学生对写作思维的陌生与疏离。对于思维能力在高考中的地位,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重要,但认为不清楚的同学达17%,表明一些同学根本不清楚思维能力在考场作文中有何作用。这只是统计数据,在实际中,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本来非常重要的思维问题,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认识。
   二、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还处于起步阶段
  “新课标”规定,“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要对核心素养做出准确全面的解读,恐怕连教师也很难做到。我们设计这个问卷调查,不是让学生深度掌握这些内容,而是从某些角度了解学生对思维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发展什么思维,使学生对具体的思维概念有些许认识。如果学生连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方向都不明确,何谈培养核心素养。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的思维概念普遍认识不清。具体到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随意行文的也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数据或许不具备普遍性,但笔者仍要说,我们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要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这些核心素养,任重道远。
   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方式亟待研究
  在提升思维的方式上,超过一半学生选择了“思维方法指导”,表明学生对思维方法指导的需求是迫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面的一些数据。当然,其他提升思维的方式也是必要的。
  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依托的主要材料是教材,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却认为自己没有学到,这可能不很客观。很可能是学生学了,却没有形成理性认识,或者学后遗忘了。然而,这些数据说明语文教材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学到的很少,学到并能够运用的自然就更少得可怜。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不能用,学了也等于没学。由此,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学生作文思维能力比较差的一些端倪。
  当前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收看《新闻周刊》《平语近人》之类節目,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积累素材;也可以学习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评析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
  四、教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认识有待加强
  根据表(三),学生认为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强调得最多的是素材,认为强调思维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一数据说明,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轻视和淡漠。
  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难度大,见效慢。这可能是教师没有有效开展思维教学的一个现实选择。但教师要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教师应该是“有情怀,有担当”“有辨别,不自私”的教育者。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改革,迎难而上,满足学生更高的需求,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实践,以适应大时代、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在作文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
  1.提升认识,明确方向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知识”的应用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作文中,立意分析、结构安排、语言表达都和思维密切相关;作文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深刻性、思辨性有关;作文的创新性和创新思维有关。所以我们应该把“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认识和导向这是制约“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瓶颈,只有认识到位了,方向明确了,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例如,考场作文中常会出现堆砌材料或者观点加材料的文章,这和部分教师的认识和导向有关。
  2.制定计划,逐步落实
  作文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分项落实,也可以分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但必须有科学的计划。高中三年用于作文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计划,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进行统筹安排。每一个学期,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每一节课,提升哪一项思维能力;每一道作文题,达到什么训练目标,教师都要清晰、明确。从五册统编教材来看,虽然“单元学习任务”里面,有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但我们要明确训练的重心,扎实推进。在讲评时,要以目标为核心,进行提升性讲解,并随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并有效加以解决。
  下面,以统编教材必修下为例,加以说明。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统编教材对于学生的作文训练有着清晰的方向。教师认真落实统编教材的写作内容,可以很好地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教师认真研究每一项训练内容,将每一次训练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内容相对应,确定训练、讲评的重点,就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得到切实的保障。
  当然,在利用课本进行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试卷中的优秀作文题目,使训练更灵活,效果更明显。
  3.明晰概念,深入研究
  对于各种思维概念,学生缺乏基本的了解,需要教师补充讲解,并要努力寻找培养某种思维方式的途径。比如直觉思维,似乎就是凭感觉,但直觉思维离不开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又如逻辑思维,怎样才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培养逻辑思维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首先都需要教师做出自己的回答。
  思维的提升要结合语言情境,要寻找具有思维价值的话题,要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潜心研究,摸索实践。
  4.结合时代,创新方式
  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途径有很多。除了教材,时代发展给了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比如前面提到的利用《新闻周刊》《平语近人》等节目,就是很好的选项。
  当今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新概念、新思潮、新情况,我们也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在利用新冠疫情中的“化危为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命运同体发展的论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对精准扶贫场景的描述,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疫情来临,线上教学助推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倒逼广大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应该主动拥抱变化,要在作文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亦是如此。
  〔本文系河北省“十三五”课题(课题编号:JJS2019-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张学强,河北省唐山玉田县第一中学;
  李孟然,河北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坚持生活是源,阅读是窗的理念,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搭建写作的桥梁,从而实现在生活、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熟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让学生写作出富有生活气息,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关键词 生活;阅读;实践;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明确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
针对当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体验、过程指导缺失等问题,可运用过程写作的方法展开作文教学,让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实现“真”与“实”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体验,提高写作素养。
摘 要 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问题。尽管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写作教学,但是教学成效却不太明显。这其中,教师和学生都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漠视写作,写作方法与技能存在较大缺陷。在此,本文尝试借助叶圣陶的生活化写作教学理论,从生活化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写作、锻炼思维与情感、提升写作技巧,旨在通过生活化写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從而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具有整合性,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然当前项目式学习实施存在一定问题:学习内容庞杂,学习过程低阶。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据此,本研究提出聚焦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核心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提炼大概念,设计核心目标;激活大概念,设计驱动问题;大概念为导向,设计项目活动;根据概念群,设计学习评价。
摘 要 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和宋词鉴赏书籍都选取了李易安的晚期代表作《声声慢》,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作为一般性的陈述句。笔者以为,此说不妥,结合整首词中其它四个反问句、全词的抒情节奏以及作者的心理变化来看,“雁过”句应该是揣测语气、感叹语气较强的反问句,句后应标注问号或感叹号。   关键词 陈述句;语气;感叹;抒情节奏  李易安之《声声慢》蕴藉流利,匀整而富有变化,脍炙人口数百年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只有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知识收益最大化,才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结合学生特性,与时俱进,开展多元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教师要引起重视,切实保障多元化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