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与情感的表现:论贝尔的艺术理论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2005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1913年出版的著作《艺术》(《Art》)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并以此概念为中心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论证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艺术史发展等问题.该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它被认为很好地解释了现代主义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理论.实际上,后一种对贝尔理论的理解是一种误读,贝尔的理论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
其他文献
隋唐宫廷祭祀对象可谓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礼乐活动能够适时并井然有序开展,离不开承载音乐表演的组织与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统管中央礼祠等六部,而太常(寺)则是礼乐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除掌管创作、教习、排演的太乐、鼓吹二署外,太常郊社、太祝等其他各署也都参与其中,共同为祭祀与礼乐表演精心准备礼器、美食、音乐以及衣冠、道具等诸多内容.在古代中国礼乐文化与邦国政治建设的征途中,隋唐礼乐官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课程观”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课程专家施瓦布提出的一种课程思想.这一思想对学科知识和学科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辩证性考量.作为一位科学教育专家,施瓦布最初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学科知识(施瓦布称之为“学科实质结构”)更为重视,并参与了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
期刊
不久前刊发过《珍视概括力》一文,意犹未尽,谈概括力不能不谈比较力.概括与比较是一体两面.rn我从小善概括,也善比较,喜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若干年后,我看到亚里士多德对此作理论阐释:相似之物求相异,相异之物求相似,如逢知音、相识恨晚.万物皆可比较,因比较而感知、显露、存在.此观念仿佛我从小就有.去伪存真,发人未见,归纳、分析、判断……无不得益于此.
期刊
传统绘画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了丰富的画学思想传承并形成了诸多的绘画形式表现与观念表达.其形式表现主要有笔墨思想、程式化表现以及构成方面的内容,而观念表达主要由哲学思想以及民族性、意境、人格精神等来反映.而对传统中国画形式、观念的认知和解读有助于对现代绘画创作语境的推进和完善,也有助于不断继承与创新,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
《花间乐》传奇,为清江宁司马章所作《种石山房二种曲》之一,其创作本于司马章本人与青楼校书周麟官为家庭阻隔而未偕之恋情,系作者自喻写心、抒发怀抱之作.剧本现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种石山房刊本,见收于《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全剧二十出,故事情节系据《聊斋志异》之《香玉》《绛妃》,间采《博异记·崔玄微》等篇融合改编.在“谪世”叙事框架下,经矛盾冲突的强化、情节描写的展开、紧扣演出的设计等调整改编,司马章完成了故事由案头到场上的转换.
民国初年,陈师曾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很大,尤其表现在绘画方面.本文从两方面出发,论述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此外,又结合时间性、地域性,探索其绘画风格.
任何对中国当代绘画有兴趣的人,都不免感受到,在这个领域,新趋势正在以不可遏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风格、语言与材料上,探索性、实验性已远超那些陈规陋习,由此呈现出近乎于放纵的多元性;同时,虽然在许多情况下,绘画仍委身于政治、国家、民族这些超级概念,但它越来越趋于个人化,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回归个体的思考与想象,从那里重获语言的生机,已成为当代绘画的主要取向.“绘画终结论”之扰,于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只是云淡风轻,以至于这个看似权威的命题差不多沦为了笑柄.在当代绘画新趋势中,水彩画的崛起算得上现象级的景观——无论
期刊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出现的文化艺术集大成的朝代,词、大曲、宫廷队舞都充分展示了宋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宋代文化艺术的繁盛与当时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政治经济的发展状态在文化艺术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了多方面的发展,积极向上、推陈出新,成为中国历史上活跃的存在.宋代的宫廷舞蹈、民间舞蹈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唐代的鼎盛状态,特别是宫廷队舞的发展焕发着更加雅致,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态势.宫廷舞蹈是一个朝代舞蹈艺术精华的充分保留,宫廷乐舞“队舞”是宋代浓厚的文学气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集
汉代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由金石礼乐向丝竹俗乐过渡或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金石乐衰落,丝竹乐渐盛,并逐步占据汉代音乐文化的主导地位.本文借用音乐图像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定睛徐州汉画器乐图像,通过对60例汉画器乐图像的统计、分析和归纳,深入挖掘汉代器乐文化转型的线索,着力分析汉代器乐表演形式等,力图为进一步研究和复原汉代音乐文化实景提供方法参考和实践案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湿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作为当下中国美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显现的不仅是地理的自然属性,更是文化场域与创作者再构的审美空间.湿地绘画本身承载了文化地理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使其研究无法脱离对地域文化、创作主体等因素所展开的综合性讨论.本文对于黑龙江湿地绘画艺术研究,同样离不开上述的文化属性与地理感知,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化的视角切入艺术研究领域,探索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黑龙江湿地绘画艺术,在其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湿地文化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从而归纳与提炼黑龙江湿地绘画艺术风格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