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去与走出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e2004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说的是创作要入乎内出乎外,其实文本的解读何尝不是如此。如何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一直在思考,却没有深刻的感悟,许多是老生常谈,在此只谈个人的粗浅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呢?
  简单地说:阅读中,走进文本是读者看见了文本,懂得了文本的美;走出文本是读者从文本走出,看见了自己,观照自己的人生。文学是人学,大抵所有的阅读都应经历这样的阶段,应该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走进文本是阅读过程或者课堂文本教学过程的核心,而看见自己才是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让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影响学生的必由之路。
  一、走进文本
  第一个问题是“谁走进文本”。
  谁走进?老师走进,学生走进,教师引导学生走进。
  教学必须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利用现成的材料,进行快餐式的解读,得到的是快餐式的营养。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备教材、备教法上,有时甚至是停留在“备所谓的大家的解读上”,现学现卖当传声筒,再传给学生。许多学生已经理解的,教师在絮絮叨叨地重复,而学生的疑惑处,老师却没关注到。有的老师生怕学生问问题,整堂课离不开课件和教参,课件不是增加课堂容量启发学生思考的工具,反而成了束缚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枷锁,教参只是参考,而不是桎梏。原因就在于教师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自己没有走进文本,手头有再好的材料,再好的课件,也是于事无补。老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实知识爆炸,教师更要有长流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就会多些从容。
  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走入文本,美味佳肴自己吃一口,永远比听别人精彩的讲解更印象深刻。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掉书袋,一上来就用自己所谓高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见解,往往适得其反。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
  教师的职责为:激发,引导,点拨,提升。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他们对新文本的兴趣;利用新文本,激发他对文学的兴趣;对于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对于学生面临的思考后的困境,教师要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流于表面的认识,教师要设法提升。教师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学生学习,教师辅助。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首先都会自然地考虑3W,即what——写了什么,why——为什么写,how——怎么写的。对文本,应该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诸葛亮读书强调“观其大略”,陶渊明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强调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
  要整体把握一个语段或者一篇文章,除了认真分析题目考虑文体特点,还要抓关键词句。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教参的解读是“这首词既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两者互为表里,相交相融,因此极富感染力。”大部分学生鉴赏停留在说江南的美,作者留恋江南的层面上,当抓住“尽”“游人”这两个关键词时,学生的脑海中慢慢呈现面面:众多朋友在尽力游说一个人,说这个地方景美、人美、生活安逸,这个人的身份是——游人,为什么尽说呢?抒情主人公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安逸快乐的生活中,他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浓烈的思乡情怀。他同时期的另外一首《菩萨蛮》用类似的手法,但显得比较直白:“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对照来看,可为佐证。
  在现实教学中,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在考试中同样的实词虚词,是放在崭新的语境之中,必须在把握整体分析语境的情况之下,把握关键词句,才能把握这个实虚词的含义。比如,在陆游的《过大孤山小孤山》?中,“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如果让学生记住“故得尽见”的“见”读xiàn还是jiàn,没有任何意义,应引导学生结合这句话的语境,抓住句子中的“又”字,三个原因引出后面的结果,风静,舟慢,水位下降,是看见山的全貌的原因。
  整体把握,观其大略,只能看到全貌。要看到精彩的细节,在阅读中要善于比较,教育学上称为“变式”。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二》中,提出了一种走进文本的阅读方法:光是明白了人家这么写,还不够,还要追问,为什么他不那样写?这是告诉人们,孤立地看经典,往往读不出“人”,读不出文体风格,而与其他文本比较,容易揭示差异。
  二、走出文本
  走出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体,是学生个体通过言语的学习和拓展达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丰盈的过程,进而言之,就是“言意互转”、“精神和言语共生”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要通过对文本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生命情感的涌动,从而感悟、创造,进而安顿自己的人生。实际上,也正是有自己的感悟,才会对作品有更深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理解。而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成为了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环节。没有了自己的反复咀嚼,学生自然没有很好地消化,课本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走入不了学生的内心,自然对许多课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出去,主要培养反思意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学生反思的过程,既是对文本内容重新梳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正是有了梳理与升华的过程,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其他文献
开始推行实施素质教育时,柳斌就指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今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改革创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由此可
期刊
最近,新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骑着新车走在路上,一辆辆自行车被我抛在身后,感觉特爽。可骑的时间一长,在路上就遇到了不少电动车,本来我在前面的,可有些电动车很快就超过了我,把我抛在了身后。虽然,我将车速调到了最快,可是跟人家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远,看着人家远去的背影,心里好郁闷。  晚上,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为什么我超过自行车的时候感觉就特爽呢?为什么我被摩托车超过的时候却毫无感觉呢?但为什么我被电动自行
期刊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处理好了,学生就会如春起之苗,节节向上;处理不好,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就可能被扼杀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不愿意写,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三是怎么写。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到第三个问
期刊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强。因此,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复习是增强旧知识记忆”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教师指导高考语文复习时,只注重“知识的再现”,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又一遍,大搞题海战术,强调学生抱着ABCD不放,致使学生厌学,思维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新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励
期刊
师:古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节课伴着这首同学们都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我们一起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布置同学们预习,就文中有关描写王熙凤的内容,讨论评点王熙凤,总结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小组要拿出最精彩的发言。(学生小组交流,6分钟左右。)  师:交流时我们先说你要分析的是哪一部分,再说出你的讨论结果,进行评点。  生1:王熙凤刚进门时黛玉的心理描写
期刊
中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形象知识认知过渡到抽象理论知识认知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高考作为高校选择人才的方式,使得中学教育的作用与日俱增。而近几年减负风气的热吹,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提高中学教学有效性,是目前缓解这一矛盾的方法。作为城市中学,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由于自身优越的先天条件,使得这一改革得以很好的落实并最终变为现实。但是,作为农村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的发展等级中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所创新”,并制定了“凡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方,我们都应给予重视和鼓励”的评分标准。面对这一规定,决不能麻痹大意甚至是熟视无睹。记得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
期刊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次的技术和社会进步,都会带来一批新的词汇,像原本属于股市术语的“牛市”“熊市”“套牢”,属于电脑术语的“软件”“硬件”等词汇,早已超出行业的界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语。互联网的应用,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网络语言、“快餐语言”应运而生。这些语言,更多的是倾向于通俗的口语,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影响身心健康的口语。如果不加以引导,往往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不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强烈的反思性,也有着深刻的前瞻性,对当今语文教育界仍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这不仅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也契合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本质和规律。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走生活化教育之路
期刊